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礼的社会教化价值及当代传承途径研究
2020-01-08马永涛
周 芳,马永涛
(1.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2.济宁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1 射礼的流变
弓箭对于蒙昧时代的人类,犹如野蛮时代铁剑的出现和文明时代火器的出现一样,具有决定性意义[1]。弓箭最先以原始人类谋生的手段出现于人类的历史中,后来伴随着社会的升级演化为战争武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后来儒家独具匠心,铸剑为犁,在射箭活动中注入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赋予射箭技能一定的礼仪追求,使其在崇尚武力的时代里升华为礼乐教化之具,使之成为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射礼要求习射者身体端正、内心平静、用力平稳柔和、神态从容安静,“正身”“炼心”的技术要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中”“静”“仁”“道”“礼”等观念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射礼作为先秦贵族必须掌握的礼仪技能之一,在漫长的华夏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化。寓教于射、寓礼于射,是维持社会等级秩序的集体道德教化活动。射礼包括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巫术性射礼等形式。射礼肇始于原始部落时期,形成于殷商时期,西周是其最为盛行的时代,射礼作为嘉礼的重要形式,一直持续到清代。“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2]。射礼与个人的德行修为紧密结合,突出了当时以弓箭与礼教结合来维护统治,达到教化民众以礼待人、处事接物、以礼巩固政治统治的目的。
2 射礼的社会教化价值
睿智的古代贤人把竞争与揖让、勇猛与雅致、体行与变思巧妙地揉合在射礼活动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仅锤炼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更发挥着伦常规范、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儒家提倡的射礼是通过诱导射者在完成射礼的过程中不断体会、领悟礼乐精神,使形体与心志、姿态与神情都合于“道德”要求的教化过程,不仅仅是射箭力量、技术和水平的比拼。“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3]充分体现出孔子对文明德性教化力量的绝对自信。“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3]。射手的体能有先天高低差别、力量有大小强弱之分,不能仅仅从射穿箭靶考量,孔子认为射手在射礼中表现出来的君子德行和修养,是人们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所谓“射者,仁之道也”[2],“仁者爱人”[4],一射一生,一生一射,儒家将这种生活技术技能升华成一种礼仪、一种文化、一种普遍之道,从而使射礼内蕴深厚的社会教化功能。
2.1 射礼的教化思想核心——射以观德
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2]。“志正”指心意集中而不妄动,“体直”指身形挺立端正。进一步看,“志正”还指人应该明确自己在社会人伦中的职责与担当。“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5]。因此,只有当射者对自己的目标有自觉而又恰当的认识时,才能射中己鹄。所以,射礼过程中要达到箭中目标的效果,要求射手既要有娴熟的技术训练与符合礼仪的行为举止,还需要生命主体对自身道德水准和道德责任的具有一种自觉的自省与把握。
射礼不仅是习射者娴熟射艺的较量,更是射者自身德性与生命气象的自然呈现。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践行,通过身体姿态与行为的规整来养护生命,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性彰明的君子贤人。因此,儒家倡导的射礼教育,是对君子德行、品性修为的全面考察。
2.2 射礼的教化原则——外和内省
(1)礼之用,和为贵[3]。儒家提倡射者要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淡泊名利是非,和颜悦色地对待竞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孔子认为,君子应以修身进德为自己立世的本务,不能随便与别人争高低、比高下。如果一定要通过竞争来体现高低,那就是通过射礼来比赛射箭,提倡君子之争。不在乎射技之精,在乎射义之君子风范,为射礼的精髓所在。
(2)反求诸己的道德自省。射礼过程中“发而不中,反求诸己”[4],射者承袭“君子无所争”[3]的要求,确立了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即不怨天、不尤人,时时反思、事事自省,在自我反省中成就自身。每个男子都要接受射礼,践行射礼,从而接受社会秩序、礼仪规范的约束,通过外在的行为逐步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言行品德,进而转化成为射者的心理定势和思维习惯。射礼是儒家立德正己、正心修身的社会教化方式,是培养人们美好品德操守行为的教化手段。
