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向度

2020-01-08苏比努尔克然木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抗大精神政治

苏比努尔·克然木,张 涛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抗大是沐浴在延安精神的春风雨露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是抗战时期抗日军政大学在培养军政干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抗大的精神与作风,正是延安精神与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随着一批批毕业学员把这种革命精神与优良作风传播到全国各地,生根开花,结出丰硕之果,影响了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毛泽东同志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个方针是抗大办校的指南,也是全校师生的奋斗目标。“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反映的是抗大精神的独特价值取向。鉴于大学生频繁在思想意识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利用抗大精神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弘扬抗大精神激发大学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补足思想之“钙”、夯实理论之“石”、筑牢信仰之“基”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大精神的四重理论特质

“三句话”“八个字”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是我们党在民族存亡紧要关头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极致培育和提纯升华,给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给传统民族精神以革命性的洗礼。这种精神,生动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深刻诠释了全国各族人民在危亡时刻把历史使命与民族前途命运统一的使命自觉;准确映射了抗战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变革和提升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了更为根本、能动和持久的动力之源。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抗大办学治校的不朽灵魂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根据我党在抗战时期总的政治路线和我党我军建设的需要制定的。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使学生在政治上逐步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社会观与人生观,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当前革命运动的发展规律,时刻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决心为抗战最后的胜利与民族解放不懈地艰苦奋斗。

毛泽东考虑到抗日战争需要大批干部,要求抗大“向全国革命青年打开入学之门”。1939年以后,全国各地大批寻求抗日救国革命真理的知识青年来到延安。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出身、社会经历、政治水平、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因而每个人的思想基础和觉悟程度有很大差别,为确保抗大学员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中始终方向正确,抗大一直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抗大教育方针的首位。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抗大着力抓住了知识青年的思想改造,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党性与思想意识的修养锻炼”、生产运动、军事训练、群众工作等多种途径,转变学生的思想。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训练中,教育知识青年自觉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无产阶级政治方向。作为“革命熔炉”的抗大,它的任务就在于怎么样教育人、塑造人,使所有的学员在这座“革命熔炉”里得到锻炼、改造和提高。因此,从抗大总校到各个分校,从学员入校开始校领导就把“转变学生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统一思想,教育学员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深刻剖析战争局势,使他们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德才兼备的抗日骨干。在这种教育方针下,抗大学员吸取强大的精神动力,取得最后的抗战胜利。

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抗大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抗大教员与学员在抗战时期,坚持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没有操场,就在田野上或老乡的场院里操练;没有教室,就在院子里或村前屋后的树荫下上课;没有桌椅,就用砖头石头做凳子,用自己的双腿做课桌,以石灰泥土墙为黑板。边学习边劳动,一手锄头,一手拿笔,经过艰辛的劳动,整洁、敞亮的教室、学习室和宿舍出现在人们面前。当时粮食问题比较严重,开始抗大学员们还可以用黑豆、高粱、玉米等粗粮充饥,后来发展到每日两顿稀饭都难以为继。因此,抗大领导只好组织人力到很远的地方去背粮。虽然每个人的肩上背着几十斤重的粮食,步履艰难,但是大家想起当年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背粮的模范事迹,没有一个人叫苦,认为这是一次锻炼和学习的好机会。抗大迁到延安后,学员人数不断增加,扩建校舍成为非解决不可的难题。因此,学校领导发动全校师生自己动手,兴建校舍。就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里,面对接踵而至且无法预测的困难,抗大教员发扬惊人的创造性与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员们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以苦为荣,生活中磨练出了每个人坚强的意志,同时也培育出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抗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我党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取得胜利的主要精神力量。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困难,抗大响应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这在我国办学史上也是伟大的创举。抗大师生坚持“一边学习,一边生产”,乐观向上,积极投身于大生产运动之中,正因为有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当地群众才能够在抗大全体师生的帮助下顺利渡过了难关,抗日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3.理论联系实际是抗大教学育人的基本原则

抗大就是在指导全体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不断与教条主义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去探索中国抗日战争的规律和战略战术的实践中完善的。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抗大在教育工作中一直把它作为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是联系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经常性地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使学员认清形势,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完成党提出的各项政治任务。抗大的这种教育原则对学员来说,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普及,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蒙与熏陶,虽然所学知识不够系统,但却可以从实际中总结创造出新知识、新理论。抗大结合实际经常进行国内外形势的教育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有效促进了学员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深刻洞察、对自身职责使命的清晰认识和对抗战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心。

