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
2020-01-08□汤莉
□汤 莉
生活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它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以满足居民在生活中对产品、服务多类需求。国内大循环关键环节就是激活国内有效需求,加快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质量。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仅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点领域,而且是新发展格局下深挖消费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更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现实展开。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短板,提出江苏需要精准施策、持续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动能,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促进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繁荣。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服务业成为江苏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关系紧密的生活性服务业稳步成长。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调查①本文生活性服务业数据均为初步测算数据,其中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8月数据为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调查数据。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不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6%,同比增长6.3%,略低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0.9个百分点,发展较为平稳。受今年年初疫情影响,生活性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2020年1-8月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为-16.7%,低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16.4个百分点。
(一)从行业比较看:刚需性服务稳步增长,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降幅明显
在生活性服务业细分领域②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活性服务业被划分为十二大领域: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居民零售和互联网销售服务,居民出行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居民住房服务,其他生活性服务等。中,相对于体育、文化、旅游娱乐等可选性服务,健康、养老、居民住房等生活刚需性服务受疫情影响较小,保持稳步增长。2020年1-8月健康服务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比2019年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10.2%。养老服务发展稳定,营业收入占比仍然保持在0.3%。居民住房服务发展较快,居民住房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由2018年的8.3% 提高到2020年1-8月的14.7%,已成为生活性服务业中的第二大服务。可选性服务受疫情冲击明显,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占比下降幅度最大,2020年1-8月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营业收入占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2.6%,比2019年下降9.7个百分点。体育、文化和居民出行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态势,2020年1-8月体育、文化和居民出行营业收入占比分别比2019年回落0.2个、1.0个和2.6个百分点。
(二)从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占比大,行业领军型企业偏少
生活性服务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企业多处于“小”“散”状态。经初步测算,2018年生活性服务业中小微企业比重为98.1%,高出全部规上服务业小微企业比重4.3个百分点。2019年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数量4703家,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比重为28.7%,其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为12.5%,头部企业、领军企业少。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中,广东省共计22家服务业企业上榜,江苏仅有11家服务业企业入围,只有广东省的一半。同样,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江苏仅有6家,没有排名前十的企业,排名最靠前的苏宁控股仅列全国第14位。相比浙江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广东腾讯,北京京东、百度等,龙头企业规模和影响力较为缺乏,引领带动作用不足。
(三)从社会效益看:吸纳就业能力强,但效率偏低
生活性服务业所属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不仅吸收城市劳动力,而且还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支撑服务业就业人员稳定增长的重要领域。2019年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吸纳了91万人就业,平均用工人数仍保持2%的速度增长。但生活性服务业产出效率相对偏低,2019年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人均营业收入43.3万元,比规模以上全部服务业低20万元。
(四)从影响程度看:抗风险能力低,经营效益波动大
2019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速为1%,生活性服务业则呈现负增长。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生活性服务业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2020年1-8月,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6.7%,营业利润下降37.3%,降幅分别大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6.4个百分点和19.1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出行服务、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体育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37.9%、55.7%和31.3%。根据9月7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问卷调查数据,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呈“慢复苏”态势,37.6%的企业恢复情况不足正常水平的50%。
(五)从发展潜力看:信息服务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近年来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增长较快,增速远超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2019年达到130%,2020年1-8月仍保持71.2%高增长速度,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创新引领和疫情倒逼下,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零售、餐饮及家政等服务业改变运营模式,线下向线上发展。一些企业通过独立开发数字化平台,或者服务外包,完成相关订单的接收、配送、仓储等一系列操作。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和政策供给滞后
为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十大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发展意见和政策措施。2016年至今,江苏省政府也相应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及家政、养老等支持政策。但从当前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政策落实、政府服务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生活性服务业存在准入限制,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不快,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力度不大。
(二)发展质量明显落后于发达省份
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居民收入相对较高,对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需求量激增。根据初步测算结果,上海、浙江、广东三个地区2019年的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均在10%以上,远超全国其他地区。江苏的增速仅为6.3%。江苏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量与浙江、广东相比差距也不小,仅为浙江的55%、广东的40%,这与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列全国第二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全国第五位发展规模不相匹配。
(三)服务供给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从曾经“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江苏正处在跨越发展关键时期,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不断变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在不断提高。但从市场供给角度看,生活性服务业行业标准和质量体系不健全,在信息技术应用、商业模式革新上较为滞后,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不足。目前仍然存在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缺,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养老服务业面临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专业护理人才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紧张,公办优质幼儿园稀缺;家政服务普遍处于粗放经营模式,缺乏专业化家政服务供给等问题。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完善细化《实施意见》,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
江苏省于201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年初又遭遇“新冠”疫情,生活性服务业受到重创,建议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结合政策实施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进一步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充实完善细化,增强政策的实效性,确保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同时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和咨询,及时向社会公布,让社会监督,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激励效应。
(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服务供给质量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江苏仍应继续加快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步伐,提升服务品质。一是完善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法规规章行业标准,明确行业准入、员工培训、行业监督等方面内容,规范家庭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员和雇佣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政府、企业、家庭三方的责任。二是完善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规范产品供给主体行为,避免交易纠纷与资源浪费,发挥价格形成机制的调控作用。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丰富生活性服务业市场供给,激活市场活力。四是减少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准入限制,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消费市场,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增加中高端生活性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加大引导和支持,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一是培育生活性服务业行业领军企业或机构,对具有先导性、原创性的创新型企业给予政策激励,提高补贴政策的精准性。二是建立各行业专业的培训中心,引导品牌生活性服务企业与相关院校合作办学,组建专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建立行业教育培训基地。三是鼓励激励企业探索创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支持大中型企业增强对小微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动能,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顺应消费需求个性化、高端化发展趋势,培育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一是培育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具备市场基础的电商平台,培育产业品牌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服务流程,扩大服务消费选择,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绿色化的生活需求,为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性支撑。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社会资本进入生活性服务业力度,以在线教育、线上医疗、数字文旅、智慧养老为重点推进领域,引导“互联网+生活性服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