2.3 射礼的教化方法——礼乐相和、内外兼修
射礼通过礼乐相和的外在表现方式,用乐引导射者的心志,用礼规范射者的形体,要求射者在行射礼时,容貌体态要尽显礼乐之道,合乎礼乐规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3]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6]的手段可以使“民德归厚”[3],最终达到“德治天下”的理想状态。
(1)乐教。《周礼·春官》中提道:“凡祭祀,鼓其金奏之乐。飨、食、宾射亦如之”[7],“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苹》为节;士以《采繁》为节。《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苹》者,乐循法也;《采繁》者,乐不失职也”[2]。射礼不仅蕴涵着深厚的道德含义,还被赋予了不尽的艺术旨趣。射者的一系列动作、节奏要和音乐合节,用配乐来引导自我心志的中正,不同身份地位的射者所配合的乐诗也不同。在载歌载舞、鼓乐齐鸣中,射礼活动演变成为一门艺术,音乐的加入不仅使得射礼的道德内涵借助乐诗内容得以展现,而且,射者体态、步伐、进退周旋若合节拍的形象也同时兼具艺术与审美的共同追求,体现出其社会教化的功能。“乐由中出,礼由外作”[8]的礼乐与身体活动的完美结合,使得“美”与“体”相互兼济、融为一体。由军事训练发展演变而来的射礼,由于音乐元素的融入,具有了一定的审美韵味,体现出射者行为的优雅与内心的秉正。
(2)礼教。不学礼,无以立[3]。礼是古代社会所有活动的准则,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主要门径。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要想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在更高点来看待中国之心,他把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或称礼乐)。射礼的精妙之处在于抓住了射与礼乐的结合点,通过比射的形式,礼让虔敬,彰显其社会教化的功能。射手的一步一式,每个动作都必须遵循礼乐的引导,体现尊卑长幼,孝悌诚信,“进退周还必中礼”[8],用礼来规范形体和心志的正直。四肢发达、勇力高强而不知礼义之士,在射礼仪式中会手足所措,无所适从,为人们所耻笑。射礼组织者、众宾客和参与射礼的各种司职如司射、司仪、射者等都必须遵守相应严格的礼仪规范要求,以合乎自己的参射目的。
2.4 射礼的教化目的——反躬内省、选择贤能
(1)反躬内省。射者要想射中目标,必须“内志正,外体直”[2],“持弓矢审固”[2],强调用乐来引导内在心志的中正,用礼来规范外在形体的正直。射中目标的关键,在于射者调适好自己的体态和心志,平心静气,内心有坚定志向,外在行事磊落正直,握紧弓矢,然后瞄准目标,才能射中自己心中之鹄。发而不中,应该从自身技术发挥和心态角度去寻找原因,不能怨天尤人,更不可埋怨同场竞技者,而应“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2],自问自己是否做到了身心一致、靶子和心中意念的一体。《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9]也有类似的表述,因此,射礼既是个人道德自省的途径,也是个人自我道德完善的方式之一。只有做到不断修身,自我完善,才能进一步齐家治国平天下。
(2)选拔贤能。人的品德修养可以通过个人的射礼行为展现出来,而观礼者可以通过射者的具体行为、神情姿态来判断他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为。“射者,所以观盛德也。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2]。射是古代男子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和社交技能,射礼能够体现射者的品德修为。因此,古代社会统治者通过射礼来选拔德性良善之才来经世治国,造福社稷。
3 射礼的当代传承价值
3.1 秉承传统射礼的丰富文化精神内涵
射礼仪式是中华五千年礼仪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中华民族气质、性格、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表达载体,也是个体德性的践履和表征。作为古代六艺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射礼倡导“立德正己”的君子风习,讲究礼让、谦和、庄重,提倡“正射必中”,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射礼一方面要求射手具备高超的射箭技术,另一方面要求射手在礼乐的指引下,完成身、心、弓箭、侯三者的高度和谐统一,使心志和形体合乎德性的要求,以体现出对高尚品德的践行,对力量美、姿态美、平和美、准确美的向往和享受,最终融化为对射艺的追求和崇拜和对自己道德修为的反躬自省。
3.2 涵养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缓解传统文化式微的时代需求,要求人们弘扬传统射礼中的文化教育功能。射礼所蕴含的礼让虔敬、射以观德、长幼尊卑、尊贤尚德、修身内省、强身尚武等文化意蕴,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实现伟大中国梦有力的支撑,是中华民族文化在21世纪重新崛起的核心要素。继承和发扬射礼的优秀文化元素和人伦秩序,应通过传统射礼立德正己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民众树立讲文明、尊道德、育新风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使传统射礼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再生之源。
