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编校
2020-01-08刘瑜君
刘瑜君
(海军工程大学 学报编辑部, 湖北 武汉 430033 )
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对参考文献的定义是:对一个信息资源或其中一部分进行准确和详细著录的数据源,位于文末或文中的信息源[1]。可见,一篇科技期刊论文中标注的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对该领域知识的一种梳理和总结,是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论证,最终完成自己科研成果的产出。
关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及作用,已有不少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2~5],笔者认为,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参考文献一是知识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二是具有学术论证的核心功能,三是评价论文和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鉴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和列举参考文献编校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思考对策。
一、参考文献编校中的常见问题
1.引用失范
论文中标注出来的参考文献应该是作者详细阅读并整理过的,然后在文中准确和详细著录,对行文具有真正论证作用的文献。然而,笔者发现,一些作者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并不严谨,其失范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滥引。这类问题在论文的前言部分表现尤为突出,对一些常识性知识的标引,还有正文中一些基本概念及通用公式的标引,都是为了引用而引用,实则为滥引。
例1 地震学中,沿介质分界面传播且只在界面附近的薄层中才有适当强度的波,被称为表面波[1,2]。
这个显然是该学科的常识性知识,作者标引的[1,2]分别是《地震波理论与方法》《地震学原理》,属于冗余的参考文献。
例2当部件寿命和维修时间分别服从参数为和的指数分布时[10]。
这里作者标引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可靠性数学引论》一书,属于教科书级的知识,应无需标引。
(2)错引。这类问题往往是因为作者写作马虎导致正文和文末不对应的,或因作者转引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导致引用不恰当的。还有就是常发现有的文章在结束语中还出现参考文献标引,结束语应该是对全篇内容的总结,不应该再出现引用的行为。
例 3 Sigmum[5]基于变密度拓扑优化法……
该篇论文正文后面著录的文献[5]的作者是YOON G N,JENSEN J S,SIGMUND O。这里不应该在文中选用第3作者,而是标引第一作者姓名加“等”或所有作者姓名都列出。
例4 目前,中压传播发电机多为三相绕组星型连接的同步发电机[5]。
这里只标引了一篇文献,而且是源于期刊的小论文,何以能成为“多为”的论据,可见这句话是作者直接转引的其他文献里的描述,并未多加斟酌。
(3)漏引。有些是很明显的该是引用的内容却未做标识,还有的则比较隐秘,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献内容进行了转述或者概括但未做标引,这些属于漏引。
例5 支持向量回归是由Vapnik根据学习理论中的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提出的……
这里很明显是存在引用的,作者却漏引了。
2.格式混乱
《规则》对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做了明确的规定,而论文作者或因对参考文献格式的不重视,或因对编辑规范的不了解,导致文献著录格式混乱的现象十分普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项。这类错误十分普遍,主要原因是作者对著录格式的规范不了解导致的。科技期刊论文常见的参考文献类型是专著和期刊,而专著最常见的缺项是责任者不全、出版地不详、引文页码未标注;期刊最常见的缺项是有卷无期,有期无卷。还有文献类型标识、电子文献引用日期等的缺失。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发现有的论文的参考文献,出自同一本期刊,有的有卷,有的无卷,或卷号期号推算有误。
例6一篇论文里的两篇文献[3]和[5]如下:
[3]董健年,桂应春,李军,等.电磁弹射系统的脉冲功率源设计[J].高电压技术,2007,33(12):105-107.[5]戴宇峰,鲁军勇,张晓,等.脉冲功率同轴电缆瞬态阻抗特性研究计[J].高电压技术,2018,41(7):131-135.这两篇分开单看,不存在著录格式上的错误,但结合起来看,若文献[3]的卷号、期号的信息是正确的,那文献[5]按正常推算2018年应该是44卷,后跟作者核实得知,文献[5]的信息有误。
(2)著录符号错误。这类错误常见的有“.”和“。”的混用,文献类型标识不明而乱用,引文起止页码之间的连接符 “-”的错用等,不再一一例举。
(3)文中标注混乱。这类错误也比较常见,表现为作为序号在文中标注时,上角标有的用【】,有的用(),有的用①;不应该为上角标却用了上角标。还有同一篇文献用不同的序号标注,或序号出现的顺序前后颠倒的,导致文末著录内容重复混乱的。
例7文献[9] 根据虚拟电容理论……
这里[9]不应该为角标,正确的应该是“文献[9] 根据虚拟电容理论……”
(4)外文文献格式不规范。科技期刊的参考文献的外文比例,尤其是引用权威性检索数据库如SCI,EI收录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彰显论文学术水平、提升论文影响力的方法之一。但一些作者对外文文献格式的著录错误频多,如作者的姓和名倒置,期刊名称缩写错误,字母大小写混乱,引文起止页码因查询不到而随便标注等。
