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科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逻辑及路径探析
——以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2020-01-08孙国栋张瑞芳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学科

孙国栋,张瑞芳

(1.河北工程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工程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实现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所学学科文化等的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学科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依托。现在很多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艰苦学科的学生对自己所学学科认知不足、积淀不深、自信不够,进一步导致创新能力缺乏,大国工匠精神传承阻滞。探索培育大学生学科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

一、大学生学科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逻辑

大学生学科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是茕茕孑立的,它是“四个自信”建设的重要组成单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要的科技文化支撑,分析学科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逻辑,对于明确其时代定位、价值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一)学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统一性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团体等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认同和积极践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坚定信念、持续坚守和深深自豪。文化犹如一个历经岁月沧桑的智者,却有着一颗活力少年的心灵,厚重又朝气,博大且宽广,它可以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地域文化、校园文化、学科文化等多个层面和维度,所以文化自信也是多个层面和维度的全面自信。学科是指在人们不断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方法。而不同的学科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学理念、思维模式、学术传统、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这些就构成了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是学科的灵魂,是学科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源泉和内在动力。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大学里,学生们分属于不同专业,学习不同的学科知识,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文化精神。学科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应着眼全局,整体推进。

由于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把教育的目的仅作为谋取生存适应的现实需求,对自己所学学科不关注、不喜欢,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和艰苦学科的学生,认为所学学科深奥枯燥,就业前景堪忧,他们的人生目标更多的是成为“网红”、“暴富者”,而不再是科学家、工程师。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各类科学文化的繁荣及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扬。所以培育大学生的学科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学科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同构性

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各种事物好坏、美丑、善恶、有用与否等的观念逐渐沉积到人们的思想中,形成价值意识,其中最根本、最稳定、最核心的部分就构成了价值观[2]。价值观与文化自信在思想内容、目标导向、价值意蕴和实践基础等方面具有同源性、一致性、同塑性和统一性。所以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内在的同构性,首先它们都源自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它们的目标都是以文化人、立德树人,鼓舞人、发展人和塑造人;最后它们都是通过教化和熏陶,经历认知-认同-践行的思辨逻辑,让思想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核心价值观需要借助文化的华丽外衣来彰显和传扬,文化自信需要从核心价值观中找寻内核和源泉,这样核心价值观才能渗透和内化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3]。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文化自信的培育,二者在本质上是高度契合的。学科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彰显,如政治学科倡导民主、法治,地质学科倡导踏实、奉献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科文化精神的内涵,通过培育大学生的学科文化自信可以助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让学生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所学学科的文化自信并践行于服务社会的伟大征程。

(三)学科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大任的生成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以奋勇之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恢弘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4]。所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育新人,一方面要弘扬中国精神,让学生们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担当精神;另一方面需要青年学生练就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

大学生只有认真学好专业文化知识,培养对所学学科的文化自信,真正投身于所学学科的研究,甘坐“冷板凳”,而不是趋之若鹜地投身于看似轻松热闹的所谓热门学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强调中国的芯片问题,要靠砸数学家、物理学家来解决。但是现在一些基础学科成为冷门学科,招生难、工作条件艰苦等现实问题导致未来人才储备堪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需要青年们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学科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具有内在的生成性,培育大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文化自信,是帮助他们提高胜任岗位、做好工作的基本能力,是增益他们立足本职、埋头苦干的精神动力;是筑牢他们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本领才学。通过学科文化自信的培育让学生们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文化发展大舞台、社会建设新领域、科技创新最前沿、强军兴军第一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才华[5]。

二、大学生学科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学科文化是学科的基因和密码,体现了学科的底气和朝气。培育大学生的学科文化自信,关乎学科未来发展、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繁荣复兴。所以要在深入挖掘和整合学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培育手段及路径,达到浸润和形塑博学自信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目标。

(一)挖掘与整合:发挥学科文化育人作用

文化自知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所以挖掘和整合学科文化的主要内涵、精神价值、鲜明特色和未来前景,让人们对学科文化的“源”与“脉”、“根”与“魂”有清晰全面的认知,是做好大学生学科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性工作。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知识框架、价值意蕴,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科特色出发挖掘和整理其文化内涵。

地质行业是一个艰苦行业,近年来又进入“地质寒冬期”,面临着严峻的转型升级压力。所以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地质专业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专业自信不够,学科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不强。作为六大自然学科之一的地质学,承担着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历史使命,南海油田的开发、FAST天眼的竣工、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这些震惊世界的超级工程,无不凝聚着地质人的辛勤付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地质学科的贡献,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也需要地质人的探索与钻研。

为帮助大学生树立学科文化自信,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学科专业特色出发,深入挖掘地质学科的文化内涵,通过地质三宝,即地质放大镜、地质罗盘、地质锤所蕴含的地质学特色文化符号,探索出聚目标、定航向、树匠心的“灯塔”育人模式,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航向,树立学科文化自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院从地质人新时代下新使命出发,创作出《地质人·绿水青山》等朗诵剧,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认知新时代地质人的使命与担当。学院师生还在深挖地质学科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地质学代言人“阿毅”,它以岩羊为原型,手持地质锤,腰挎地质罗盘,眼戴定位眼镜,生动地展现了地质学科的专业文化特色以及地质工作者艰苦工作环境下磨炼的坚毅品格。此外,学院还创设了富含学科文化特色的院徽、院训,并把它们制作成文化衍生品,作为最高荣誉授予学院最优秀的师生,以充分发挥学科文化的育人功效。

(二)创新与发展:打造学科文化育人品牌

文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因此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立本开新、常新自新,才能永葆蓬勃生机。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韵律,不断创新培育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万花筒中,练就一双鉴别文化优劣的火眼金睛。

