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科技期刊作者服务体系核心特色及启示

2020-01-08卢佳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期刊

卢佳华,邓 媛

(武汉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2)

作为科研成果交流与传播的载体,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服务能力息息相关,服务能力的提升是科技期刊的恒久话题。国外科技期刊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竞争中较早确立了主体地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深植其心,以对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力和前瞻力,打造了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期刊的服务贯穿出版的整个流程,形成了包含出版流程和出版内容、出版形式和发行方式全方位的成熟的服务体系,涉及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手段,服务技术和工具等多方面的内容[1]。在服务理念、能力和行动的创新引领下,实现了期刊内容、形式和载体的高度融合。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吸引优秀作者的优秀论文,研究并学习国外优秀科技期刊的服务特色,提升服务水平,将服务用户的策略落到实处是国内科技期刊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在总结国外科技期刊服务核心特色的基础上,指出技术支撑和文化建设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基础性方向和内涵。加强平台建设,形成自身的期刊文化,增加作者的凝聚力,国内科技期刊才能可持续发展。

一、国外科技期刊作者服务的核心特色

1.快速发表,不断提升出版效率

由于科研人员在求学,求职,职称晋升,科研绩效评估方面对期刊论文发表的倚重,快速发表成为作者的刚性需求,因而也是很多作者选择期刊时考虑的首要因素。随着全球科研产出的增加,科技期刊体量的变大,对新成果的优先发表权的争夺随之变得激烈。出版效率成为反应科技期刊传播力和期刊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加快发表速度成为期刊吸引作者的重要砝码。

针对作者快速发表的强烈需求,国外科技期刊在出版的各个环节都力求速度:网站主页工具助力作者无障碍快捷投稿。在期刊主页的投稿须知有关于投稿要求的详细说明,有标准化的文章模板供作者参考论文写作和排版的规范,帮助作者在写作和投稿阶段了解目标期刊的要求以增加被期刊录用的概率;采用国际化的投审稿在线处理系统(ScholarOne, Editoral Management)等,系统会根据论文专业方向自动推荐合适的审稿人帮助编辑快速送审,让作者尽快获得审稿结果;对高质量的优秀作品,许多期刊设立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从投稿到发表最快的仅需要三天,帮助作者确认重要成果的首发地位,以此吸引高水平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接受”即发表,通过审稿被录用的稿件以最快的速度单篇在线出版,“先编后发”转变为“先发后编”。

Elsevier出版集团旗下期刊为了减少出版时滞,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开始广泛采用优先在线出版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早期是单篇已排版论文在确定卷期页码之前提前上线,方便读者尽快网上查阅。后来为了进一步增强时效性,优先在线出版的单篇论文在最终确定卷期页码之前,已经在网上以不同的版本快速发布。以Cell及其系列子刊为例,单篇论文在最终有页码的终稿版本之前,有已接受稿件加了期刊基本信息后转PDF后直接上线的Pre-proof版本;有经过期刊社排版后上线的PDF版本Uncorrected Proof;有整合作者校样修改等其他改动后的接近于终稿的版本Corrected proof。其中速度最快的Journal Pre-proof版本,直接以作者的word稿件转成PDF上线。高效的出版速度极大吸引了作者和高水平稿件。

审稿是影响出版速度的关键环节,国外科技期刊重视对审稿专家的培养和激励,对审稿要求明确,同时充分尊重审稿专家的意见。编辑部给作者审稿意见后,作者对意见的反馈一般会再次传递给审稿人,以确保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被有效采纳。这充分激发了审稿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了审稿的效率。2016年开始,《Nature》 及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的作者可以选择发表其文章的同行评议记录。以武汉大学作者近期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论文为例,该论文的篇幅很短,在线版本后附有两个评审人不短的评审意见以及作者的修改反馈意见[2]。国外审稿的严谨从中可窥见一斑。

