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东半岛渔民海洋祭祀文化中的体育元素研究

2020-01-08赵述强

体育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胶东秧歌渔民

赵述强

(山东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胶东,又称胶东半岛,最早可追溯至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西周建国之初,周武王封师尚父子齐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证实了当时莱国便是最早的胶东地区[1]。而在秦统一六国后,此地设胶东郡,是现存最早以胶东命名的史料记载,此后历经朝代更替,但胶东称谓一直未变,沿用至今。纵观古今,胶东地区在绵延千古文化的同时也孕育鲜明的地域文化,其中,海洋祭祀作为渔民活动中的重要仪式,对于胶东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近些年,在全民健身理念的带动下,诸如秧歌、武术表演、杂技等体育元素开始大量涌入到渔民海洋祭祀之中,很好扮演了丰富与传承海洋祭祀文化践行者的角色。与此同时,一些民俗体育活动因祭祀这一媒介再次回归到人们视野中,其蕴含的体育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与发扬。本研究中,通过对青岛田横岛、威海荣成、烟台开发区等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并访问当地协会会长、渔村村长、渔村传承人等,了解渔民海洋祭祀文化中的体育元素及其在渔民祭祀中的作用,进而为促进该地区渔民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1 胶东半岛渔民海洋祭祀中的体育元素

1.1 烟台渔灯节

渔灯节是蓬莱地区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海神祭祀类民俗活动,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蓬莱史志记载,渔灯节是从传统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始于山后初家村、山后陈家等村,寓以鱼虾丰登、照亮引路佑护,使神灵认人识船,保佑人船平安之意[2]。初期的渔灯节,仪式相对简单,分为龙王庙送灯祭神、祭海、放鱼灯三个环节,主题活动多以宴席、搭台子唱戏为主[3]。另外,龙作为华夏民族的象征,舞龙也成为当地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渔灯节中体育元素与祭祀的首次结合。在道光年间,“海会”的出现让渔灯节走向了规模化发展。在各方组织的支持下,渔灯节的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在传统仪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文艺活动,而体育元素也更多地镶嵌其中。海阳大秧歌、胶东大鼓、长岛号子等传统体育活动开始登上节日舞台,丰富了节日内容,渔民期盼丰收、渴望安宁的愿景得以释放[4]。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渔灯节在内容形式上由渔船上悬挂彩旗燃放鞭炮代替了庙送灯、祭神、祭船、祭海、送灯等活动,而仪式重点转移到了不同样式的秧歌、杂技、踩高跷、篮子灯舞、吴氏太极拳、舞狮表演等体育活动上。进入21世纪后,由政府、企业及渔村村民等主体参与的渔灯节,在内容和形式上再次升级,节日在保留原有礼仪基础上,内容呈现出健康、娱乐、旅游化等特征,其中多样化的体育元素占据了除仪式外的主导地位,舞龙、舞狮、锣鼓、海阳秧歌、花鼓、螳螂拳、海泳、海钓等五彩缤纷的体育活动成为祭祀节上独领风骚的一面旗帜。

1.2 荣成谷雨节

谷雨节是春秋时期伴随荣成沿海渔民的海上生产活动所诞生的渔民祭祀活动。距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荣成沿海地区就出现了渔民海上捕捞活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荣成沿海每逢谷雨时期,海里生物规律性洄游,俗称“鱼鸟不失信,谷雨百鱼上岸。”[5]因此,当地渔民纷纷选择谷雨时节进行祭拜,以求平安,预祝丰收。在宋朝,祭海已成为国家的一项制度,该地区的祭祀由地方官统一主理,祭祀的神灵称之为“妈祖”,标志着祭祀由民办走向官办,祭祀仪式也由渔民简单的献祭转向地方庆典[6]。明清时期,谷雨祭祀开始变得多样化,出现了杂耍,如耍狮子、耍龙灯、耍大头、数高照、抬阁、踩高跷等活动,体育元素开始出现在当地海洋祭祀活动中[7]。解放前,荣成沿海渔民捕鱼工具大多被少数渔行控制,渔民受雇于渔行,渔行为获得渔利,拉拢渔民,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如祭海、祭船、祭海神娘娘等活动,谷雨节变成为渔民的传统节日。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渔行失去了支配地位,祭海、祭海神娘娘的习俗一度消失,但民间自发的祭海活动一直在沿海流行。如今,谷雨节在正式更名为荣成国际渔民节后,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渔民为主体的民俗活动日,涉及的范围不再仅限于几个渔村,而是扩大到整个沿海地带,祭祀仪式也更加规范,对祭祀时间、用品,流程亦做了明确的规定,庆祝活动也由固定的祭祀转为游艺,众多渔民参与的秧歌、踩高跷、腰鼓、石岛渔家大鼓、群舞等体育活动将节日推向了白热化[8]。此外,具有现代特征的海上体育运动会也成为渔民节上一大亮点,其中,水上拨龙珠、织网、串贝壳、海钓等海上体育项目让节日在保留传统祭祀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丝创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参与其中。

