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自身 构建特色 提高办学竞争力
——以校园文化为灵魂引领学校发展
2020-01-08戴海军
戴海军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局,把握关键,立意深远,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学校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文化人”是其根本的途径。学校是“以文化人”的基本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学校通过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学生得到教育和培养。学校教育要“立德树人”,必须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先进文化。
学校要传承和弘扬文化,必须有自身的文化——校园文化。如果一所学校本身缺少文化,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很难。关于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论述颇多。著名的教育学家钟启泉教授说:“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可见,文化是一所学校前行的灵魂,它主导着每个成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成员的思想与行动。无数的事实也证明了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的活力所在,更是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翻开中外教育史,凡是著名的学校都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与特色。近年来,我校以校园文化为灵魂引领学校发展,立足自身,让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深度融合,构建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品牌效应。
一、环境与文化融合,打造特色显性文化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墨子也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见,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人一种美的熏陶,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具有催人奋进、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能够提高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品味。前苏联教育学家苏姆霍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树人”“育才”的地方,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发挥出育人功能。
学校的环境包括教室、运动场、食堂、宿舍以及广场等诸多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涵盖这些场所和范围,将其艺术化、条理化和庄重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年创建晓庄师范时曾提出:“校有校容、有其内必形诸外,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他同时指出:“我们的校容要井然有序、秩然有序、凛然有不可侵犯之威仪。”当前,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围绕上述范围而建构,在构建方式上大多趋于雷同,很难展现出一所优秀学校的个性。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展现出自身的个性,需要找到发展的基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以此带动其他显性文化的建设,才能建构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近年来,我校依托自然环境的优势,以开发旅游为契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取得了较好效果。我校校园环境得天独厚,以树、石、鸟三大奇观而为人称道。校园内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200多株,大小浑圆的黑石500余墫;春夏之交更有成千上万的白鹭栖居于此,形成了“六月飞雪”“缘木求鱼”等奇特景象。这一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资源是我校独有的优势。于是,我校确立了依托旅游建设文化的思路,给校园内的自然资源打上文化的烙印。比如,我们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树木、花草旁增加知识的介绍,以增强其文化内涵;在形状奇特的黑石上恢复“顽石点头”等题词刻,既绘其形,又赋予其教育之意;在各种需要警示的场所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等。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校园文化的内容尽可能与环境融合在一起,渗透到这些环境中的文化不仅让学生受到了教育,还向游客传递了教育信息,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沟通。目前,我校不仅是国家级的绿色学校,更是AAA级风景区,是全国唯一一所对游客收取门票的中学。
二、传承与创新并重,树立品牌增效应
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史密斯说:“一个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的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走向成功的教育途径。”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有一定的积淀。总体上讲,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具有丰富智力背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并以之引导教师和学生去学习、思考、探索和研究。学校以文化的魅力去影响教师和学生,从而使师生的思想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素质得到提高。对文化积淀相对薄弱的学校而言,普遍的做法是利用名人名言、诗词警句等烘托文化氛围。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很难使校园充满文化气息,带来文化效应。
基于上述原因,我校决定利用建校近150年的厚重文化积淀,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建设校园文化。我校自1870年办学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如白屋诗人吴芳吉、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以及中国女排五连冠时的主教练邓若曾是众多校友中的杰出代表;抗战时期,陈独秀、冯玉祥、佘雪曼、台静农、文幼章、欧阳渐、梁漱溟、卢前等数十位名流学者都曾在此讲学或题诗。历届校友和众多名流为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遗留下来的联刻、题刻、诗刻是他们理想、志向、气节、追求的浓缩,更是对后世学子进行教育的绝佳素材。因此,我们对这些经过“物化”,以显性形式对校园的宝贵资源(题刻、联刻)进行新的解读,将现代教育和时代元素融入其中,并通过课堂、活动以及专栏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比如,以知名校友、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为依托成立诗社、研究会等,在传承爱国精神的同时又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又如,我们在适当的区域开辟“名人与聚奎”“校友之窗”“先贤励志”等,让学生置身于校友、名流等“身边”人物营造出的浓浓文化氛围中。
我们依托学校的文化积淀,创新性的开发文化品牌。我校的鹤年堂,修建于1928年,当时有“川东第一大礼堂”的美称。抗战时期,陈独秀、冯玉祥、梁漱溟等数十位当时名流大家均曾在此讲学。鹤年堂也因此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们便以此创建了“聚奎大讲堂”的文化品牌,邀请名家、校友等进行文化宣讲。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利学院院长李尚志、神舟五号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著名学者梁衡等均先后来此讲学。他们的讲学不仅对学生有激励作用,还为学校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应。现在的“聚奎大讲堂”已经成为区级的文化品牌。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校人文积淀、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其校园文化的构建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但共同点是学校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发展基点,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文化的独特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