跨学科思维下的艺术设计课程设计
——以视觉创新设计课程为例
2020-01-08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1 课程背景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应用型设计学科,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视觉设计内容和范围以及表现方式的不断扩展,也要求设计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同方面的问题。视觉设计学科导入其他学科的介入,使之介入多学科角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将信息更好地传达给受众。而视觉传达设计本身也在紧跟时代发展,借助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视觉设计当中,由此开辟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方法、新理念。
“跨学科”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它最初含义大致相当于“合作研究”,现指两门学科之间交叉学习,也称之为交叉科学。192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思(Woodworth)首次公开使用了“Interdisciplinary”这个概念,提出跨学科是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
“跨学科”,更是一种理念和意识,是一种学科与学科之间、院系与院系之间的“合作”与“融合”。艺术设计更应该注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如视觉传达设计与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之间,或是艺术设计学科内部领域之间的跨界范畴,如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艺术、产品造型、,雕塑装置艺术,交互艺术等等。跨学科思维方式的引导,更是能使得艺术设计跨越传统观念的认知界限范围,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和突破以往教条的枷锁和藩篱,形成学科间互通融合,相互渗透,使得艺术设计本身呈现出更多的可能。
针对这一点,中外很多优秀的高校都在教学上进行适时改变。如在发达国家德国,在对于文字形态设计的研究已经经历了由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课程中导入文字与建筑的内在关系的视角进行授课。同时还融入对声音、图像、文字、喚觉、光效等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又如在中国美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这样国内优秀的设计院校。均在尝试通过课题打破学生过于狭窄单线思维,进行跨领域的思考。如课题:图案课题之一——“新图案”的生成方式课程实验中,不再是将制造巧妙的看不见的接头作为高级技巧。试图打破图案与图形、图像、图画之间的隔阂,去建立新的视觉图式。它从解构主义、蒙太奇、舞谱、分形原理及运动方法、序列音乐中寻找构成语法,探索实验性图案的新的表现途径与视觉情景。另一方面,面对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展千篇一律的套用式样式或模板风格,思维的单向和狭窄,更是对设计思维和呈现的多元性造成巨大的阻碍。
2 课程目的
视觉创新设计课程是本学院设计类学科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秋季。作为一门向专业知识过度与转化的课程,该课程围绕视觉领域相关设计理论进行研究与学习,并以系统化的设计训练与实践进行贯穿,引导学生进行学科交叉与思维创新,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跨学科视角下的视觉设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设计问题及现象的正确认知及敏锐感知度;能通过多元化视角进行探索与思考,多维度探究设计的可能性;并能尝试通过多材料、多媒介进行综合表现。使其具备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让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课程理念设计
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启发性、引导性、探索性与学科交叉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思辨能力;注重知识点的前后逻辑贯穿与循序渐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本课程作为作为一门向专业知识过度与转化的课程,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科融合下的创新思维与意识与视觉创新设计规律与流程,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4 课程内容设计
整个课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视觉创新设计的认知导入部分。主要解决两个层面问题:一是意识层面,即让学生对当下视觉设计范畴有新的基本认知,即视觉设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二维静态层面的传统认知,而是其他学科的多维与交融;二是问题导入层面,即在上述交叉学科意识层面的认知下,如何发现和审视目前的设计现状,并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是关于视觉创新设计的策略构建。内容则是在第一部分的提出问题后,思考如何在跨学科设计方法和设计路径下,构建出具有融创精神的设计概念。策略构思部分。重点掌握三个层面内容及流程:层面一,学生面对对象问题上,能进行分析与研究。层面二,在具体设计思维方面用交叉意识进行推理与逻辑构建。层面三,学会尝试用跨学科交叉方式为手段进行融汇,从而以达到设计目的。
第三部分,是进行视觉创新设计的实验探索。这部分侧重于多角度实验:从创意构思到视觉呈现,面对创新设计的语言、创意思维、创意方法及设计程序,能积极进行思维发散与多点尝试,进行创意新颖、构思巧妙的视觉设计探索。具体而言,是思考如何进行思维构思与创新,在了解视觉语言要素、语言形态和语言规律下,探讨与交叉学科进行合理的构建探索。
5 课题训练设置
课题是对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深化和检验。本课程在课题训练设置上,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老师指定的一个大课题,学生提出感兴趣的子课题,课程中此子课题从头至尾贯穿于整个课程。让学生带着课题,随着课程的不同阶段的讲授,从而进行不同阶段的课题实践,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在课题中,提倡以组队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分享感受,碰撞思维。这种带着问题,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构建,最终使之通过视觉语言进行创新设计。课程的课题训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课题前期导入。
该阶段是以老师指定的线索确立一个主题,结合当下现实问题进行社会化思考,自拟一个设计目标,以组队方式,完成一份设计调研报告。本次抛出的课题是“repai(r修复)”,学生们需要针对“repair”这个概念,进行概念解析,从而提出“子主题”。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周边的生活、社会及环境,提出概念延伸的子课题。本阶段提交资料需包括子课题背景、子课题概念介绍、子课目的、及概念设想。目的是锻炼学生在视觉多维层面发展动态与交叉学科意识下,学会观察与审视生活,学会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
阶段二:策略构想。
因课程涉及到跨专业的融合与交叉,阶段二则主要是围绕前期提出的问题,在内容上考虑如何进行搭建。要求学生能够围绕前期的设计主题概念,使跨学科部分之间逻辑合理,搭建完整;能挖掘视觉要素的可塑性以及形态间新颖的整合方式,最终形成创意。尤其要求学生注重设计推导过程,最终以包含整体思路流程、创新实验概念方案及流程本进行提交。概念内涵表达明确;创意语义准确,构思新颖。
阶段三:实验探索。
本阶段是用交叉视角进行创意构想,把阶段二思考的内容构架进行视觉呈现。挖掘视觉语言的可塑性以及形态间新颖的整合方式,最终完成一组视觉实验。要求根据阶段二的最终创意构思,灵活运用视觉语言,对其的视觉空间呈现方式进行多元化、多角度探索。要求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点内容,进行思维发散联想与想象。
阶段四:设计呈现。
根据前期的设计创意及表现方案,选择其最佳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设计制作、设计汇报与设计展现。要求呈现效果良好,制作认真精良。
经过课程较为系统的讲授,从学生的课题最终呈现结果来看,本次课程对启发学生在交叉学科的互通构建上、在开阔眼界提升学生对设计手段的认知上,在思考如何发现问题并把信息进行有效转译与呈现上,均起到较为有效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