1.3 田横祭海节

田横祭海活动是田横古镇渔民们在历经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渔家文化。相传,祭海可追溯至汉代田横五百士的传说。据司马迁资治通鉴记载:“以横客皆贤,余五百人尚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而为纪念田横,此地命名田横岛,岛上的后人们世代以渔为业,由于生产工具与资料有限,神灵祭祀成为后人们保平安的手段。[9]早期的田横祭海,时间较短,内容单一,无固定日期,多以渔民自发祭祀为主,突出祭奠主题,一般在谷雨前后,渔民整理船只、增添渔具,选择黄道吉日,船头挂满彩旗、摆上供奉,焚香烧纸,面海朝拜,祈求康泰与丰收[10]。明清时期,田横地区渔民增多,汇聚成村落,逐渐形成小规模的祭祀活动,早期的祭祀活动开始形成。20世纪中后期,海洋祭祀开始走向正规,当地渔民每年春分时节,便开始准备祭祀用品,具体包括选定祭海吉日、选三牲、蒸面馍、置办祭祀用品、整修龙王庙、扎松柏门、写太平文疏与对联、检修船只等等。祭祀当天,渔民在主持的组织下,通过列船、摆供、祭奠、聚餐为主的祭祀活动来完成祭海典礼[11]。在祭祀礼仪毕后,唱戏与聚餐成为渔民们活动的主要内容,而民间杂耍,如扭秧歌、抖空竹、跑旱船等项目也穿插其中,凸显了渔民欢乐的氛围。21世纪后,为进一步推进祭海民俗活动,祭海成为当地政府重点打造的田横形象名片,在政府的主导下祭海正式更名为“周戈庄民俗文化节”,并将每年3月18日前后三天定为祭海日,并于2006年再次更名为“田横祭海节”,在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除传统祭祀活动外,大量的体育元素加入祭海节日,如硬气功、螳螂拳、戚家拳等武术表演,抖空竹、转化碟、车技、蹬大缸、高椅等杂技表演,胶州大秧歌、鼓锣、舞龙、舞狮、腰鼓等民俗体育表演。这些活动让原有单一的节日内容日趋丰盛,进而推动了祭海节走向繁荣。

2 胶东半岛渔民海洋祭祀中体育元素特征

2.1 内容表现由传统性趋向现代性

纵观胶东渔民海洋祭祀中体育元素的发展变化,从表面看大多经历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变化过程。然而,仔细研究其内容却发现这些体育元素所呈现的文化已经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过渡。古时候,祭祀典礼被看作是一件庄重神圣的仪式,营造的是一种虔诚、严肃的氛围,以表达祭拜诚意。该时期的体育更多表现出娱乐性,如唐代宫廷中的击鞠、马球等[13]。另外,体育主要还存在于军事武艺之中,如马术、骑射、投壶等等,也正因两者所代表意境的不匹配,使得体育元素难以出现在渔民的祭祀活动中。封建社会后期,随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起,尤其是民俗传统武术中的舞龙、舞狮项目,因很好地迎合了古代君王的身份象征而备受欢迎,逐渐成为渔民海洋祭祀典礼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民间杂技因表演性高同样出现在了典礼后的渔民娱乐之中。除此外,难以见到其他体育元素的身影。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受社会模式的限制,渔民祭祀中体育元素在内容上更多地表现出传统性的特点。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祭祀活动已经不再受制于条条框框,而成长为渔民们特殊的传统节日。除当地渔民杂技表演、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螳螂拳等传统项目,诸如海钓、沙滩球赛、划船、广场舞等一些现代性的体育活动也开始融入节日活动中,并随着游客的增多,在荣成渔民节上出现了海洋性的体育竞赛,以便提升趣味性[14]。总体上,当前的海洋祭祀已经开始迎合现代主流发展模式,在文化内容表现上更趋现代性。

