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背景下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0-01-08宋咏堂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医学期刊

张 敏,宋咏堂

(湖北省医学评价与继续教育办公室 《临床内科杂志》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1 )

从2019年12月份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此次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波及面积广,产生影响大,被WTO定义为“非常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对严峻的疫情,党和国家立刻启动一级应急响应,采取了各种最为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从党中央到普通的党员群众,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而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更是舍小家、为大家,始终坚守在与疾病斗争的最前沿。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传播平台与科技成果展示的载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容忽视。科技期刊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期刊工作的首要位置,科学性是科技期刊的生存之本[1,2]。在历次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技期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期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3]。医学科技期刊汇集着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医学经验和工作成果,反映了医学的进展及水平,是医学研究重要的情报来源。广大医务工作者借以掌握该学科的现状和动态,利用他人的学术成果开展新的研究,在传播、交流学术思想和沟通情报信息方面,都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由于医学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在疫情期间,更需要立足于医学专业角度,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为疫情的防控做出自己的贡献[4],这是医学科技期刊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期刊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使命[5]。疫情既是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大考。如何担负起期刊的重大社会责任,为抗疫提供科技和学术支撑?如何在疫情之下突破重围,有效实现期刊数字化转型?我们对疫情背景下医学科技期刊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意义、举措及路径选择进行思考并加以总结。

一、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科技期刊带来的挑战

一是对科技期刊传统运行模式带来冲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一度停工、停产、停业、停课,传统期刊“线下”工作被突然按下暂停键,原有的运行模式、内容传播与经营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期刊内容创作、生产印制、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都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因为广大临床医护人员投身抗疫一线,医疗专家重点主要在疾病救治中,医学期刊原定的报道计划实施、编辑策划、组稿约稿、学术交流和服务读者活动等不能如期进行;作者方面也受到影响,稿件经过同行评审后有些审稿意见需要补充完善甚至重做试验、统计才能完成修改,而在疫情的管控下,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未开放,人员没有到岗,缺乏完整资料等影响论文修改和进行补充研究等。因此,疫情对期刊的影响是多方位、全流程的。

二是折射出科技期刊出版融合发展的动能不足。危机当前,“新零售消费”“远程学习”“移动办公”这些智能化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已走入人们的生活,而在此方面期刊发展提供的动能却相对薄弱,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出版融合,折射出部分期刊社当前出版融合力度不足,凸显了特殊时期期刊业出版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是显现了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滞后。此次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快,各项认知、决策部署也不断存在相关调整,期刊明显感觉到一些反应、呼应的滞后性,有时甚至跟不上疫情形势的瞬息变化。

(二)疫情背景下医学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是助推融合发展。此次疫情客观上使期刊的编辑工作转到在线,线上业务进一步丰富和活跃,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内容的消费需求大为增加。医学科技期刊必须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学术知识互联网传播能力,工作迅速切换到线上模式,既要重视期刊内容生产,也要重视数字化平台建设。构建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出版融合模式,以全媒体思维打造“现代纸刊”。

二是强化科学引领。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谣言和不实信息加剧恐慌和焦虑情绪使得公众对客观、科学、严谨、准确资讯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更加迫切。在这种情形下,医学科技期刊的权威、主流优势应进一步凸显出来,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传播客观知识和正能量,加快数字化转型,为抗疫提供有力学术支撑。

三是优化生产流程。疫情发生,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先进通信技术应用场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线办公、线上教育、信息共享等应用更加广泛,医学科技期刊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改造升级传统的出版经营模式,优化流程,创出新的速度,推进期刊出版内容数字化、出版渠道网络化、出版服务智能化等。

(三)疫情背景下医学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可行性

危机中有契机,挑战中有机遇。疫情带给期刊业的变化有些是显性的,例如采编、排版、印刷、发行、线下活动等环节不能正常进行,增加了各方面的成本;同时,受整体环境影响,期刊业原本呈下滑趋势的经营业务也势必会受到更大的冲击。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疫情的显性影响背后,传统期刊业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疫情”不来,“变化”也会发生。传媒技术的创新和新媒体业态的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传统期刊模式,期刊业面临着整体转型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办刊理念、内容生产、创新机制、融合发展等方面向“现代期刊”业态转型升级。此次疫情加速了期刊业进入融媒体时代数字化发展、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步伐。疫情让人们感受到期刊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大家认识到要将科研成果更加及时地发表,为现实社会服务。疫情的发展不等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要用来指导一线救治。而数字出版具有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传播速度快、易于检索的优点,必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流。因此,医学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建设刻不容缓,具有客观上的可行性。

二、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医学科技期刊的载体形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疫情对期刊的影响是全方位、全流程的,面对困境,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主动出击,创新观念、改变思路,顺应科技进步,接受和利用新媒体技术,转变期刊办刊和出版模式,战胜疫情负面影响,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

