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双主体模式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运行机制研究*

2020-01-08张洪强李洁静张博琳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职业

吴 倩,张洪强,李洁静,刘 磊,魏 荣,张博琳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升华和优化,是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合作模式的创新举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更加突出学校和企业主人翁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向好,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是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科技研发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路径,是加强校企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校企双主体模式下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运行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1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具有多重动力

1)国家政策导向。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多项制度性文件,从国家层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2014 年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2016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 《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从内容和形式、组织与管理、保障措施、考核与奖惩等多方面对教师企业实践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规定,有效地推进了教师企业实践;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 “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2)社会发展需求导向。我国经济形式和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出现了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 “两层皮”的现象。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关键在教师[1]。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兼具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师具有迫切需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需要时时更新、优化和调整,应深入企业实践,促使教师的职业能力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所需。因此,将职业院校教师的企业实践放在首要位置,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3)解决问题导向。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度重视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改革,截至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职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机制尚不完善,仅仅依靠职前的学习积累远远不够。因此,职后进入企业实践是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促使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落实校企双方在师资培养上的主体责任,构建校企双方在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协作制度,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发展终身教育的动力所趋。

2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发展方向

2.1 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于终身学习理念,实施教师企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规定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实施 “五年一周期,每年至少一个月”的培训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 “断头”时间节点,不利于激发企业参与培训过程,教师在企业实践内容上不具有层次性。实施教师企业实践的可持续性发展应体现在3 个方面,一是时间上要有连续性;二是内容上要有层次性;三是教学和生产要有统一性。教师企业实践既是专业实践的学习过程,也是人才培养的持续工程,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在实践过程中,企业为教师提供场地、技术和资源,教师也应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2.2 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开展需要从纵向整体设计,从横向逐步扩展,由单一化实践平台向整体系统化平台转变。一是纵向整体设计要联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企业、院校和教师等,实现五位一体的多元联动机制,建立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学校企业主体实施、培训教师积极参与的教师企业实践运行模式[2]。二是横向整体系统化要实现相关企业全覆盖,确保相互支持、补充、协调,构建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网状联合平台,构建实践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平台。

2.3 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发达国家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和后期实践培养均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如德国颁布的 《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教师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职业证书等方面的要求。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也需要制定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评价机制完善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2019 年8 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规范教师培养培训。应由政府主导,企业和学校为双主体共同制定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标准》,规范教师企业实践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环节,统筹规划教师企业实践的时间、进程和内容,做到科学、合理、有序开展教师的企业实践。因此,教师企业实践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3 校企双主体模式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路径

3.1 构建教师企业实践多元联动机制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稳步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企业、院校和教师五位一体的多元联动机制。其中,政府组织企业和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教师企业实践标准、政策法规;学校和企业作为实施教师企业实践的双主体,基于双方资源优势制定教师企业实践实施细则,明确双方的主体责任、义务和权利[3];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将企业实践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既能促进企业生产又能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3.2 构建教师企业实践互通平台

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互通交流平台是有效推进教师企业实践、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柱。首先,成立教师企业实践委员会,作为实体平台召开例会,针对教师企业实践情况定期进行校企沟通、问题解决、方案调整等。其次,构建网络化信息互通平台,共享教师企业实践信息资源,发布企业和学校需求,畅通不同院校和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平台互动交流,能够有效推动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良好运行,同时也为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享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3 规划教师企业实践合理路径

教师企业实践的目的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理论和实际结合达到 “双师型”教师标准。校企共同制定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实施方案》,采用行动导向规划教师企业实践的合理路径,通过“三层递进”的方式安排教师进企业、进项目、进岗位[4]。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技能操作水平等情况,由实践委员会通过信息互通平台实时、合理、灵活地调整教师的企业实践路径,按照 “三层递进”的方式安排,促使教师们从认识实践、跟岗实践、顶岗实践3 个层次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在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企业根据教师的实际业务能力遴选部分教师加入到企业技术研发团队,让其承担部分新产品的设计、研发任务。通过从基础产品的生产到高级产品的研发这样一条完整的企业实践路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

3.4 构建教师企业实践的长效运行机制

职业院校需要建立多方面的保障措施,以实现校企双主体模式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长效运行。一是构建教师企业实践质量考核评价机制。由企业完成过程考核,对每个层次的实践质量考核结果作为评价能否进入下一层次的依据。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最终考核,主要考核教师基于企业实践过程中的技能提升和课程改革思路,以实操和答辩的方式进行。二是构建教师企业实践融入职称评聘制度。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作为职称评聘的准入条件,同时完善职称评聘中企业实践的认定结果,在企业实践中教师取得的成果与教育教学中取得成果进行等价匹配,做到企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同等对待。三是建构职业院校教师进行企业技术服务的机制。职业院校教师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加企业实践后能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技术难题,重点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进行服务,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4 结束语

基于校企双主体模式下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引领作用,明确院校和企业的双主体责任,合理规划教师企业实践实施路径,搭建网络化信息互通平台,加强质量监管和完善职称评聘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健康、长效运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