首先,要打造博学自信的文化培育导师。教师是学生的筑梦人,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和精神榜样,教师们讲好学科故事,传播学科声音、践行学科精神、展现学科文化风貌,才能帮助学生们培养对所学学科的热爱和自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打造“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及获得地质“金锤奖”的教师模范,为学生们树立了刻苦钻研、敬业奉献、爱国报国的模范典型。同时,通过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们对于学科文化的认知和践行。其次,要创设多彩的文化培育品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需求,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供给。内化于心阶段,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大一新生开展认知教育,创建了《面对面》周班会主题教育活动,专业课老师针对新生对学科文化知识的懵懂,开展有针对性的面对面指导,每期活动主题都来源于学生、期期主讲人都精挑细选、次次班会记录都装订成册、条条学生匿名建议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需,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文化的渴求。为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学院开展了《真理的味道》系列活动,让同学们通过听故事、学故事、讲故事的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学科文化内涵,让学生们学会运用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感悟真理的力量。外化于行阶段,学院针对大二和大三学生开展《寻找闪耀工程人》、《手牵手》等活动,让学生学习身边优秀榜样和开展团结协作活动,帮助学生们把学习到的学科文化知识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

(三)浸润与形塑:铸造学科文化自信学生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浸润和形塑的过程。大学生在学科文化的海洋中日益接受着浸润和洗礼,历经层层积淀和风雨磨砺,最终塑造成迎风而立、逆风而行、向阳而生的文化自信丰碑。

首先,以境育人。人们生活在环境中,创造和改变着环境的同时也接受着环境的熏陶和塑造。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学科特色出发,秉持着“一墙一路皆文化”的理念,让学院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学院利用空白墙壁设计了“学习长廊”对学科文化进行了立体化、深入化、全方位的展示和解读,图文并茂,活泼生动,成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标识。此外学院还在学生上课必经之路建设了地质科普长廊和地质广场,陈列着历经千万年,形态各异的各类古化石及其简介。这些蕴含着学科特色的文化景观,润物无声的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增强着学生的自信,学生们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观其景、品其理、悟其蕴、明其道,达到“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境界。其次,以践塑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要靠教育的引导,更需要靠实践的养成。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积极开展地质社会实践调查、专业课程实习等活动,让学生们走进名山大川,用脚丈量美丽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用心感受壮丽山河的每一次脉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质学科的文化知识,传承地质人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坚定地质学科的文化自信。学院还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中学会奉献和感恩,在深入社会中学会观察和思考。

三、大学生学科文化自信培育的效用

(一)激发学术热情,促进全面发展

一门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积极投身于其科学研究,用热情和坚守筑起学科知识的高峰。学科文化自信的培育,让学生们对所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价值内涵、精神实质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们在认知学科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认同和践行学科精神价值,明确了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带着满腔热情投身于所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一些基础学科和艰苦学科,可能不像时下一些热门学科那么轻松热闹和经济实用,它需要多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刻苦学习和钻研,才能学有所成。现在很多大学生已经是生活在经济生活比较富裕,社会开放和互动十分广泛的“00”后,他们对深奥难懂的学科知识以及条件艰苦的工作大多不能接受,但是这些学科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人们面对疫情恐慌、焦虑,期待着医术高超的救星出现。此时80 多岁的钟南山教授挺身而出,带给人们希望和信心,也深刻告诉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学科文化自信,激发起大学生的学术热情,积极投身于所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认为“个体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6]。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项科学技术的进步,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文化作为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征程。学科文化自信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一门、爱一门、专一门”,激发大学生的学术热情,积极投身于专业学科文化建设,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大学学科的均衡发展,特别是保证一些对国家发展进步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基础学科、艰苦学科的持续性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科技支持。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挖掘与整合地质学科的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地质三宝”探索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灯塔”模式,并进一步通过打造博学自信的文化培育导师,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育人品牌等,言传身教、浸润熏陶,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术热情,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大幅提升,考研率、就业率不断攀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地质学科专业人才。

(二)弘扬核心价值,坚定理想信念

大学生正处于文化知识累积和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时期。文化具有深刻的渗透性,能广泛而持久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在这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变革时代,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各类价值观念也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处于文化大染缸中的大学生要清醒地认知什么文化是优秀的,什么价值观是正确的,就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理想信念的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科文化中蕴涵的爱国强国、艰苦奋斗、敬业奉献、改革创新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培育大学生学科文化自信,是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挖掘和整理地质学科的文化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一步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使它们不再是“空中楼阁”、“水中浮萍”,而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实际。通过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涵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与精神之“钙”的意蕴。学院还通过进一步创新培育手段,打造优秀学科文化自信培育品牌,发挥榜样育人、朋辈育人、环境育人、实践塑人等的作用,让学生们在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建设好积极丰盈的精神家园,将“顶天”的理想和“立地”的行动统一起来,彰显学科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彰显文化自信,践行使命担当

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的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立足当下,新时代新征程新文化浩然前行;展望未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任在肩。面对活力无限、朝气蓬勃的“奋进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途,需要充满青春活力、青春自信和青春奋斗的大学生来实现。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学科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彰显离不开学科文化自信的养成。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也离不开学科文化自信下陶养的过硬本领。大学生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进征程中,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基于学科文化自信培育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学科文化精神内涵,建立学生们清晰的文化自知。在文化自知的基础上,创新培育手段和方式,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通过博学自信的文化培育导师言传身教,身边优秀模范同学的榜样示范,特色文化环境的浸润陶冶,多彩实践活动的践行深思,让同学们对学科文化精神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文化自觉,对学科文化精神内涵和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和期待,坚定所学学科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在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所学学科的文化自强,才能时时处处彰显作为青年学生应有的自信和担当。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我的价值观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超学科”来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