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设备及无线网络、数字技术等新型电子信息设备和技术而兴起的新媒体,在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社会协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越来越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成为各种信息传播的焦点,这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性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相契合的结果[6]。在疫情期间,医学科技期刊不能仅仅止步于及时快速地刊发专业文章,更要考虑如何让扩大研究的影响力,让读者能够早日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其尽早地惠及大众。此外,面对传统期刊的发行压力,要顺应数字化变革,用互联网运营思维做好期刊线上发行,精准发行定位、创新发行技术、优化发行渠道、升级发行服务,不断适应新业态、新挑战,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出版、云媒体出版技术已经被普遍运用,医学科技期刊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做好传统的纸质印刷载体发行的同时,通过创新信息载体来推动医学期刊的创新发展。相对传统的纸质期刊模式,新媒体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一,读者规模的庞大性。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以其泛在、连接、智能、普惠等突出优势,有力推动了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信息分享新渠道。医学科技期刊通过新媒体办刊,只要开放获取途径,有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就能吸引和培养大规模的读者群。

第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纸质期刊只有文字和图片,最多是彩色的图片。而新媒体具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图、互动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即便是部分彩图,也可以使用部分软件或APP,将图片放大,更有利于读者阅读。

第三,便携性和阅读的碎片化。由于移动数据、网络化的普及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便携性,医学科技期刊的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智能终端,通过网络获取期刊通过新媒体发布的医学知识、专业论文等,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学术内容。

第四,期刊信息量可以扩容。传统的纸质印刷载体受版面和页数的限制,刊发的文章和稿件有限。使用新媒体技术,除将传统纸质期刊发表的医学专业稿件发表外,还可推送一些关于针对普通社会大众的科普知识、学术动态等。

第五,可以和读者充分互动,利用大数据调整组稿方向和思路。医学科技期刊不仅仅可以利用新媒体发布论文稿件、科普知识,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收集读者的要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调整组稿方向,更有利于读者的阅读体验。

第六,减少纸质期刊在不同读者之间的传递,有利于减少读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和降低纸质期刊成为传染性疾病传播媒介的可能,在疫情防控时尤其显得重要。

借助移动终端和网络平台,通过多种数字化方式(包括微信、App、网络论坛等)传播刊载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益于增强刊载论文的可见性,扩大论文的受众规模,提高传播效率;另一方面,对提升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疫情期间,医学科技期刊依托官方网站、微信公共号、短视频平台及各收录数据库等,打造新媒体矩阵,可以快速地刊发有关疫情的研究成果,提高期刊发表论文的时效性,也促使以文献复习为基础的针对疫情的医学研究能够更大地提高效率,促进医学科学的创新发展。医学期刊开发的网络论坛和APP,可以增加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甚或与相关论文的作者进行直接对话、网络交流,以及群体探讨都成为可能,更多人群参与的多方互动将更加容易实现学术争鸣,进而促进广大医学工作者对疫情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更好地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二)丰富医学科技期刊的内容、扩展疫情知识的受知面

医学科技期刊的出版向新媒体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即内容质量是立刊之本、强刊之基,唯有基础扎实,方能行稳致远。办刊要坚守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的理念,加大优质内容产出。越是转型和创新,越要做好自己的内容。一个能够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有优质内容贴合人们关切的媒体,无论在何种媒介上呈现,都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期刊是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期刊内容作为书籍出版和网络碎片化信息之间的阅读供给,要进一步将传统的专业采编优势和内容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策划采集、编辑出版、传播推介等各个环节,进行高品质输出,丰富内容,加快塑造“内容、技术、平台”为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1.调整栏目设置,及时传播疫情的医学专业知识

此次对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疫情,具有以下的特点。(1)爆发或者流行以前,社会和医学上都没有很多相关疾病的知识。(2)病原学往往是新出现的病毒或者是已知病毒的变异。(3)病情传染性强,及其容易造成大面积的人群传染。(4)感染后病情轻重不一、临床症状不典型,严重时危及生命。(5)临床上没有特异的能有效针对病原学的、杀灭病原的药物。(6)医疗救治难度大,没有规范的成熟的治疗方案。因此,面对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无畏生死,战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时,他们也渴望得到最新、最权威的疫情相关的医学知识。

而医学科技期刊大多在上一年的年底就确定了本刊在下一年度每期的重点报道对象或者每期的专题栏目。这时医学期刊应该根据实时变化,及时调整栏目设置。医学期刊应依托自身队伍及期刊主办单位平台,力争第一时间征稿、约稿、组稿、审稿、发稿,报道国内国际关于新发传染性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有助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共同评估和研判疫情,改进防控策略,为共同抗击传染性疾病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在文章的刊发上,应该以新媒体的刊发为主、而传统的纸质印刷为辅,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稿件的时效性,让广大医学工作者最快地获取疫情防控的最新医学专业知识。

