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体系研究
2020-01-08黄光锋
黄光锋
(安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一、过程性评价的内涵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旨在教与学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结果促进教学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单一,即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单一化,注重结果,过于夸大评价的结论功能,忽视了评价本身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只要求学生提供“标准”的答案,而不在乎如何去获得这些答案。学生获得答案的逻辑推理、假设、证据等,都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
好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有初期结果的证据,还应有中长期效果的证据。教学评价经历了从形成性评价、代替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转变。教学理念的改变,要求评价体系也要发生改变。从以考试为主的单一化评价转变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从面向学习结果到面向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其“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它是一种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的评价,把评价过程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学习过程评价重过程,轻结果,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经验和反思,着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
过程性评价是作为过程价值取向的评价。目前,对学生课程的选择、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环境、条件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学识技能上说,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英国哲学家彼得斯认为,知识以及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因而对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科学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应该是在评价中能有效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态度和结果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反思促进评价质量提升,满足教学评价发展的需求。从优化和延伸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出发,在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习同伴互评的基础上,延伸评价主体,增加行业企业等社会需求评价主体。探索面向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研究,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2018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这个背景下,探讨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力,确保学生培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一个复杂的、多样性的群体。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除了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外,学校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独立的个体思想,而仅满足课本知识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学生个性的发展程度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高低。
(一)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在以往的教与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从学生个体成长分析,由于不同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背景和认知习惯的不同,使得同一年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学生的交流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等素质,在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难以得到体现,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低、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学习功利等现象。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培养采取的是统一式的评价:一种模式、一种标准、一个规格。这种统一式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在禀赋、性格、兴趣等方面个性的差异,这种无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扼制了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有研究结果表明,本科高校的学生对学习过程评价的满意度现状与理想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的学习过程评价不能满足学习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水平差异,注重学生个性成长,设计评价考核机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把课堂看成是探究知识的地方,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水平,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在一种宽松融洽的环境中敢于表达自己带有个性色彩的想法,促进全体学生主动的发展。
个性化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善于给予激励性评价,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权。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有权利提出要求修改学习任务、课堂组织活动形式、学习资料,甚至可以参与制定考核的标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创新人才的评价,既要注重学生课堂成绩的考核,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核,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发展性评价。
(二)学生个性化发展
应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培养模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还是不够包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还是不够大。站在新知识经济的高度,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有个性、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发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和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变为学生学习者的“学”,变学生为学习的主动接受者。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的被动式教学方法,探索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引导式教学等方法,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语能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用一定的鼓励性的语言和点评来评价学生比批评学生更有效。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补偿,这种补偿能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发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相关教学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体系的多维化
过程性评价理念是“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是从单一的教师主体延伸为教师、学生、学习同伴、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需求等。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发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增加学生自信心,改进教师有效教学。评价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使之成为能反映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学习策略、思维和方法上的长处与不足,树立信心,更全面认识自己。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评价活动中是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缺少被评价对象的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很难达到预期的评价效果。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目标都需要多元化。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并不是简单的数值反映,而应当是综合视角下能力的体现。多元学习内容、多种学习情境,都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与之相适应。教学评价者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变化和发展。在学生、教师、专家、管理者评价的基础上,拓展评价主体,建立多渠道反馈机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多元化的动态评价,实现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运用。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面向学习过程性评价,除了侧重关注学生的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评价内容包含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自我反思等。考试、测试等结论性评价是学生经过学习活动后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而面向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需求。
(三)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者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针对不同的需要,灵活地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或者运用多种形式在实践中灵活变通。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工具,从而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的个性化、多样化。面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要与时俱进,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而单一的考试测验不能满足对学生作品、成果和能力的评价。采取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纳的方式进行,降低实施单一评价方式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注重发挥过程评价客观性、科学性和整体性等功能。常见的评价方法有闭卷考试、课堂观察、检测、创新创业比赛等方法。
(四)评价工具的多元化
评价工具是在开展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环节时采用的工具。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行多种工具进行配合评价,同时也应体现多样化的特征,即评价工具多样化。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差异往往被评价者所忽略,区别于评价方法,评价工具更侧重于评价时所采用的具体手段。
评价工具有检查表、量规、问题列表、写作和讨论提示等。检查表是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表单,使评价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监督和鼓励的作用,它除了满足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的需要,还能满足学生自我评价的需要。量规是一种二维表格,它是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认知的量化评价,即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可以是学习同伴、家长等。量规表通常由评价准则、等级标准和具体描述等几个要素组成。评价准则是对学生的作品质量、知识和任务的分类指标说明,它经常列于首行的标题上。等级标准是说明学生的作品质量、知识或者任务的等级。具体描述是量规最核心的内容,它是根据评价准则来说明每一级别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在制作量规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评价准则。量规表的描述,也应尽量试用详细、清楚和可操作的语言。优秀的量规,应当具备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说明,涵盖了不同学生的成绩水平,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划分依据。合理使用量规表,可以帮助评价者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时更规范、更客观和更公正。促使学生反思自身作业或任务的质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设计中来,同时,有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量规设计,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参与评价过程。问题列表是一种用具体问题的形式表现的列表,通过问题列表,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感悟从而帮助学生思考。
如果学习者能够回答出所列问题,则说明他们对内容已经掌握,如果不能回答出所列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就可以启发学习者自我反思和继续学习,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事实上,问题列表是教师为学习者提供的一种学习支架,教师无需刻意关注学习者对问题的回答结果,学习者从问题列表中获得的领悟、自我反思和使用问题列表后学会的自我评价是教师更应该关注的重点。
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之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具备创业潜能的复合型能力。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校政行企等多方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与产业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引入企业、行业典型项目、案例,根据岗位需求和实践需要,联合行业企业,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过程等,按照专业特点,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使教学组织实施与产业实际、职业岗位、生产过程一致。探索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协同参与的学生管理机制,共同评价学生各项学习成果。
(一)增加社会评价,建立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能。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高质量的毕业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人才培养质量包含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行业企业满意度。
面向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主体一般包含三类,分别是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习同伴互评。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传统的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显得愈发单薄。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在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习同伴互评的基础上,延伸评价主体,增加行业企业等社会需求评价主体。嵌入社会评价,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作为一种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良好形式。
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能紧密结合所学专业特点,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因此,除了常规课堂成绩之外,增加社会实践过程活动评价,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和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充实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 拓宽学生社会视野。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聚集的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需求,探索政府搭建平台、校企深度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实行面向行业需求的任务式、项目化培养模式,培养区域经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校企合作项目,探索项目驱动型教学
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将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相结合,构建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办学模式创新为切入点,着力开展“产学研政”办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实践中,高校、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符合应用型要求的专业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展实习、实验、实训、实践等。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善于及时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是否适应企业所需。因此,学习评价除了课程成绩评价之外,还要适当增加常规课程考核知识之外的相关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定。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测评,达到改进评价方案和激励学生自我反省的目的,从而更有效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岗位工作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就感,能极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总结
在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过程考核,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有个性、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和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变为学生学习者的“学”,变学生为学习的主动接受者。通过分析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反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探索多元智力发展、以学习自主性为主导、多元化评价的学习过程评价理念 ,以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和社会需求评价相结合,力求实现学生过程学习评价的客观性,并尝试建立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构建校企合作项目,探索项目驱动型教学,满足学生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与职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