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培根铸魂”中的独特作用
2020-01-08张斌,周舟
张 斌,周 舟
(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新时代、新发展、新挑战,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必须“培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体围绕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关键问题,深入阐释了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性以及思政课教师在其中担任的重大角色,是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办好思政课的根本指针。
一、“培根铸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位
1.培根铸魂的内容与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铸魂育人”是新时代思政工作最本质的表达;同时也是立德树人之“德”的深刻诠释。“魂”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精神,“德”在于社会主义道德,树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些都是思想政治工作最核心的构成要素[1]。当代中国,“铸魂育人”是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导下,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对国人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2]。
“讲好思政课不容易,这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要求很高。”早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总书记就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思政课教师要争做“大先生、引路人、系扣人、筑梦人”。从理论阐释到实际践行,思政课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思政课教育教学当中去。“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课教师要超越“经师”,做“人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按照“八个统一”的要求,不断增强教学本领,提升教育教学胜任力,把思政课打造成集温度、高度、深度、广度于一体的课,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思政课教师职业探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一员,是“培根铸魂”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联结课程知识体系与学生之间的纽带,而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体系与学生之间的纽带;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方阵;融会贯通党的理论、政策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1)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方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制定政治目标、确定政治方向的基础。实践证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道路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是弘扬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手”。思政教育旨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课教师身为宣传国家理论政策的“桥梁”,本身具有较强的政治信仰,是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方阵。
(2)捍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沿阵地
我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发展进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社会混沌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是摆脱万恶旧社会、建立新秩序的指明灯;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拥护者。在发展的道路上,歪曲和企图破坏党的领导地位的现象却一直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喉舌”,始终坚定维护党的领导、维护党领导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受侵扰,始终做党领导和执政坚定的守护者与捍卫者。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党坚定的追随者,思政理论课教师肩负壮大发展党的广大青少年基础的重大使命。思政课教师应做坚定的守护者。
(3)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3]一直向前的新中国,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一直是主旋律,思政理论课是其中的重要阵地。身教胜于言传。树人先树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4],树人树己,思政课教师对自身的理想信念、爱国爱党情怀、民主法治意识等应有更高的要求。师者,范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理论阐释到实际践行,在价值引领与行为塑造方面,思政课教师对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不可替代。
(4)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思政课教师是青年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第一站的启蒙与引路人,思政课教师肩负着青年大学生政治思想启蒙的重大职责。另外,思政课教师也引导学生的生活与成长。思政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主导知识的灌输,在生活中,更加要做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引领者与纠正人。通过课上课下互动,引导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其精神与灵魂的“铸造者”。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培根铸魂”中的作用发挥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
影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培根铸魂”机制中作用发挥的因素众多,也需理清与协调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在铸魂育人中涉及的若干关系。
1.思政理论课与“立德树人”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育人机制中的关键课程。思政教育始终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重中之重。这与我国现代教育事业要求不谋而合,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德育,德育就是以学生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5]。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立德树人两者是相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在于人的全面发展,着力点在于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立德树人是理论前提,思政理论课是具体实践。立德树人,离不开思政理论课;同样,上好思政理论课,也不能脱离立德树人的范畴。
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设置理念,区别于思政理论课这样一门具体课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独立。思政课程相较于课程思政更为专业性,课程思政相较于思政课程则形式更为多样化,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分别。但从内容来看,两者具有目标一致性,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础与前提,课程思政服务于思政课程。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需要构架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工作,需进一步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整合各课程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两者相结合,既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又能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改革,统筹推进,共同服务于“培根铸魂”育人工作。
3.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