2.2 形式表现由观赏性趋向参与性

在胶东渔民文化中,祭祀文化与体育元素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不同朝代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同样,胶东地区渔民的祭祀也随着船只、渔具、贡品等生产资料的更新及渔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变得丰富起来。唐宋以前,胶东沿海祭祀活动形式简单,体育元素几乎难以出现其中。而明清时期,武艺、杂技百戏、养生术等发展迅速,并引入到渔民祭祀中来,然而由于体育活动种类较少、难度系数高、普及性低的特点,在祭祀当日渔民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赏,参与程度不高[15]。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大众健身及健康意识的提高,众多渔民开始走出家门,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庆祝节日。另外,在烟台、即墨及荣成等地的渔村中,节日前有专门人员对渔民从舞姿、着装到排练给予指导,以便祭祀当天可以出彩,而外地游客也因好奇心顺势加入秧歌、锣鼓等活动当中。在荣成、田横等地区,由政府出资主办的海洋祭祀,开始与当地旅游相结合,造就了集观赏、参与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如在祭海节周边的小镇马术、海岛徒步、海岸风筝等活动就受到了诸多游客的青睐。

2.3 效果表现由单一性趋向综合性

从古至今,胶东渔民海洋祭祀中的体育元素在效果表现上大致可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所谓的单一型是指体育元素作为一种祭祀的题材或素材体现在祭祀当中,而综合型则是体育元素不仅是祭祀中承担要素的角色,也是对当时渔民历史活动及故事情节的间接反映。在胶东漫长的海洋祭祀中,这两种模式也随朝代更替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在封建社会中前期,胶东海洋祭祀分为官祭与民祭:前者强调对海神本身的敬仰与崇拜,表达对神灵的歌颂与怀念;后者表达渔民祈求平安与丰收,锣鼓、号角、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更加代表了对神灵的敬仰。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末时期海洋祭祀中的体育活动随之丰富起来,既有体育元素的直接描绘,同时增加了一些体育项目,如大头娃娃、武大郎、跑旱船、跑驴、小丑、抬轿、腰鼓、秧歌、高跷等项目。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渔民欢快祥和的情景,而渔民号子、船头锣鼓、旱船等项目的开展更加烘托出渔民对于海神与大海的感激之情及渔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如今,青岛、烟台、威海等胶东地区的祭海活动相继演化成渔民节,祭祀也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得到了包装与推广,一些原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开始没落,集体性、竞赛性的活动受到热捧。这一时期,体育元素从效果上看,意在传承与保护渔民民俗,弘扬千百年的胶东渔耕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渔民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景。

3 胶东半岛渔民海洋祭祀中体育元素的社会价值

3.1 重现古代胶东渔民社会生活历史

在我国,诸多历史文化的重现更多依赖于书、画及瓷器等物品。从先秦时期体育元素的萌生,如六艺中的“射”“御”到秦汉时期的延伸,如“角抵戏”“戏车”“扛鼎”“武戏”等复杂项目的出现,再到唐宋时期的拓展,如马球、武术、钓鱼等,最后明清时期诸如杂技、武术等体育项目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体育拥有了较为悠久的历史,这些通过已出土或保存完整的陶瓷、书画等文物得到了印证[16]。然而,绵延千年的渔民社会生活却很少被记录下来。因此,海洋祭祀对于体育元素的展示将是一种很好的载体,通过重现古代渔民的生活场景,我们也可以窥探古代渔民体育活动开展的盛况,如:从渔民参与穿着服饰及舞姿可以看出汉朝时期对于舞龙的重视程度,反映了在当时舞龙是人们祈求平安吉祥的文化活动之一;通过渔民秧歌的种类,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秧歌舞作为当时主流活动深受渔民的欢迎。透过这些体育元素实物素材,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时期渔民文化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捕鱼上,各种体育活动也是渔民闲暇时的重要休闲方式,这有利于更加系统地重现渔民所参与创造的体育活动,对于推进胶东渔民体育文化研究有明显的价值。

