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思考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职能

2020-01-08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美育民族传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1 高等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美术教育还包括针对非美术专业的通识美术教育即“美育”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目的是通过“美育陶养人之情感,使人渐消利己损人之念”,可以“借此提高人们的素质情操”。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美育在我国新时代国民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指党全面领导下的高校美育教育体系的建立,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事关国家发展战略。

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宗教不能充当美育,其内涵是美育超越宗教。一方面美是纯粹的,更具有“普遍性”地。美育是没有功利色彩,没有厉害与偏袒地。而宗教是狭隘的,表现在“美育之附丽于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养之作用,转而激刺感情”。如“扩张己教、攻击异教”,又如“不从其教者杀之”。其次,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第三,宗教是有界限的,美育是面向普罗大众的。“美育不要有界限,要能独立,要能自由”。

而在我们的新时代美育又有了新的使命和价值。在美育中确立民族文化意识,重视民族文化的价值,并通过实践贯穿于实际的课程中,使其成为体系化的教学模式,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针对公众的美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进行的知识精英群体的美育教育关乎我国的文化战略。首先,高等美育工作在教导学生辨析“真”、“善”、“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各行各业精英分子审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我国各行业产品生产的“综合品质”。例如,领导干部如果在他的学生时代受过良好的美育教育,在做决策的时候就会将“美不美”作为一个重要选项,就会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一座名胜古迹拆不拆,一棵千年古树砍不砍。企业的领导或重要岗位的人员就会更加关注产品的“审美品质”,在保证产品基本功能和质量的情况下提升其“审美价值”,从而使其增加市场竞争力。

再次,高等美育影响几代人。关于家庭美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在同年就树立“向善”、“求美”的健康的生活观是至关重要的。高等美育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对未来孩子的家长的普遍美育,是培养具有良好审美素质“家庭教师”的美育。

最后,高校美术家学科的内涵和外延至今已经得到较大的拓展。

2 美术教育承担着培养美术创作人才的任务

专业美术教育的对象既包括纯粹的艺术家,更包括大量的分布到各行各业中的与视觉和美感相关的领域和部门,也就是说通过视觉来观赏的文艺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美术工作者。对于影视作品中的视觉元素即服装、化妆、道具(手工艺品)设计制作、场景设计制作等等也归纳到设计艺术学的大的范畴中去。在当前影视特效在影视行业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成为重要的二级学科。如影视特效制作、影片的调色、虚拟现实的应用、影视用光、等等都是包含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范畴之中。

在我们的影视作品创作中如何能在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寻找承载着优秀文化基因的宝藏又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呢?在拍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或仅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影视剧,尊重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观众的民族文化情感,并依赖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却没有被创作者好好利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影视剧中同一个朝代的服装、甲胄和道具五花八门,且粗制滥造,甚至出现朝代和年代的错位,体现出不尊重历史,任意编造却自诩创新。这不但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轻蔑,带来的结果是使国人和世界对我国传统视觉文化符号的“认知错乱”。这样的的作品不可能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但却将自己的国人蒙蔽。事实证明,自我民族认知不清楚,民族文化意识不强的人群却偏偏容易受到“外来观念”的影响甚至是诱导。这些影视作品动辄上亿人观看,将自己伪装地“面带善意”而以供消遣,但其长期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近期上映的以宋仁宗赵祯时期的北宋作为时代背景的一部电视剧《清平乐》,剧中重要角色“狄青”将军身披的战甲的形制明显模仿了日本“战国时期”(1467年—1616年)的甲胄形制。这种既不符合日本同时期甲胄的样貌,更与北宋甲胄毫不相干的外形设计难道是因为在我国现存的文物和典籍中找不到参考?我国宋代遗留下来的可供参考的典籍和壁画可以说并不缺乏。宋代著名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包含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两大部分,内详细介绍了北宋的军事制度、军械制造生产的标准并配有插图。另外北宋遗留下来的墓室壁画、寺庙壁画、敦煌壁画的宋朝部分等都能找到宋代服装和甲胄的完整图例。其中《启跸回銮图》表现了皇帝宋真宗赴泰山封禅时声势浩大的场面,保存相当完整。其中有人物六百九十七人,其中有大量的身着甲胄的将军和兵士。由此可见,重要角色“狄青”甲胄的设计并非找不到参考,而其原因首先是对本民族“视觉文化符号”的不认可和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其次则是“无原则地创新”。为创造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突破了“事实的底线”和“文化的底线”。而在于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说,这部剧因为这个“无原则的创新”而大打折扣。如果进步一思考,一部影视剧从前期的美术设计,经过策划投资者和导演等主创团队人员的审评,再到服装道具的设计制作,竟没有人意识到“不妥”,这岂不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我们反观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影视作品《乱》、《影武者》、《罗生门》、《七武士》等在视觉上反复强调了身着传统甲胄的日本武士这一“典型视觉符号”,贯穿于富有批判精神的剧情之中,最终将这一符号转化成为代表日本文化的重要视觉元素之一,并带动了全世界通过这一“典型视觉符号”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好感,从而良性的带动了日本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繁荣。这一以“视觉”影响力推动“文化”影响力的举措是从上世纪开始,至今已逾四十年。在这段时间里已经形成了,传统文化的挖掘改造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回过头来推动自我民族文化意识的增强和民族文化繁荣的良性循环。