在协同育人理念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建立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其他专业教师为辅的德育育人机制。现阶段,高校弱化思政理论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师生比不达标、思政队伍不专业,思政资源不充足等等。术业有专攻,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在自身的专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与素养。在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其他专业教师则着重于学生的专业化技能与知识的传授。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工作,需促进其他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深入挖掘其他专业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需进一步加强合作,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其他专业教师为主体辅助的德育育人机制。
4.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与铸魂育人的长期性
思政课程的实效性是确保铸魂育人长期性的前提与保障。思政课程实效性,简单来说就是相关课程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全面发展需要有效满足。“铸魂育人”长期性是检验思政课程实效性的最终考量。“铸魂育人”始终贯穿思政课全过程,新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确保思政课程实效性,也是铸魂育人机制长期性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
三、思政理论课教师发挥独特作用的策略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6]教师是崇高的职业,高校中思政理论课被边缘化、弱小化的现象却一直存在,有效发挥其作用还需构建长效机制。“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思政课教师在铸魂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发挥,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勤勉学习,“乐为、敢为、有为”,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本领。另一方面,还需在深化思政课改革发展中创造条件,在强化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过程中,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
1.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荣誉感
首先,要在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荣誉感上下功夫。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来源于其在教育劳动中履行义务后获得社会认同与正面评价。教师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被公认后,所产生的荣誉感。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当教师的教育劳动得到社会的正面肯定与认识所产生职业荣誉感,这会促使教师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与个人潜能;对自身有更高的人格与专业要求,会形成正向循环,促使教师将育人工作做得更好。思政理论课教师是课程育人的中坚力量。各高校需进一步重视思政课教师的自身认同状况,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荣誉感,需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当思政课教师取得优异教学教研成果时,应得到相应的鼓励,颁发各种荣誉称号进行表彰;此外,也要配置相应的物质奖励,合理晋升、物质与金钱的奖励。思政课教师对职业定位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对为党和人民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育人任务怀有责任感与自豪感,荣誉感内化为动力,促使思政课教师将“培根铸魂”育人工作做得更好。
2.强化能力提升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7]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着变化,伴随的则是学情的重大变化,这决定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要跟上,知识储备需不断扩充与更新。因此,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组织保障机制、激励保障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健全就要跟得上,为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理论课提供舒适的外部条件。另外,建立健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交流与实践培训机制,多开展思政科研学术交流活动,多创造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培训机会,也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与发展创造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传媒载体信息大、传播广、影响力大、受众多,以致于其传达的信息量远远超过课堂教学与人际传播。”[8]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如慕课、学习强国等线上学习软件,给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好的互动交流平台。组织培养思政课教师线上教学能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思政教育的辐射范围;再如抖音、快手等对青少年极具吸引力的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学习利用这些传播面极广的网络载体,分析研究其传播内容背后所映射的社会现象,剖析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与心理状态,发展创新教育方式。
3.优化思政课教师成长环境
营造优良的成长环境对思政课教师作用发挥有辅助作用。优化思政课教师成长环境,可以通过如下途径:第一,重新建构与改革思政课程备课与培训体系,突破思政教学沉闷的桎梏,将思政课程内容及形式与时代相接轨,激发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创新与活力;第二,完善评审机制,进一步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党和政府在思政课教师的选拔与任用上严格把关,对那些“学马列、不信马列”的“两面人”坚决排除到教师队伍之外,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纯洁性;第三,打造品牌,树立名师典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在网上很受青年人欢迎的张召忠老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青年人粉丝,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局座”,他以讲座与科普的方式给青年人上思政课,青年人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一节又一节有趣的思政课,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高校有魅力有能力的思政课教师不在少数,培养和打造优秀思政课教师成为独特的品牌与风向标,吸引社会舆论对思政课程的关注,形成有利于思政课教师竞争与成长的社会大氛围。
此外,要在推动打造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在强化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上下功夫。要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重要工程来抓,要做好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要加快推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部门联动、校地共建、校际联合,最大程度发挥队伍协同效应、资源整合效应;要强化思政课平台建设与供给,构建集体备课研讨等长效机制。通过这些工作的推进,能够有效地让思政课教师在团队中成长与发展,进而在“培根铸魂”工作中更好地呈现聚合效应。
结语
世界局势变幻莫测,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挑战,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必须“培根铸魂”。思政课教师作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其在具体主导与引领主流意识形态方向、理论实践落实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深入分析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定位及其重要性,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要求,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