3.2 推动胶东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发展

胶东作为沿海文化发源地之一,在创造千年渔耕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诸多体育文化,如秧歌、海泳、拔河、划船、海上拔河、织鱼网、夹海螺、串贝壳、撒网捕鱼、海豹球、堆沙等海洋体育项目[17]。如今,随着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一些难度性高、时代性不强的民俗体育项目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走向消亡,如滚车轮、太极柔力球、滚铁环、抓石子、打瓦等。而在早先时期风靡一时的体育项目如秧歌、螳螂拳术等,虽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但由于缺乏传承人、技术要求高、耗时久等原因,参与练习的人也大幅度减少。因此,胶东海洋祭祀活动将成为一个很好的示范,让一些原始民俗体育元素得到重现,对于推动胶东民俗体育文化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深入田横祭海节、烟台渔灯节调研时发现,每一届的祭祀活动中,民俗性体育活动都是主角,同时在政府的引导下,祭祀也随着政策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主题性活动,这也让更多民俗性体育活动回归人们的视野。同时民俗性体育项目也因此避免了同质性问题,如:第一届的田横祭海节以“人海和谐,兴我家邦”为主题,渔民展示了渔家号子、锣鼓、舞龙、秧歌、跑旱船、杂技、武术等技艺;烟台渔灯节则围绕“注重传统,创新发展”主题,组织了秧歌、腰鼓、武术等表演及渔民织网、拔河、钓鱼比赛等活动。

3.3 弘扬渔民海洋祭祀文化,促进体育史学研究

明清后期,传统体育元素百花齐放,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已经不再只是为了军事训练、武艺决斗、宫廷与民间娱乐等,难登大雅之堂,相反在祭祀、节庆等活动中的频频出现也让它发挥了节日的带动与传承作用[18]。在胶东海洋祭海节日中,体育活动始于祭海、终于祭海,成为节日中重要的桥梁与纽带。通过祭祀中的体育元素,一方面,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古代渔民体育活动的开展盛况,洞悉这些体育项目的轮廓与特征。其中既有熟知的螳螂拳、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拔河、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拔河等项目,也有打瓦、抽陀螺、海豹球、捻捻转等后人不太知晓的项目,这对于弘扬渔民海洋祭祀文化的效果显著。另一方面,我国体育史学的深入与发展离不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当下体育史料中对于海洋渔民体育活动的记载不多,研究比较分散,不够系统,在阐释古代体育历史演进与价值意义上明显不足。因此,以祭祀中体育元素为线索进行深入与推进,有利于古代与现代体育文化的对接,完善现有体育史学的研究框架,推动体育史学科的发展。

4 胶东半岛渔民海洋祭祀中体育元素发展的问题

4.1 传统体育元素的逐渐消亡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元素开始大量出现,胶东半岛渔民海洋祭祀在形式与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对2019年田横祭海节的实地调研发现,传统秧歌、杂技、舞龙舞狮等体育表演已经被歌舞、戏曲、摄影等文化产品所替代,同时诸如旋转木马、大型蹦床、海洋球池等现代体育项目以更具刺激性、吸引力等特点受到游客的青睐,加速了传统体育元素的消亡。而在烟台、威海地区的海洋祭祀,由于地域因素,还保留了一些原有的传统民俗体育文化,舞龙、耍狮、打锣鼓、踩高跷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渔民期盼丰收,祈祷风调雨顺、国富民安的重要表现形式。尽管如此,我们却依然发现祭祀节日在从一种单纯的祭祀祈福活动向民俗文化节日品牌的转变,诸如旱船、螳螂拳等大量带有鲜明传统民俗体育的项目开始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4.2 渔民特色体育元素凸显性不足