《BBRC》(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杂志是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领域一个比较老牌的杂志,审稿非常迅速,平均审稿时间不足10天。由此也吸引了大量投稿,中国作者在上面发表的论文年均超过750篇,超过其年发表总数的1/4。

2.以内容为中心的精细化开发——最优的呈现形式和多样化形态

国外科技期刊通过对网络阅读特点的精准把握,重视阅读体验,对内容的数字化处理贴合读者需求,不仅方便了读者在线阅读,而且以最有表现力的形式和最具拓展力的形态来呈现发布的内容,不断实现出版内容形式的创新,从而最大限度扩大作者成果的影响。这也实现了内容为王和用户为王的统一。国外期刊较多在大型数字化出版平台呈现,大型平台的海量文献虽然能充分满足作者的信息获取需求,但也会导致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淹没和扁平化。为此国外科技期刊从拓展深度与广度上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利用,包括在文献整体呈现的基础上对全文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对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创新点,重要的研究方法,关键性数据、图表等经过碎片化处理加以重点呈现,让读者宝贵的阅读首先指向文章的精髓,实现对全文最有价值内容的引导。例如《Cell》每篇论文的首页,在文章摘要前有Highlights,提纲挈领突出主要创新点,吸引读者的阅读。

由于图像比文字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信息传递效果更好,国外期刊非常重视内容的可视化展示,网页上呈现的图片多,质量好。如《Cell》网站展示各种图片,文章XML格式中的全部图片单独在左栏呈现 ,可以下载高清版本。每篇文章的首页专门设置Graphical Abstract,对重点图片结果进行单独展示。

充分利用网络出版开放性、低成本、多媒体综合和强大的存储能力,对学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帮助读者高效获取有效文献[3]。国外科技期刊较早开展了增强出版和多媒体出版,使研究成果的呈现更为立体、丰富、透明。一些国外科技期刊在网上发布出版论文内容之外的衍生品,如研究过程和相关研究数据。《The Lancet》网站设有“Multimedia”项目栏,提供各种视频、音频;《Cell》提供某些亮点论文(Featured Article)的采访音频及一些形象的视频演示;医学专业期刊《British Medicine Journal》每期有专人朗读本期导读,录成音频发布在网站上,其设置的《BMJ Video》栏目,在文章中插入手术、治疗过程或者其他需要用视频来展示的内容[4]。

此外,通过网页上的栏目设置、封面论文、热点论文、编辑社论、Featured Article,Hottest Topic等对优质论文进行重点推介。

3.多途径的推广和传播渠道

国外科技期刊对出版内容的传播主要依靠期刊网站和其依托的大型出版平台,其构建的立体化复合传播网络具有全口径、多路径、多媒介的特征。首先平台包含了海量的目标受众,使其内容大规模推广具备了天然的优势。其次,利用社会媒体对热点话题进行新闻宣传和推广,如《Nature》不但通过在本网站发布与其刊登的科技论文有关的新闻增加关注度,还向Google等搜索引擎、科技网站推送相关的新闻[3]。对具有突破意义的重要发现或热点话题的相关论文,《Science》主编会亲自撰写相关述评在期刊上进行推介。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方便包括作者在内的用户参与互动,很多国外学术期刊网站都有Facebook、Blogs等社交网站的链接入口,在网页论文的页面上设有的Altmetric上除了显示文章发表后的读者数、下载次数和被引用次数,还实时反馈被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分享和评论的统计条数。

内容、渠道和终端融合,丰富了期刊的用户接触面和传播路径,扩大和增强了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4.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建设

国外科技期刊以严谨的内容,开放的姿态,优质的服务积累良好口碑。一些旗帜性领衔期刊能够全面反映本领域最新进展和科技创新水平, 引导科学活动, 有较强的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确立了品牌地位,成为学科领域创新风向标,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了学者的注意力,并让越来越多的作者对其心生仰慕。期刊品牌融合了办刊理念、风格特色、营销推广、服务水平,其确立的过程也是期刊文化创建和培养的过程。以作者为核心的服务文化建设是期刊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作者和期刊建立了牢固的关系,才会得到作者期刊品牌文化的认可和趋同。

