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探析

2020-01-08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组织生活流动毕业生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组织部 广西·南宁 530006)

长期以来,党中央对流动党员的工作十分重视,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的宏观政策。从2006年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到2019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条例》,都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进行了阐述,显示党中央对流动党员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视。高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且随着就业选择的多样化出现数量逐年上升趋势,但高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以及管理目前尚缺乏一些有效的方法,主要是教育管理手段不够有力,教育管理成果也不够明显。

1 高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特征

根据2019年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专项调研显示,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清晰的大学生仅占4.5%。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向是迷茫的,加上网络信息的快速转播,全国交通方式日益发达,高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全国各地流动的速度非常快。同时,据“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专项调研显示,71.6%的大学生首选体制内的工作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研的热潮居高不下,第一年未“上岸”而选择“二战”的毕业流动党员也日益趋多。同时,国家十分鼓励大学生毕业创业,制定的丰厚政策也让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此外,出国留学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毕业生的青睐。就业选择多样性加剧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复杂性,使之呈现出流动范围广、流动分散,流动频率高、时间长的特征。

2 高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管理困难及原因

2.1 思想不够重视,管理出现一定程度脱节现象

一是高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逐年增加,但学校党委对其管理的重视程度并未随之增加,相对列入高校基层党建考核指标体系的其他内容,未能引起学校党委足够的重视。二是部分党务工作者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毕业生流动党员能按时交党费就可以,其他的日常教育就忽略不计了。三是除了部分成立了基础党组织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能及时转接毕业生党员外,大多数私营企业未有能力接收党员组织关系,他们也对党员组织管理,包括党员档案管理、党员后续管理等认识不到位。四是有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对参加党组织生活的认识不到位,很少回学校参加“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有些甚至与老师、同学失去联系。毕业院校、所在单位、毕业生党员这三者的思想重视不够,导致高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缺位。

2.2 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难以到位

一是目前高校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粗放式的。一般毕业后,流动党员会把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由所在院系保留在原支部管理,只要能按时缴纳党费,学校对于他们较少参加组织生活会的“容忍度”是比较高的。二是很少高校党委能结合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实际,出台相关的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关于如何组织毕业生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如何对管理进行监管没有形成规范性操作流程。三是责任不明确。在毕业流动党员管理中,原学校党组织、所在的工作单位各自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如何管理等没有明确的规定。

2.3 人文关怀不到位,效果难以显示

一是高校的毕业生党员往往面临党龄比较短的问题,大多数只有一年或两年。因为党龄短,所受的教育有限,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一般都不够高,加之社会的阅历少,在复杂的大社会环境里,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上迷途。二是高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由于刚离开校园,工作经验不足,与单位、公司里的老党员相比,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得不够明显,容易产生受挫心理。此外,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因为事业不理想,较少主动联系党组织。三是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因为出国留学、到外地工作、独自创业,长期在陌生的环境里流动,身边熟悉的可交流沟通的党员较少,在心理上难免产生孤独的情绪。而与此同时,高校党委、工作单位对他们的管理比较粗放,缺失人文关怀,他们渴望党组织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给予自己关怀、引导得不到回应,那么主观能动性就会难以发挥,管理效果就难以显示。

3 加强高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关措施

3.1 增强责任意识,完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需要多方配合,且具有完善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管理到位的一项工作。一是要增强多方的责任意识。在管理中,只有高校党委真正履行主体责任,党务工作人员履行直接责任,流入单位党组织履行重要责任,本人履行主要责任,才能保证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完善教育和管理的机制,如坚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制度、坚持党费缴纳的制度、坚持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的机制等,并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能贯彻落实,真正把制度用起来,才能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三是要抓好教育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研究出台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相关文件,推动“双线”晋升等有关政策落实落地,稳定并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本领过人、脚踏实地、作风正派的教育管理队伍,为高校毕业生党员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

3.2 结合“三全育人”,提高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性修养

只有充分发挥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畅通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首先要抓好学生党员的在校教育,结合“三全育人”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系统的党性党史学习,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艰苦奋斗、提高本领能力。其次要加强离校前的教育和管理,主要通过发放通知、离校前集中教育,包括党性教育、党课、离校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形式,重点加强转移组织关系等业务教育,明确告知党员《党章》里关于自行脱党的有关规定,严明纪律要求,打通“三全育人”中“组织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最后,要强化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明确提出,“对流动党员,重点开展党员意识、组织观念、纪律规矩等教育培训,引导他们主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自觉参加组织生活,充分发挥作用”。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党员意识等内容的教育,不断强化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全面提升他们的党性修养。

3.3 结合网络建设,提高教育管理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中共中央2019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坚持网上和网下相结合,依托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展党员信息管理、党组织活动指导管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发展党员管理和党费管理等业务应用”。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中,依托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的技术,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建立动态的毕业生党员管理系统,是一种趋势,也是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要完善全国党员信息系统,用好“流动党员管理”“组织关系转移”等子模块,准确地掌握高校的毕业流动党员的去向分布、流动数量、现实状态等动态数据,这样才能在全国内实现党员的基本信息快速的传递、分享、查核、验证,党员组织关系流入地和流出地才能顺利地交接缴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等情况的工作,从而畅通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管理路径。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需求调查,针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年轻化、思维活跃、经常使用手机等特点,加强教育移动终端的开发,一是建立qq群、微信群等沟通交流平台,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与党组织、党组织内其他党员的沟通交流,也便于流动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学习心得和体会;二是建立教育管理大数据平台,用好“学习强国”手机APP,鼓励毕业生流动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通过每周汇报学习积分进度等手段,实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学习进度和状态,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三是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直播平台,实行“直播+”党课教育、实时互动直播教育,让毕业生流动党员能通过网络直接参与组织生活,提高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

3.4 建立帮扶机制,加强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要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就要转变思维理念,创新服务方式。要建立教育管理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毕业生流动党员机制。帮扶教师要坚持在政治上关心爱护毕业生流动党员,把教育人与培养人、塑造人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对于家庭贫困和长时间流动在外的的党员,针对他们在成长、成才或婚恋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困惑,帮扶教师要及时跟进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经常倾听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卸下思想包袱,分析原因、指明出路,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好个人和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问题,让他们在生活上、成长上、心理上都感受到党组织对他们无时不刻的关心和惦记,这样他们才更乐于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

猜你喜欢

组织生活流动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