胶东半岛居山东东部,三面临海,是最早发展海洋渔业文化的地区之一。宋、明及清时期,大量渔民开始以不同形式进行祭海,而一些神话传说中的海神娘娘、龙王、妈祖等神灵成为渔民们可依托的精神图腾,渔民们通过祭祀神灵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家人的平安归来[19]。在渔民海洋祭祀节上,渔民也是通过诸如爬桅、抛缆、摇船、升帆、海滩、拔河、赛泥马、织网、攀缘绳索等项目展示自己娴熟的海捕技术。而如今,机械船的全面使用,让渔民发家致富的特色手艺开始没落。在渔民海洋祭祀上,已很难见极具特色的渔民体育元素身影,转而更多地以祭祀后的民间舞蹈、吃席等活动为主。此外,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催动下,以海洋为载体的海钓、游泳、海岛徒步等海上项目逐渐兴起,但相比而言,其难以反映渔民在捕捞中与大风大浪搏斗的画面,更无法凸显渔民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

4.3 体育元素的地区联动效应较弱

如今,在政府、村委会及渔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继承先人祭祀活动的前提下,海洋祭祀融入地方特色,接近民俗风情,地域性特征更加浓厚,已经成为当地渔民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在祭祀中,更多体育元素的植入让祭祀仪式更趋隆重,烘托出强烈的渔民节日氛围与民俗风情。然而,在对胶东渔民海洋祭祀的调研发现,渔民所从事的腰鼓、秧歌、锣鼓等项目表演,仅限于节日当天,以活跃气氛为主,而延续性不足,使其难以广泛地用于渔民日常的健身之中。另外,节日中一些与渔民日常活动息息相关的海洋性体育项目,如船拳、海钓、拾花蛤伴舞、抛蟹笼、捡花蛤、沙滩爬船网、海涂钓鱼和运鱼等节目表演有限,地方政府、渔民们也未对它们进行包装来作为吸引游客消费的重要手段,对于该地区海洋休闲体育旅游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总体上看,渔民海洋祭祀中,体育元素的出现仅仅作为一种节日陪衬,难以对地区经济产生较大的联动效应。

5 胶东半岛渔民海洋祭祀中体育元素的发展路径

5.1 完善海洋祭祀资料,重视体育元素收录

21世纪初期,随着渔民海洋祭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胶东渔民祭祀节日受到国家重视,并相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在对存有海洋祭祀资料档案较丰富的青岛胶东非遗博物馆、荣成博物馆 、烟台群众艺术馆等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时发现,资料对祭祀节相关发展历程、人物事件、渔民用具、习俗等记载详细,然而对渔民体育活动及祭祀中体育元素的收录却寥寥无几。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由于渔民职业与人口结构的改变,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始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走进渔村,早期儿童玩的抓石子、捻捻转、打瓦、拔腰、滚车轮、荡秋千、跳房子、跳皮筋等项目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网络游戏、篮球、羽毛球等现代项目,中老年人则更多的以广场舞、棋牌等为主要休闲方式。而在海洋祭祀节上,相比秧歌、杂技、武术等项目,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依然未能得到展示。因此,完善博物馆中海洋祭祀资料,重视民俗体育元素的收录在文化传承中意义重大。为此,需要地方政府与渔民协同合作,上至市级博物馆,下到村委会,要进一步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将不同时期体育元素分类整理成册;在政府的相关网站中,需要开通专栏,以便更好地保护民俗体育文化,同时也将为人们了解当地民俗体育文化提供便利。

5.2 民办官助,增强祭祀中民俗体育元素的植入

随着胶东各海洋祭祀活动相继成功申遗,古老的渔民活动具有了传统文化节日的色彩。此后,为一进步拓展节日规模,塑造地方品牌,当地政府开始统一接手祭祀节日的筹备与管理,形成了“官办民助”的发展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促进了祭祀的发展,尤其是在资金筹措、庆典组织、活动承办方面,解决了当时渔民能力范围外的问题。然而,从近些年的海洋祭祀活动看,出现了较多现代性元素,很多的原始性祭祀流程被删减,一些展现渔民原有朴实风格的情节并未得到体现。因此,诸多渔民提出“民办官助”更加有利于渔民祭祀文化的传承。政府相关部门以协助的身份参与到节日中来,在资金、赞助、规模、安保、宣传等方面提供帮助,而祭海节的准备工作、仪式祭拜、节目安排等均由渔民们自行谋划与设计。此外,从当前的节日活动看,除祭祀庆典外,祭祀民俗活动成为节日的另一主题,由此增强了民俗类体育元素的植入,对于活跃节日氛围、扩大品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纪念性、参与性、熏陶性较强的项目,如渔民艺体文化展览、渔民体育知识竞赛等;另一方面,以海洋为载体,着力打造海洋体育项目竞赛,如海泳、海钓、沙滩球类等活动,让渔民在节日中做好导演角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有利于突出活动的新颖性,从而烘托节日的喜庆祥和。

