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破解:高校中文科技期刊“稿荒”与“发文难”

2020-01-08邹小荣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发文研究生

邹小荣,邹 菁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荒者,严重缺乏也[1]。高校中文科技期刊的“稿荒”不是指期刊的来稿数量少,而是指有学术影响力的稿件太少,特别是学术牛人稿件匮乏。多年来“稿荒”是高校中文科技期刊遭遇的较常见问题,尤其是在论文“SCI至上”[2]的学术评价体制下,优质稿件大量外流,中文科技期刊只能望其兴叹。与此同时,期刊编辑和许多年青作者,特别是研究生抱怨高校科技期刊发文太难。难者,不容易也[1]。“发文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编辑认为某些来稿是头痛的“低劣产品”、 “垃圾论文”。青年作者,特别是研究生投到高校科技期刊的文稿大多数是其处女作,论文逻辑结构、语言表达、图表格式、文献著录等方面离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差距较远。二是研究生作者认为在高校期刊发文要求太高。文稿退修过程中,青年作者修改不全面或不到位,期刊编辑需要盯着作者将稿件存在的诸多问题逐一解决,必然存在多次退修的现象。特别现代通信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编辑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利用文字或语音,对于论文修改不到位的地方,和作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高校科技期刊发文难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作者的论文不达标与编辑力求规范的博弈过程,其实最终的受益者是青年作者。

一、“稿荒”与“发文难”探源

我国是科研大国,科研成果产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 2009年至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继续排在世界第2位,数量比2018年统计时增加了14.7%[3]。大量的科研产文“墙内开花墙外香”。高质量的中文稿件难求,是中文科技期刊,特别是普通科技期刊多年来遇到的窘境[4,5]。原因之一是许多理工科的学者中文研究论文写得少,有的甚至不写。多年来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形成的 “SCI至上”的评价理念已成公开的事实。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2]。这种唯SCI的评价体制,倒逼着大批学者,特别相关学科的学者唯SCI期刊是瞻,最新科研成果首选用英文表达,SCI期刊公开发表。有些习惯了用英文写作的学者,面对中文刊的约稿甚至坦言,相同内容,用中文写作挑战性更大。而且,中文科技期刊,特别是普通刊的发文对大多数学者来说是“无用”的,没有实际评价效用。实验室的灯火通明,往往是为了在SCI期刊上抢战学术至高点。观照普通高校科技期刊的投稿情况,以青年作者,特别是研究生作者居多。高校科技期刊严格执行的同行评议和三审三校制度,对年轻作者来说,要过好学术伦理、学术创新、论文写作规范的每一道关都是挑战。就多数研究生而言,论文写作后天训练不足。一是学校缺少论文写作的系统教育,二是与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相关。研究生扩招后,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几十年个研究生,难有精力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精准指导[6]。对研究生来说,发文难,难就在论文整体质量难达标,期刊给的退修意见和作者理解和落实不能有效对接。“稿荒”和“发文难”就这样奇妙地在高校科技期刊办刊过程中寄生下来。

二、破解高校中文科技期刊“稿荒”与“发文难”的思路

庚子年的春节刚过,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国科发监〔2020〕37号),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科技〔2020〕2号)。连续两天,两个重要文件相继出台,给高校中文科技期刊,特别是处在办刊困境中的普通科技期刊带来了春天的好消息。当然,中文期刊科技要真正地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高校、期刊及出版部门的共同发力。

1.文化自信: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底气所在

科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很长一段时间内,中文科技期刊曾记录我国科技领域的许多享誉世界的重要成果,如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哥德巴赫猜想、青蒿素结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等[7],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见证者。改革开放40年来,中文科技期刊规模快速地发展壮大,2018 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为 4 973 种。然而在我国科技发展的最快阶段,中文科技期刊却失去了许多原创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国人将大量优秀论文花高额的发表费给国外的SCI来源刊,然后再付巨资买回来[8~9]。中文科技期刊被冷漠化,必将导致某些科技核心技术外流、国家实力和宝藏资源等信息外泄,影响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甚至威胁国家安全[10]。我们应该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文科技期刊体系,让中文科技期刊真实地记录新时代我国科技成果,讲好中国科技发展故事,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同时,提高中文科技论文英文摘要[11]及图表题的显示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引文索引”系统。目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建设的“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F5000)”,以英文长文摘的形式集中对外展示和交流我国的优秀学术论文,为中文学术期刊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提供一条高效渠道[3]。

2.学术评价科学: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归依

学术评价指标是科技论文流向的指挥棒。高校现有的科研工作评价指标的没有考虑学科发展的特点,以SCI论文的数量、影响因子和高被引作为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重要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说,在高校写SCI论文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高校年终的绩效考核中某些学科的学者往往能获得丰厚的SCI红利。而对某些应用学科来说,发表SCI论文并非易事,但这些学科的科研攻关能解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实际问题,并让这些领域的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不受制于人。所以高校绩效考核要顺时而变,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改变单一的SCI论文科研激励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类及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论文观测点分别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侧重于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而不是侧重期刊来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可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研究生态,而且可使中文科技不再受到冷眼和漠视。高校科研工作者如果相信论文有足够的创新点,选择在中文期刊发表也没有后顾之忧。大量高质量的论文回流到中文科技期刊时,“稿荒”就不是问题了,而且为研究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模板。研究生的论文质量也会随之提高,这样,发文也就不那么“难”了[12]。

3.初心坚守: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

办刊宗旨,实际上就是办刊的初心。许多应用类的科技期刊办刊宗旨虽然是为工程类人才服务,面向经济生产一线,展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成果。但在论文影响因子、他引率的评价指标驱动下,最终也失去了个性和特色,失去了竞争力[13]。如果普通高校科技期刊能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及学科发展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现状,明确期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着力点,这样高校期刊对高质量的论文的组稿就不会只盯着实验室和知名学者,而是走出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找寻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科研论文,以科技期刊的对经济社会贡献作为办刊特色。稿源拓宽了,在某种程度也可以化解“稿荒”的问题。

4.与社会融合: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动力

国家的科研评价新政策注意科研成果对经济建设的贡献度。如何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高校,为经济建设服务,科技期刊对知识的推广和服务尤为重要。期刊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站展示、或通过互联网向移动客户端推广相关科研成果,并借助出版运营商平台做好知识传播[14];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为其所在的行业提供知识增知服务,为高校和企业搭建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穿针引线。期刊的论文成果如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较大,大而言之,是为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力,小而言之,是为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稿件,化解中文科技期刊的办刊困境。中文期刊的科研成果只有与社会需求对接,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结语

随着国家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推进,对科研评价中 “唯SCI”不良导向的破除,学术评价将回归正确的轨道,更多高质量的论文将回流国内期刊。习近平总书记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号召将在新时代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中文科技期刊将走出“稿荒”和“发文难”的困境,真正做到以“内容为王”,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跻身世界一流期刊的行列。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发文研究生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