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脱贫有效途径探析*
2020-01-08周建基高立兵
周建基,高立兵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金昌 737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快经济建设,总体发展良好,但是由于身处西北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处于全国相对落后区域,同时,在经济发展中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目前还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保护区群众保护环境意识较差,贫困现状不容乐观。保护区作为甘肃省重点扶贫攻坚区域,目前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大难题,如何有效的将二者结合,并双管齐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的 “双赢”,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旨在探索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精准扶贫脱贫途径,为实现保护区 “绿水青山”和 “金山银山”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及其生态脱贫概况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祁连山北坡,东起乌鞘岭与永登县相邻,西至玉门石油河垴,南与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为邻,北部紧依河西走廊,面积265.302 3 万hm2。保护区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有森林、草原、荒漠、寒漠、冻原、农田、冰川等多种生态系统。保护区及周边有71 个乡镇,总人口68.56 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63.67 万人,占92.87%,生产经营活动一农牧业为主。
保护区农牧业人口较多,贫困现状不容乐观,“十三五”期间,甘肃省通过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农牧交错地带已垦草原综合治理7 项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工程并落实两项生态补偿到户政策,全面推进生态扶贫工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作为甘肃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生态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扶贫脱贫效果明显,但是受到历史等因素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还需不断加强生态扶贫力度,确保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脱贫,实现小康。
2 生态与贫困交叉现状及原因剖析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强扶贫工作,保护区贫困地区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逐步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和温饱问题,自我发展、自我开拓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出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面对新时代下的新要求新任务,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加强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和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关键时期,祁连山保护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如确保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同步进行,协调脱贫攻坚紧迫性和生态环境治理周期性之间矛盾等。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要及时直面困难,也要不断剖析问题,找出不足,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同步进行。
2.1 保护区内贫困现状加剧了环境保护压力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贫困问题的根源是生态贫困,生态环境问题是影响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长期的发展破坏使整个生态环境变得极其脆弱,生态修复比较滞后,加之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缓慢,间接的加速了祁连山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国家逐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并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祁连山生态保护区也将迎来修复的黄金时期。
此外,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不是即刻产生的,是一个历史累计的过程,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人们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原始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使保护区逐渐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使得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加之,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保护区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由于历史发展遗留的问题较多,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仍然存在突出的矛盾[1]。
2.2 多重因素限制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脱贫
影响保护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自然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低端、类型单一、竞争力不强,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水平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2],归结起来主要有3 点。
1)基础设施薄弱。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中地形地貌复杂,海拔较高,自然、气候条件恶劣,脆弱的生态环境与人们的需求发展存在巨大的矛盾。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生存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发展条件差,最终导致的问题是发展空间受限,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很难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
2)产业结构低端,产业类型单一。保护区主要产业是农牧业经济为主,并且是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低端,产业类型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形成具有规模特色产业。保护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较差,脆弱的生态环境在超载放牧的情况下更加不堪重负。
3)资金匮乏,教育水平低。保护区地方财政赤字问题严重,生态扶贫脱贫资金落实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加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负担。此外,保护区群众掌握的生产技能少,知识层次较低,脱贫致富能力较弱均严重影响扶贫脱贫工作[3]。
2.3 当地群众思想意识不够限制生态扶贫脱贫
保护区地处西北内陆,相对地理环境较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直接表现为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差,对生态脱贫的知识和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深,区内群众对网络等现代的科技手段的应用不足,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和理解国家方针政策,对现代的科学技术技术手段掌握的不够,且不能有效的应用在实际的生产中,这些问题都是群众思想意识不到位的表现。贫困不只是外在的物质贫困,其根源是思想观念的贫困[4]。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有计划地增加对保护区内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改善教学环境,优化城乡教育资源调配等方面入手,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贫困人口提供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积极引导群众把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相结合,通过群众的自我学习、自我劳动实现脱贫。
3 生态脱贫的有效途径探析
3.1 加大生态政策支持实现精准脱贫
保护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此外,各职能部门要不断发挥行业优势,切实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整合扶贫项目,围绕重点生态工程,按照 “项目向贫困村倾斜,资金向贫困户聚集”的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5]。
1)加强组织领导。应按照 “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 “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精准扶贫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制定支持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编制并组织实施相关专项规划。贫困地区要结合实际,切实加强对生态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生态保护任务。
2)加大资金支持。争取国家生态保护项目资金,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农、扶贫资金,优先支持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稳步推进森林保险试点,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标准。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保单质押贷款。
3)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组织开展生态扶贫宣教活动,提高全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调动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营造贫困地区共同关注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3.2 发展生态产业精准扶贫脱贫
保护区内各县区存在显著的环境差异,均存在资源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对立冲突,各级政府应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环境、地域、气候、植被等优势,积极探寻发展策略,增加区内群众替代性生计选择,使生态产业的发展为精准脱贫提供可持续的动力,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精准脱贫同步进行的目标[6]。
政府及有关单位应从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等入手,以完善基础产业发展为前提,逐步探索以林业资源生态开发为导向的生态经济。积极利用网络等现代营销手段,拓宽学习和销售渠道,拉伸产业链,提高产品质量、扭转贫困群众自身无力脱贫的现状,全方位、多层次为脱贫提供助力[7]。
1)农业产业。一是恢复农田、草原生态功能。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开展保护性耕作,提高农田生态功能,确保农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天然草原应加大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力度,改变传统的畜牧方式,采用新型的养殖技术,逐步恢复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二是加快循环农业发展,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主线,进一步加快推进保护区内农村清洁工程和能源工程建设。三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生产和管理技术。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日光温室等技术、采用高效的灌溉技术、充分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网络检测技术手段,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同时,应因地制宜地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2)旅游产业。一是拓宽思路,结合实际,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与文化、文物、地质、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具有特殊的旅游项目,提高居民收入。二是宏观控制,微观协调,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建设精品旅游路线,充分展示保护区多元素结合的特色旅游。三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乡村民俗、种植采摘体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等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
3.3 强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类型属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在外部干扰作用下容易破坏,破坏后自我修复缓慢,加之复杂的地质条件,自然灾害多发,使得保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容易受限,这无形中成为影响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因素。
鉴于此,保护区各级政府应该以建设生态基础设施为抓手,有效拓宽扶贫路径,提升脱贫效率。主要应从改造低产农田、新修水利设施、加大土地整理、抓好水土保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新修公路道路、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等方面入手,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此外,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改善保护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真正达到生态扶贫的目的[8]。
3.4 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区生态扶贫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在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贫困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的适用技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疏残林改造、浅山区造林等工作。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等一系列互联网技术手段与贫困识别、贫困分析、贫困治理相结合,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找出传统扶贫工作中的缺点和盲点,弥补传统扶贫工作中的漏洞,为保护区内生态扶贫脱贫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