为了维系这种紧密联系,国外学术期刊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探求期刊和作者的契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作者服务。线上线下以各种形式指导作者的写作和投稿,帮助作者了解在投稿前规范文章格式, 提高写作水平。Science,Weily, Elsevier, Springer, Oxford Press等出版机构经常深入全球科研机构宣讲,与作者面对面交流,从科学研究到论文写作提供详实科学的指导和建议。知名期刊的主编亲自撰写社论文章[5]或观点性论文[6],对本刊论文的构思、结构、撰写要求及投稿要求做出明晰的叙述和指导,在语言、结构、文章呈现形式等方面给作者忠告和帮助。《Nature》《Science》的期刊网站在学术论文之外,还提供学术会议、培训通知、广告以及招聘信息等资讯。

二、启示和我国期刊服务策略的实施要点

交互性、开放性的大数据发展趋势下,科技期刊能否深度了解作者需求,发挥服务、促进、引导功能,对其长期发展的动力和前景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紧紧围绕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深度挖掘数字化时代学术资源获取和传播的特点,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平台,构建学术资源共享模式,优化信息供给效果,加快发表速度、拓展期刊的内容广度和深度,才能促进科技期刊的持续发展。

1.技术创新是提升服务能力基础和关键

出版的数据化智能化依赖技术的进步。国外学术出版的突飞猛进也得益于最大程度创造和利用新技术所带来的红利。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是高效和高质量服务的基础。国外学术出版尤其是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大型出版集团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先进技术的研发,然后挟技术优势占有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大的效益。数字出版从起步到发展的二十多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出版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出版、流媒体、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处理等创造了全新的出版服务模式。服务作者的投审稿采编处理系统,基于全文数据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记录和激励审稿的审稿认证系统,基于结构化数据的自动排版系统以及支持跨库链接的数字对象标识符DOI等 ,提高了生产效率,帮助实现动态出版流程自动化。

以单篇论文全流程管理为例,为作者创作阶段提供定制化的写作格式模板如Endnote,然后利用集投审稿于一体的编审平台如ScholarOne Manuscripts和EM,再到对接全球审稿专家资源的信息平台Publons,方便编辑尽快获得审稿结果并与审稿人、作者进行实时互动。稿件接受后在加工生产线上持续进行,自动排版软件帮助快速生成XML格式的结构化文件和PDF文件。另外版权文件的获取和签署,发表费用的支付和管理,全都在线完成。通过DOI实现和相关重要数据库的链接,源文件传输到数据库后即可很快展示。生产完成后,可以选择单篇和整期进行多渠道精准有效的推送如推广工具Trend MD等。出版服务的工具和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减轻了编辑的工作量,使得期刊出版更智能高效,期刊服务水平上升水到渠成。

2.富含社会责任和担当的期刊文化是期刊服务能力的呈现

期刊文化的建设和品牌形象塑造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积淀,它包括了期刊的引领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和服务能力建设。深层次高水平的服务能力是期刊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期刊文化呈现的重要方式。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国外科技期刊尤其是知名的期刊如Science、Natural、Cell、Lancet、New England Medicine Journal等吸引了优秀作者刊登了大量权威性和创新性的优质文章,塑造了自己的品牌。但其权威性与影响力不仅仅来自于其刊登文章的质量与水平,还通过富含社会责任的期刊文化建设来获取作者的信任和支持。单看一篇、一期甚至一年的论文也许不能显示这些期刊厚重的品牌文化和出版内涵,但广大作者和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他们多年的求新求变永立潮头的品牌形象。

