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思考

2020-01-08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论文

刘 钊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高校学报是我国科技期刊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它在高校的学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报以报道本校的最新科研成果为主,是校内学术交流和向外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和窗口[1]。据统计,我国现有期刊10 077种,学术期刊占六成以上[2],其中423种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期刊,有81.6%的期刊冠以“大学/学院学报” 的名称[3],占据绝对优势,高校学报为高校基础学科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晋升、研究生的毕业、青年教师的培育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理念,国外研究较早。它始于1983年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 在其《自由的科技》中提出,用“传播形态融合”这一概念来阐释“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现多指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高效结合、资源共享,并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资深学者约翰逊(Kirsten Johnson)认为:在媒介融合的出版模式中,不同媒介之间界限愈加模糊,受众/用户的需求成为媒介从生产、编辑、发行到进化等所有环节的核心。

科技期刊作为报道先进和前沿的学术成果和应用的媒介,对新技术新媒体有种天然的敏感性。因此,随着移动互联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学报正面临着占据新媒体阵地,适应受众阅读习惯和媒体接触方式的转变和挑战。在高校学报的媒体融合的转型发展研究中,木星[4]等分析了高校学报市场化条件不成熟、缺乏市场竞争力、发展滞后且极不平衡的媒体融合发展困境, 柳莎丽[5]探讨了高校学报受制于体制、出版同质化、数字版权发行不利和编辑媒体融合意识淡薄、人才缺乏等问题原因,熊瑛[6]从读者定制与推动服务、加强多媒体融合以及提升学报内容的质量三个方面提出了媒体融合下高校学报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模式。王丹[1]等从提高学术质量、树立品牌意识、突出特色、强化服务共 4 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学报创建期刊品牌的策略。韩璐[7]建议建立包括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数据服务平台主页、移动客户端以及纸刊等等多种载体的融媒体平台。

以上研究从多方面不同层次上集中探讨了高校学报在媒体融合中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为高校学报的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笔者认为,高校学报在媒体融合中最大的障碍在于思维的转型,当传统的高校学报已经无法满足移动端用户浅阅读、快速分享传播的习惯时,必须要求高校学报摒弃传统的思维,站在编辑与用户的关系视角上,灵活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办刊,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抢占先机。

一、高校学报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和面临瓶颈

高校学报在媒体融合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以CNKI等数据库组织下的被动融合;(2)期刊自建网站的主动融合;(3)以微信等为代表的开放融合。在第一个阶段中,全国90%以上的高校学报等期刊进入CNKI、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通过收录期刊论文的这种整合方式,为读者提供了网上数据库检索论文的服务,内容信息传播由读刊发展到读库。在第二个阶段,约从2005年开始,各高校学报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自建网站和采编平台蔚然成风,通过该网络平台,可以完成论文从投稿、审稿、编辑加工、发表的全过程,同时网站上还对每一期的论文向读者提供了开放获取。在第二个阶段,随着2015年微信公众号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微信的运营成为大量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方向,它拓展了高校学报等期刊的内容展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借助线上线下的互联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

由上不难看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存在纸刊、数据库、网络和新媒体等并存发展的现状,而就高校学报这种传统的科技期刊而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较为迟缓,目前制约其媒体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面对市场的反应迟滞和主办单位的重视不足

传统的高校学报在高校属于教辅部门,办刊经费由学校提供,学报不需要在出版市场上求生存,因此对外界的数字化冲击具有一定的缓冲余地,反应较为迟滞。加之高校学报编辑部在高校的各行政部门中,并非高校的核心的部门或技术创新的部门,学校对编辑部无论在资金、技术、人员配置、办刊硬件等诸多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投入,而高校学报的媒体融合是其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这是一个从技术、人力、经费等多方面都需要大力坚持才能获得一定社会效应的长期过程。学报自身缺乏面对媒体融合冲击亟待改变现状的原动力,加之主管部门重视不足,使得大多数学报停留在建立网站,在网站上实现网刊发布,而难以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

