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浅谈班级管理中放与收的艺术策略
2020-01-08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江苏·南通 226300)
班级管理是一项细致而用心的管理,需要技术和技巧,不得蛮干。“放”与“收”就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一种策略,更是一种“为之计深远”的教育技巧。“放”的目的在于建立班级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给予充足的空间与心灵的自由,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硕果;“收”则旨在加强校级班规的约束,形成班集体的法纪观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基石,是保障。两者并不是一组矛盾体,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力结合体。班主任只有掌握了“放”“收”的度,才能掌握班主任的工作技巧,才能相对轻松地驾驭班级的各项事务,又能较好地展开各项工作,小到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大到学校布置的各校任务的有效完成。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管理中能身心愉悦并又较有规矩地执行,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习走向高效。
1 放,是从长计议的有效策略
在日常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发现,班主任一刻也不“放”的班级,学生动作拘谨,情绪容易低落,进而思维不够活跃,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尽管班上会呈现出埋头苦干的认真现象,学生的平均成绩也不错,但往往缺少与老师真心的交流与沟通,更减少了学生之间应该有的热情和合作,进而缺乏个性鲜明、成绩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这和学生长期的心理压抑有很大的关系。我想,在学生心理成长最关键的塑造期,如果班主任能适当地给学生“放一放假”,能适时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氛围,定会事半功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大胆地学会适当地放手,讲究管理的技巧和艺术,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1.1 传道受业者的因势利导与慧眼识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的诸多教育因素中,教师是起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他认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所以,教师在其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指导者、鼓舞者、保护者和建造者但绝不是驾驭者。
当个别学生屡犯错误时,我采取“放”的方式,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而是暗中观察,在其暴露缺点时,很快找准教育的盲点,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较好地避免了盲目的责备和师生之间的矛盾的产生,能真正抓住他的“材”,依据本性的天然展示,有的放矢。
当然,学生的许多能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培养的,必须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才能得以锻炼,得以展示。在各种活动中,尽可能地多放手,认真地做一位“旁观者”和把关者,不包办代替,但也不“随意瞎搞”,而是给其较多的锻炼机会,体验参与的快乐和能力展示的满足感,逐渐培养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一箭双雕,乐意为之。
1.2 班级优秀者的有力帮扶和心灵碰撞
班主任管理中的“放”,就是可以大胆地将问题学生或后进生放到班级群体中,利用优秀者来以生治生。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群体中的优秀者能够用自身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组成一对一的帮扶对象,让其在同一平台交流,这样更为亲切和易为接受。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相对比较有限、比较固定的,虽然是集体的“领导者”,但又是集体的“少见者”。更为重要的是,班主任从来就是严厉的代名词,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之易望而生畏。两者相比,以生治生比以班主任治生效果更为直接、更为及时、更为准确、更为有用。一朵云教育的本质依然充满智慧: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相信,以生治生不仅能“治生”,规范行为,更能培养学生“集体为上”精神,让“遵纪守规”就是尊重同学,就是维护集体,有利于自己,更惠及他人的认识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1.3 优质班会课的评价分享和智慧启迪
加拿大优秀教师、著名教育家堂娜?史泰尔丝认为,班会课是学生之间享受彼此的陪伴、分担彼此的忧愁以及分享彼此乐趣的最美空间。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格外重视班会课的预设内容与方向的引导。较好的做法就是,依据学校每一期正能量的主题,分配给每一个小组,并由本组的一位成员主持,由此,班会课便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正视自我、分析自我并肯定自我的一个良好机会,此时适时的放手,做一位认真的聆听者,听孩子们的心声,更是让学生从鼓励、聆听、独立思考、共同决策、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评价等实践活动的一个自主空间,彼此交换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懂得了相互交流、彼此尊重、相互关心和谦让包容等。
班会课就是在聚集学生的思考火花,助燃智慧的篝火,让每一个融入群体的学生都能收获彼此诉说与倾听的友情,学会取长补短,逐渐走向成长、成熟。相信,身边的同龄人,不同的做法,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与对待学习、生活和人生的体悟,都会对自己有较深的触动,会激起心底的波澜,而班主任可以“坐享其成”其乐无穷。
1.4 真正阅读的自我教育和核心追求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自我者才是真正强而有力的人。而“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正应当从这里开始认识自己,开始自我教育。
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所以,在中学教育阶段更应该懂得放手,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习惯,而引导少年学生真正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认为:“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
还记得钟芳蓉在微博上曾做相关的回应:“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关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故事,钟芳蓉也是从书上看到的,正因为你书中人物的影响,她离喜爱的知识又更近一步。
“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这样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阅读,阅读启迪着学生的精神成长,让自我教育真正回归。
2 收,是由内而外的自律自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班主任既有收的责任,又有放的责任,给予必要的、合理的放是学生享有的一项“权利”,收最终也是为了放。
当然,收与放的过程必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刚柔并济的过程。班主任要有必要的、足够的、合理的、灵活的收放对策,班主任如果只收不放或该放不放,不敢放,不肯放,包办一切,都是对学生发展的失策。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老师不可能管到学生的一生,更多更长的人生路得他们自己走。
一个班集体就是一只在和煦的阳光下迎风飞舞的风筝,班主任便是那个牵着风筝线的引路人,在线绳的一收一放间,风筝渐渐飞起,朝向自己的目标,越飞越高,而牵绳的手则越来越轻松,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收”“放”自如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