目前,受办刊环境、条件,评价导向等的限制,我国的科技期刊能够通过高质量论文形成特色品牌并产生世界影响力的还不多。期刊作为科学传播的载体,在长期对科学成果的选择性和引导性中传递着自身独有的价值,这种价值既体现在对创新科学成果的判断和选择,也体现在对科研氛围和方向的引导。通过追求期刊服务能力的提升,并在服务理念的更新和践行中探索更深层次、更具特色的期刊文化建设,才能塑造整个中国科技期刊良好的服务形象。

3.我国作者服务策略实施要点——加强平台建设和形成浸入式期刊文化

强化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加强数字化出版平台尤其是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统一发布平台的建设。目前我国的中文科技成果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知识平台上有了较好的显示度,尤其是中国知网,作为国内最大的知识型服务平台,通过新兴技术推动了国内科技期刊整体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平台与技术优势,通过网络首发开启学术期刊出版的快进键,使得科技论文从收稿到发布篇均提前102天,增强了国内期刊的出版时效[7]。但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数字展示平台。有的英文期刊因为版权问题无法在知网全文上网,有的英文期刊尽管加入了知网,但显示度和利用度都不高。国内英文期刊虽然有自己的网站,但存在功能单一、深度不足、信息孤岛等问题。据统计,2007-2016年十年间,中国有超过90%的SCI论文发布在国外科技期刊上,说明英文论文有广泛的作者群体和基础。而从作者的反馈来看,他们认为国外期刊相比国内期刊有更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倾向选择将好稿件投给国外期刊。搭建一个统一的国内英文期刊数字平台,不仅可以全面展示国内英文期刊的成果,而且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平台培养作者,提升他们参与国内期刊的积极性和活跃度,进而增加作者对期刊的信任和忠诚,逐步改变部分作者尤其是年轻作者对我国期刊的怠慢和轻视心理。

国外科技期刊能够吸引大量国内作者,也是由于他们凭借了技术优势抢占了先机,通过构建强大的在线知识出版平台,形成阅读圈乃至整个学术圈的垄断式影响,产生规模效应。作者和科技期刊都因此受益,便捷的信息获取促进了作者创作,学术共同体中的学者成果发布增加;同时科技期刊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服务,使在学术圈里的用户产生更好的黏性,创作更活跃,对平台内期刊更忠诚。进一步,藉由出版平台支撑的学术圈打造文化中心,由此实现未来出版由文化中介到文化中心的转变[8]。从这种变化趋势来看,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建设和期刊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期刊的文化建设需要潜移默化的积累,平台用户的大体量和长期依赖式使用习惯使得这种浸入式期刊文化逐渐形成。通过建立我国的出版平台,以优秀作品高质量的学术凝聚力聚合志同道合的学者,逐渐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使先进的科学成果、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播。

国内期刊特别是英文期刊近些年发展迅速,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学习优秀的经验,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然而服务永无止境,从线上到线下,从科研成果的创作到传播,涉及出版资源的各个要素和出版全程的各个环节。我国的科技期刊还需要付出切实的行动,改变过去的被动心理和习惯,主动出击积极联系作者,深入到科研圈,并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出版和传播优势,在科研人员的读、写、发、获取信息等全过程进行介入和深度服务,满足作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由此获得作者的信任和支持,发现和培养更多优秀作者,树立学术期刊的品牌形象,以实现长远发展。

三、结语

随着出版的数字化和全球化,国外期刊依靠高效的运作机制和深度契合用户需求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者,相比之下,国内期刊服务的短板凸显,使得很多国内作者对国外期刊的依赖度和忠诚度越来越高。这诚然因为我国期刊在出版与传播平台建设、期刊运营与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与国外客观存在着差距,但更与我国期刊长期以来服务意识淡薄和服务能力不足有关。定位于“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国内科技期刊亟需得到作者的关注和支持,吸引他们高质量的投稿,提高内容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作者的优质论文,才能建立中国科技期刊自己出版高地,从而坚定期刊文化自信,掌握国际科技创新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论文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