2.学报的综合性过强和出版同质化

高校学报由于隶属于高校,需要发表本校各学科的内容,在栏目设置上属于学科大拼盘,所以高校学报绝大部分都是综合性的学术刊物,知识体系较庞大,各学科类别明显;但在不同的学报中存在较多栏目高度重合,缺乏凸显个性化的栏目,导致“千刊一面”。这与媒体融合下信息资源更加集中、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矛盾,综合性的学术大拼盘显然无法满足媒体融合下受众对传播内容更加个性化,传播形式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需求。

3.学报编辑与受众的互动性缺乏

一直以来,高校学报的编辑部采用的是“小而全”的办刊模式,编辑也是被动等稿,没有针对性地进行稿件的选题策划,编辑也尚未形成在媒体融合下的新的交流沟通的服务意识。比如,有计划的向核心作者进行约稿,在稿件的处理过程中充分与作者交流,论文发表后及时通过网络、微信等多个融媒体平台发布,邀请读者对论文及时互动评议并将意见反馈给作者。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编辑不仅能编校稿件,还应学会和作者、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新的工作方式的转型。

二、高校学报在媒体融合下的转型发展

1.注重学报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充分适应新媒体传播

媒体融合出版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它既有技术层面的范畴,又包括一种新的出版经营理念。传统的高校学报由于论文学术水平较高、学科资源丰富、编辑采编能力强、公信力强等特点,在高校师生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不会退出历史舞台,面对微信等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必定要彼此借鉴,融合发展。因此,在高校学报的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不是纸质期刊消失的过程,而是在沿袭纸刊的学术优势的前提下,学习和借鉴新媒体的生动活泼、分享互动、及时便捷等传播优势和先进理念,创造更符合信息传播规律的新媒体,为传统的高校学报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空间。传统的高校学报常常忽视受众的重要地位,互动性较弱,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受众可以完全参与到稿件处理的整个流程中来,包括学术期刊的栏目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核红、清样审定出版等,由编辑与相关主体开展交流互动和信息传递,建立多维的认知关系[8]。同时,打破过去学报传播单向性的局限,开设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社区等,在高校学报的作者、编者和审稿专家共同建立的学术圈或学术社群里,对学术论文进行开放透明的审读、探讨和持续评议,让作者能充分考量读者和审者所提出的问题,而后者也参与到论文的创造和修改过程中来,为高校学报论文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2.搭建高校学报的融媒体平台,建立高校学报的优势学科专业平台

为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初期,各学报简单地将期刊内容“搬”上网,大部分学报实现了网上投稿、审稿和编辑,建立并充分利用网络采编系统,但是遗憾的是,各高校都还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在各个学报之间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各层面的积极融合[9]。因此,基于高校学报丰富的内容资源和新媒体的共享性特点,完全可以整合省内或者全国所有高校学报的网站,将最新的学报论文内容资源、新开设的特色栏目、共同的优势学科栏目、高校出版行业的最新动态、业务培训、课题申报计划等,统一归纳入这个平台,还可以尝试建议围绕学报的微信群或者QQ群,打破各高校之间的行政壁垒,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层面上实现学报内容、专业知识和共同话题之间的深度融合,改变高校学报内部缺乏活力,千刊一面的形式,让高校的师生能通过这些融媒体平台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互动,如就论文的评审意见、最新录用的论文有哪些亮点、新媒体如何将论文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广泛传播等等,这样,在关注即能产生效益的互联网时代,学报之间能进行学科资源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而学报的受众能通过媒体融合平台实现学术共享和分享,最终实现高校学报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广泛传播和持续发展。