3.3 弘扬本土中华体育精神
射礼对民族礼仪风俗的延续和内在气质精神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塑造价值。“赳赳武夫,公侯干城”[10]。射礼提倡“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友谊第一的比赛精神,强调道德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强调“发而不中,反求诸己”[4]的内省观,是中华体育精神持续发展的要旨所在。古时男子研习“礼、乐、射、御、书、数”的君子六艺,学习射箭技能,掌握射礼礼仪,熟练驾驭马车,追求拥有健康、内外和谐的勇武身体,而不是后世所出现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11]“入则扶持,出则车舆”[12]的文弱书生形象。复兴射礼等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人文类体育活动,有助于中华民族气质与性格的重塑,也有益于中华体育精神在当代的崛起。捍卫世界文化体系的多样共存,尊重各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文明复兴的普适性要求同样适用于射礼这一中华民族的经典仪式。
4 射礼的当代传承之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承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长河才能进一步源远流长。
4.1 学术传承:加大射礼的科学化研究,充实理论研究成果
充实射礼的研究者队伍。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组织史学、体育学、文化学等相关专家学者,对射礼进行广泛深入的科学化研究,通过实地走访、专家访谈、资料考证等形式,合理糅合当代文化元素,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保护计划、保护措施和发展规划。合理改造射礼程序、内容、模式,进行有选择性的继承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射礼为当代社会发展服务。
4.2 制度传承:制定保护与发展传统射艺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坚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完善相关保护条例和保护机构,形成稳定支持射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机制。传统射艺是射礼存在和延续的基础,应扩大扶持射礼的资金投入,开设射礼申报、保护专项扶持基金,把培养支持射艺传承人的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为射艺的当代活态传承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4.3 教育传承:推进传统射艺进校园计划,做足实践传承基础
传统文化是人才培育的根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土壤。借助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形式,构建教育传承体系,营造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推行传统射艺进学校的传承计划,加快传统射艺的校本化课程建设。通过开展射礼展演、开发校本课程、组建传统射艺学生社团、建设射礼体验园等形式,培养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到射礼活动中来,陶冶学生的品德和心性,夯实射礼传承的后备人才建设。
4.4 媒体传承:借助新媒体,加大对射礼的宣传
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拉近射礼和人们的距离,传递射礼的育德育人功能,能提高人们对传统射艺的兴趣,营造射艺传承的社会氛围。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建立传统射艺博物馆,创立官方射礼电子数字平台,借鉴传统节日进行射礼展演等形式,增加社会人士对射礼的关注度,发展传统射艺。
4.5 产业传承:开发传统射艺的产业化推广途径
加大对传统射艺所需器具如弓箭箭靶、服饰、护具等相关产品的民族化和产业化开发,从注重社会效益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手联动转变,使文化发展具有经济实力,使经济发展具有文化内涵,从而为射礼的当代传承提供一定的经济推动力。
5 结语
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华夏民族的独特人文景观。射礼提倡谦和、礼让和庄重,重视射者的道德自省,对于新时代的社会教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射礼的当代传承应该成为学者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