5.3 以祭祀节为载体,打造渔民体育赛事IP

北京奥运会后,国家体育重心向体育产业偏移,体育赛事开始被推向体育金字塔的顶端,而围绕赛事IP所展开的产业、旅游等资源竞争开始进入白热化。从市场角度而言,一些赛事IP通过多层次的组合形成了稳定成熟的生态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中超、CBA联赛等;相反,一些赛事IP也因受大环境所限,在体系管理、商业管理、媒体参与等方面有所欠缺,无法获得赛事本身价值,如中网、昆仑决、排超等。近些年,海洋体育以生态、互动、刺激性等特征开始走向市场,但除三亚、青岛等地依托帆船、帆板等项目打造体育旅游外,其他以海洋为主题的体育赛事IP还未多见。胶东作为重要的海洋旅游地带,以祭祀节为载体,打造渔民体育赛事IP,对于当地体育旅游与城市品牌健身将产生积极效应。首先,海洋祭祀在胶东地区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时间的积淀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次,海洋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深入渔民内心深处,以此办赛更能赋予赛事深刻的主体韵意;再次,海洋运动受到追捧,海洋竞赛也是除渔民以外诸多人群喜欢参与的活动,以祭祀带动体育赛事将引来更多的聚焦。此外,从长远效应看,祭海中体育赛事IP的打造可以让城市形成品牌、媒体以此为素材获得关注、赞助商得到曝光率、消费者通过参与获得身心健康,多方受益也让祭海中体育赛事IP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5.4 扶持祭海民俗体育传承人,强化传承的主体作用

一直以来,胶东地区渔民祭祀活动都遵循着代代传承的方式。而在祭祀中,民俗体育活动的延续主要依赖于师传子承,当地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或村中名望较高的长者,通常会作为传承人,通过身传口授的方法将技术流传下去。如今,民俗体育受村落人口结构及地域文化所限,传承人数量大幅减少,加上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长,更多的技艺传授也仅仅局限在简单的动作上,而一些年轻人对民俗体育缺乏兴趣,大大影响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在对烟台八角村句老人的访谈中了解到,祭海节民俗体育活动内容逐年更新,其中涉及的组织教学、组织编排、演练等内容,仅靠个别人难以传授,缺少必要的传承人,难以有效地开展。村里更多中年人更倾向于广场舞、扇子舞、棋牌等活动,而秧歌队、舞龙、舞狮、腰鼓、锣鼓队等演出也仅仅靠各村村民临时拼凑在一起。因此,扶持祭海民俗体育传承人,强化传承的主体作用迫在眉睫。首先,民俗体育的传承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学校、村委等多方协同扶持,地方政府和村委要鼓励并支持现有长者进行传艺,强化传承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青年爱好者参与其中,形成“传帮带”的发展模式;其次,应设置相关岗位,吸引一些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优秀毕业生定期赴村进行指导;最后,地方相关行业协会也要定期开设相关民俗体育的培训课程,进而提高传承人的数量与质量。此外,开展村落间的民俗体育竞赛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从中挖掘有潜力的年轻人参与到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中来。

6 结语

海洋祭祀是胶东地区渔民在悠久的海洋渔耕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经典文化。在漫长的变迁后,其中一些仪式开始慢慢简化,甚至消亡。同时,一些诸如秧歌、跑旱船、杂技等民俗体育元素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在海洋祭祀中,体育元素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现代等特征都揭示了它已经成为海洋祭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如今一些民俗性体育元素由于在商业、娱乐层面的贡献值大幅度降低,已经逐渐被现代元素所替代。由此,在祭祀中,充分考虑到民俗体育元素的回归,实现对体育元素的挖掘与保护,成为当前民俗文化继承的重要途径,但受环境、地域、渔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渔民体育元素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胶东秧歌渔民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胶东面塑——花饽饽
昌黎地秧歌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