3.完善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提高高校学报出版的媒体融合水平

经过高校学报刊发的文章,经过审稿、编辑、校对等多道程序,其内容准确、逻辑严密、学术严谨,这一点是新媒体在短期内无法超越的;而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正以不断增长的受众群体(目前超过10亿用户),图文并茂的多种形式,碎片化和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弥补了高校学报传播时效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目前的调研显示,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普遍存在开通少,对母刊内容的二次加工不充分、发布不及时、后期运营不佳等问题。如被调查的84家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中,推送20条以上的仅有19家,单周推送1条以上的仅有14家,点击量100以上的仅有12家[10]。事实上,为充分发挥微信等新媒体内容丰富的特点,高校学报完全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将精选的论文、本刊的活动、期刊的专栏组稿信息等直接推送到手机用户,使读者、作者成为学报的潜在作者群和学报内容的传播者。为激发阅读兴趣,还可以邀请作者录制短视频,编辑对论文进行图文摘要的展示,例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编辑将专业性强的论文《MTBE对M15车用甲醇汽油性能的影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微信中展现出来,通过碎片化传播使论文被引次数超过20,下载量超过300[11]。

二维码是一种新的信息存储方式,它可以代表学报的微信公众号印刷在学报的封面或论文的首页[8],这样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实现与高校学报的微信平台进行链接,还可以进行该论文的全文阅读。App电子期刊则是发布在App Store中的一种新型的阅读模式,比如超星的“学习通”、知网的“全球学术快报”通过手机端下载并安装后,读者即可以下载并阅读期刊论文的全文,它还可以设立讨论组、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在高校学报中,应积极尝试研发推广。

4.提高编辑的媒体融合意识,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学术影响力

高校学报的编辑由于不存在稿源、经济效应等方面的担忧,所以养在深闺人未知,对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外界网络环境的变化敏感性较弱。正是基于这样的弱势,编辑除了具备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网络信息处理、资源整合能力、媒体融合的传播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等新媒体时代的编辑素养[12]。因为在媒体融合时代,编辑所面对的不仅是纸质稿件或者E-mail,而是包括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等各种媒体形式和纸质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等各种出版物。编辑不仅要运用专业知识对稿件的内容质量进行甄别、筛选,还应定位于复合型的编辑,学会用融媒体的思维模式对信息进行整合、编创。何种论文内容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怎样丰富传播内容的新颖性和独创性,能否通过微信等平台对论文的发表进行预热,或者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对学报进行选题策划,如何通过发布有效议题提高用户对学报的粘性,如何通过线上+线下的学术活动提升学报在高校师生中的品牌形象等,都是高校学报编辑在媒体融合视域下应有的思考和进行的实践探索。

此外,编委会对学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有的编委很少对学报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有的对学报论文的质量把关并不严格,有的对学报的约稿不回应,这与编辑缺乏与编委的沟通交流不无关系[13]。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要学会建立开放式的编委会,其一是人员开放,吸收本校学术能力强的各学科带头人和校外知名专家组成的有较强学术造诣、学术严谨、乐于为学报出谋献策的学报编委会;二是管理开放,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将编委会成员纳入审稿专家库,实行动态维护,建议编委会的QQ群,定期召开编委会,进行学术研讨等[14];三是审稿开放,对于有些审稿意见不明确,论文质量不明朗的稿件,提交给编委会,让专家学者们在互动、交流中提出论文质量改进的合理化建议。

三、结语

媒体融合时代毋庸置疑地到来了,高校学报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期刊,要生存下来,一定要和社会保持内在的精神联系,吸收其他期刊的精气神元素。高校学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在经历了数据库整合、网络开放获取、新媒体传播三个阶段后,正面临着对市场的反应迟滞,主办单位的重视不足,学报的综合性过强,出版同质化,与受众的互动性缺乏等瓶颈,面对这些困境,高校学报唯有注重学报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充分适应新媒体传播;搭建高校学报的融媒体平台,建立优势学科专业平台;进一步完善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提高高校学报出版的媒体融合水平和编辑的媒体融合意识,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学术影响力等,才能迎来高校学报崭新的高速发展期,促进学报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完成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使命和任务,大力提升学报在科技期刊中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论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