例如在疫情流行期间,不少医学科技期刊利用各种机会,顺势而为,及时有效传播疫情防控相关医学知识,较好地发挥了期刊服务社会的责任。如《生物信息学》抓住社会热点,在武汉市卫健委第一次发布“武汉市卫健委关于当前我市肺炎疫情的情况通报”后的21天,于1月21日刊发《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比WHO将此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前了10天[7],至2020年2月27日该论文的下载量达到20587次,说明该文对后续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临床内科杂志》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及时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呼吸病学、感染病学、重症医学、流行病学等专业专家联系,发挥依托医学会的优势,将湖北省医学会专业分会组织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疫期间心血管疾病救治的专家建议、糖尿病的血糖管理策略、睡眠呼吸疾病患者的管理建议及肺结节的管理方式等,及时获得成稿并规范细致审稿、修稿、编辑,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站和微信号刊发、免费下载,设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精心组稿,及时传播了相关医学知识,承担了期刊应有的责任。如《医药导报》积极组织刊发多篇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论文,解读发布的各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总结疫情防控中救治经验及新药阶段性成果,同时在中国知网在线优先发表,点击量迭创新高。如《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于2020年2月6日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同时发布《陆军官兵防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册》[8]。上述医学科技期刊及时调整栏目设置,通过在线方式第一时间发表相关专业文章,让更多人们科学了解新发传染病的医学知识,及时为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诊疗和防护提供了学术支持,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

2.开展快速通道,科学规范地进行学术交流

广大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在与疫情斗争的时候,会积累并总结自己的经验,撰写相关文章,并渴望将文章发表,以便与同行分享、交流临床诊疗的心得、经验以及教训等。习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把论文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是使命,也是责任担当。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专业性期刊,汇集着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医学经验和工作成果,因此责无旁贷。应该根据医学期刊服务对象的需求,向全国医疗和科研战线的工作人员征集关于疫情的论著、专家笔谈、病例报告等,主动践行医学期刊的社会责任。对于有关疫情的来稿文章,优先开展审稿、改稿、校对、刊发、编务等工作。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时,《临床内科杂志》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脏损伤的研究进展》,其从收稿到同行评议、审修编辑排版、全文在线首发的收、审、修、编、发流程仅用了6天时间,刷新了刊物“周出刊”的记录。

由于疫情的未知性以及疾病临床诊疗措施的不确定性,作者来稿中可能会存在不同甚或矛盾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这在医学研究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医学发展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暂时的挫折或许会成为后续深入研究的强大动力。在针对疫情的论文稿件时,医学科技期刊除了对创新性的阳性研究成果要高度重视,及时报道、推广以外,更要注意发挥警示示范作用,要重视阴性结果和结论,对包括基础研究的失败和未得到预期结果、临床试验的不良反应、未达到临床预期的情况、临床工作中的误诊误治等,也应该进行报道和交流,以便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示范和传播,从而促进疫情的科学防治。对于一些矛盾的结果和结论,期刊应该慎重地对待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采取科学的同行评议方式,如研究方法预评审、发表后评审等。对研究方法科学得当,但结果确为阴性的研究,只要有规范的数据支持,讨论分析透彻、言之有理,也要及时给予发表,为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疗人员甚至公众进行示范,促进对医学科学研究客观性、科学性理性认识的形成。

3.扩展科普专题,普及疾病防控的基本知识

医学科技期刊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限制了每期期刊的承载量。因此,在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下,医学科技期刊主要针对医学工作者来刊发医学专业文章。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对于普通大众不易引起阅读兴趣。习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在新媒体时代,医学科技期刊除了在网站、论坛、微信刊发针对医学专业人士的学术文章外,还可以普通大众通俗易懂的形式推出科普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由于医学科技期刊在普通群众中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因此更容易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纠正一些自媒体对群众的误导[9]。

疫情期间,医学科技期刊还可以利用拥有专家编委会的优势,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广大的普通人群互动,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收集人们最想了解哪方面的疫情防控知识,然后有针对性组织医学专家撰写这一方面的科普知识、录制科普音频和视频。对于个别群众的疑惑,可以组织医学专家有针对性地给予回答。医学科技期刊如果能够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心理观念问题、疾病防治问题做到及时准确、专业权威的解读,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疫情防控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既可以起到辟谣和引导舆论的作用,也能进一步提高医学期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加速医学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有影响力的数字化网络化平台

一本期刊即便内容再优质,但限于文献的数量和传播途径,很难与拥有大文献量和相当影响力的出版发布平台形成竞争态势,因此,数字化、集约化、集团化、国际化是期刊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加速医学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平台建设,筑牢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依托优质资源,建设有影响力的期刊数字化平台,必将对吸引优质稿件回流、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发挥重要作用。疫情期间,各科技期刊积极探索网上组稿、线上会议、多维传播等手段和形式,今后可继续推动熟悉、掌握、创新这些技术,使其成为办刊中的惯常行动模式,发展壮大疫情期间的网络直播平台系统、组织学术活动专题网络直播课等,通过线上线下充分融合和互补,拓宽经营渠道和交流方式。医学科技期刊还可将基于疫情期间积累的网上优先出版经验用于推进网上优先出版平台常态化,构建系列杂志优秀科研成果集中优先发布平台,进一步打造全媒体、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体系。

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期刊内容创作、生产印制、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促进了医学科技期刊自觉加快对数字出版等新兴业务的布局和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我们应该担负起医学期刊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化“危”为“机”,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以加快学术期刊高质量数字化发展的转型步伐。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医学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生命科学类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