如今,“日本元素”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上大有市场。包括影视、动漫、以及与之相关的衍生产品也是中国年轻人所喜爱的。这虽然被很多学者视为一种“文化的反哺”现象,而并未感到有所不安,常常谈起一千多年前唐代盛世对邻国的“恩溢”,想象当年天朝上国的无上荣光。却恰恰视而不见一个事实,即我们的国民甚至是美术创作者对自己民族传统艺术样式和精神的陌生甚至较之邻国更甚之。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代的艺术教学和创作未能将碎片化的传统文化艺术,整理成完整的“视觉语言”,从而在国人文化认同中形成典型的“视觉认同”和“视觉共鸣”。

尊重传统不等于照搬历史。由此我们看出在影视作品中创造一种承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并非是照搬历史形象,而是在尊重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再创造。在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中树立这两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非常丰富的艺术宝库,我们也有丰富的考古发掘和文物收藏,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将他们深藏在幽暗的博物馆仓库之中。而是要通过新媒体,通过艺术作品将他们转化成承载着我国传统审美和文化的“视觉符号”传播给大众,在大众的情感深处珍藏起来。这种对于民族文化符号“再创造”使命虽在与美术创作者,而根源则在于培养这些创作者的美术教育。

一方面,高等美术教育早已不是“图画手工课”的概念。高等美术教育应该重视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将传统美术及其承载的文化和观念辩证地吸收,转化到美术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教学中去,另一方面,应该将眼界放到全世界的文明遗产当中,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借鉴和再创作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3 传递创造“新艺术”的方法的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职能

美术教育立足于继承和珍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中的精华,开放和积极地吸收借鉴国外的艺术成就和创新成果,然而,高等美术教育的更高级的职能是培养能够进行艺术创新的文化和艺术精英。只有建立在时代基础上的艺术创新才能赋予传统文化和艺术新的生命力,这也是将“民族的”转化成“世界的”之必要途径。艺术创作的创新的方法和规律正是需要在高等教育阶段,针对美术创作人才和美术教育人才进行的。所谓时代性包含有这个时代人类社会最关心的一些列核心问题,如: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和平、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和生态问题等等。在农业文明繁荣的古代这其中很多议题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主流社会观念。

另外,就美术作品的创作手段和传播媒介来说,这个时代也有其独特性。当代的视觉艺术的传播离不开高度发达的当代媒体。电影、电视也改变了传播的终端和路径,借助网络实现了更加快捷和广泛的传播,图像生产和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更是古代无法想象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术作品的表现的手段、面貌势必呈现出新的特征。创新并不意味着与传统斩断了联系,或一味的反叛传统。恰恰相反,深入研究历史和传统,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符合当代价值观,符合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文化遗产,将其按照当代视觉艺术产品的“范式”创造,并借助当代新媒体进行传播。或者攫取传统艺术中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视觉形象和艺术符号,并将其赋予新的审美价值和时代内涵,贯穿于新的艺术创作之中。而绝不是拿着“异国情调”当时尚,将“陌生感”当作“创新性”,视浩瀚而伟大的本民族文化遗产而不见,显露的绝不是文化的自信而是自卑,也是艺术教育者和创作者的悲哀。由此阻碍地是传统美术发掘—艺术创新—文化自信的良性的循环,就其长期的影响来看是极其消极的。作为国家教育的最高层次—高等教育,在美术教学中认识并践行民族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战略之间的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

猜你喜欢

美育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