3.版式差错
在校对和出版环节,对参考文献版式的审读也是十分必要的,常见的错误表现如下。
(1)转行错误。这里主要是英文文献的版式,因电脑自动转行导致的格式的混乱,或是已有连接字符的词组、专有名词的缩写等,因转行再次用分隔符分割;另外,期刊文献的卷号和期号之间也因转行而分开,也是不够严谨的。
(2)转页错误。因为排版需要,大多期刊都存在着转页的问题,而且一般都是从文末,也就是参考文献处开始转,而具体从哪里开始转,也是有讲究的。常见错误是有的把文献的中英文分离导致脱节,有的转的内容过多导致页面留白太多,有的内容太少并不适合转页,有的在转页时丢失了部分内容。
二、数学公式编辑校对的思考对策
1.以诚信为本
(1)作者对文献信息的检索和利用的能力,也间接反映出作者的能力、学识、眼界及文风,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水平,对读者阅读及文献检索与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6]。因此,作者在写论文的时候,首先就应该恪守学术道德,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守住诚信底线,把真正阅读过的、真正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标引出来,不要为了引用而引用,或随意断章取义地引用。
(2)编辑,尤其是高校学报的编辑,也是大学科研人员的一份子,应恪守学术道德,对待每一篇稿件,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主题还是细节,都要有较真的学术钻研精神;而作为稿件的加工者、学术成果发表的见证人,编辑更应遵从职业操守,对论文不随意删减篡改,不逃避问题,要跟作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例如在发现参考文献存在缺项时,不要怕麻烦而直接删掉,而和作者沟通落实。
2.以规范为重
(1)收稿时事先说明。从作者投稿这一环节抓起,在编辑部规范要求上写明著录格式;收到稿件后,除了对论文内容是否符合期刊要求外,可以快速浏览论文的格式,尤其是参考文献格式正确与否。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对相关国家标准烂熟于心,能快速找到问题。对于不符合规范的,可以让作者参考期刊已发表的论文,或者提供正确的格式模板让其修改,这样不仅能把问题解决在早期,而且可以保证给专家送审论文时,至少在格式上是严谨规范的。
(2)退修时列明清单。在专家意见返回后,对于确定录用的文章,要在通知作者修改时,不仅要把专家的意见凝练总结一下告知作者,还应把格式规范问题列明清单,让作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问题所在,并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一一修改,这样可以减轻后续编辑校对的工作量。
(3)编校时补充完善。这一环节,编辑主要应做到不放松心态,不忽视问题,加强对细节的辨别力,对参考文献进行查漏补缺,梳理遗漏的问题;到了校对环节,重要就是仔细核对,查看存在的问题是否真正得以解决,对于在编辑环节中改动较大、删减较多的参考文献,在定版时尤其要注意结合全文来核查。
3.以技巧为要
(1)编辑时注意优选。在非文献综述类文章中,无论参考文献反映的观点多权威,多有创新性,说服力多强,在研究者文章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7]。科技期刊的论文,篇幅有限,学术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参考文献若动辄三四十条,就会造成冗余文献的产生。所以,编辑要结合科技期刊论文的特点,在对参考文献的编辑加工上要注意优选。首先,差异化优选。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层次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8],而且科技论文最主要的形式是研究报告,是报告实验研究结果为主,其最重要的是原创性,必须是解释新发现、新创造,或揭示新规律,这样才有发表的价值。所以,科技论文不同于综述性文章,只要简明扼要地交代研究背景,无需堆砌过多的参考文献,编辑应结合论文特点、主题、关键词等,从时效性、代表性和相关性来综合考量参考文献的选取。其次,引证效用判断。一篇科技论文所引用和著录的参考文献在数量上或多或少,但都必须确实起到学术论证的作用,否则就没有必要引用[4]。因此,就内容来看,要选取真正对论文观点有论证作用的、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文献,将那些“八股文”式的、滥竽充数的、过多或不当的文献删减掉。
(2)校对时注意技巧。参考文献包含元素较多,校对起来也十分费工夫,要结合多种编校方法,提高编校工作效率。首先,结合点读法和通读法。点读法就是对单一的文献进行审读编校,核查其是否缺项或有错漏等;通读法就是从全篇的宏观角度来把控,如核查正文中的标引与文后的明细是否对应,检查引用位置是否错误等。其次,保证一次专项检查。在“三校”的每一环节中,校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至少要保证对参考文献做一次专项检查,核查其基本元素、序号排列、版面格式等。对参考文献做专项检查,有利于发现一些遗漏的,不易察觉的问题。
三、结语
参考文献体现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是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是衡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参考文献包含的要素之多,导致一一核查的难度很大,其编校工作十分繁琐。作为编辑,必须恪守学术道德,遵循行业规范,提高编辑技巧,时刻关注相关标准的变化,并熟练运用于日常编校工作,尽量减少差错率,提高每一篇稿件的编校水平,从而提升期刊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