抗日战争时期,不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武装斗争,因而需要具有一定的军事修养,才能培养出军政兼优、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毛泽东在抗大第一期讲课时就教育学员:“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就是我们的主要方法。”[1]毛泽东在论述战略战术原则时,很善于联系实际,拓展抗大学员的思路和方法。抗大强调灵活机动不是单纯就军事战略而言,更重要的是让抗大学员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抗大坚持以无产阶级的优良作风办学治校,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追求实效的精神品质,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

4.勇于牺牲自我的爱国主义是抗大精神的崇高风范

抗大之所以能为民族解放成功培养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与抗大教员以及学员的牺牲奉献密不可分。抗大精神,激发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民族精神;催化了为民族前途勇当重任的无畏气概,浓缩了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时代精华。当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发生矛盾时,每个学员都能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革命利益。抗大把抗日救国作为那个时代爱国主义的精神要素,赋予了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深刻把握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升华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品格。

抗大为了培养奉献精神,就一直把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传统作为政治教育的主要抓手,作为考验每个毕业生的重要标尺。毛泽东为抗大第二期毕业生的毕业证上写道:“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2]在这样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抗大学员自觉把自己摆在民族解放先锋、抗日救国勇士的位置上,在条件艰苦恶劣的环境下边学习边战斗,面对流血牺牲,表现出了勇于担当、坚决抗战的决心和意志。抗大毕业的学员离开母校时,不仅掌握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本领,更培养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随时都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的献身精神。从抗大培养出来的革命先驱,正是靠这种坚如磐石的政治信仰和使命担当,面对强大凶狠的敌人和极度艰难的环境,坚韧不拔,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最终夺取了革命胜利。

二、抗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抗大精神是在抗日烽火中铸造出来的,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于和平建设阶段,不同历史时期抗大精神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新的历史条件下,抗大精神是一种敢打硬拼的亮剑精神、闻战则喜的责任精神、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新时代,传承抗大精神、弘扬抗大光荣传统,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塑造具有启迪作用。

1.抗大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我们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靠着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理论探索和创新。先进理论和崇高理想的光辉,穿透黑暗的阴霾,照耀每个学子心田。无数莘莘学子被这样的光芒所吸引,跨过万水千山,冲破重重封锁,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奔赴延安。抗大在广大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播撒了希望的种子,使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理想有了坚定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有了明晰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其终生不懈奋斗的思想源泉,是人生全部活动的价值指引。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保持青年的政治本色。因此,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也是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保证。在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今天,利用抗大精神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英雄为革命事业坚韧不拔的信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抱负,可以使大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思想觉悟不滑坡、理想信念不动摇、价值信仰不偏颇。彰显抗大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推动作用,并且科学洞察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使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2.抗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一种拼搏进取、自力更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不再为纸张发愁、不再为衣食担忧,但这种艰苦奋斗、节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抗大师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之基、舍生取义的信仰之魂值得我们敬仰、学习。然而大学生在多元思想的迷惑下,或多或少已经丧失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遗忘了这一光荣传统,丢弃了拼搏进取的斗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3]新时代,应当弘扬抗大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从中汲取矢志不渝的精神动力,激励大学生传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虽然如今的学习以及生活环境得以改善,但是要牢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没有过时”的观点。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考验,学习并弘扬抗大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大学生消弭懒散懈怠的思想、激发拼搏进取的斗志、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心系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

3.抗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求是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有勇有谋,谋的高境界就是“活”。注重实用、不尚空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坚持的必要原则,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遵循的原则。抗大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以问题为中心的工作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创新精神。

新时代,大学生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变得尤为重要。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作为先进知识的传承者以及未来的传播者,理所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解放思想的意识。大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素质,即便理论知识不够系统,在实践中也会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并能最大限度地运用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弘扬和传承抗大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增强其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对于抗大实事求是和善于创新的精神应加大弘扬力度,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和善于创新。一方面能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把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工作有序开展、能力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能使大学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好地推动复兴号巨轮破浪前行。

4.抗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大之所以中外闻名,成为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典范,根本原因在于抗大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激活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把民族最先进的阶层、最优秀的儿女凝聚起来,投入到抗日战争的伟大事业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3]。自古以来,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始基,是中国人民胸怀天下、报国济世的文化格局。以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为基础的政治素质是新时代培育人才的基本条件,这种政治素质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人民事业的无限热爱。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的洗礼、意志的磨练和情感的熏陶。回望历史,抗大的成立,如春雷般唤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成为抗战烽火中凝聚抗战力量、鼓舞必胜信念的一面光辉旗帜,在全国人民心中升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胜利曙光。革命熔炉里锤炼的抗大精神不仅是抗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源泉,也是当下大学生实现理想抱负、勇担职责使命的精神支柱。“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大力弘扬抗大这种为民族前途不懈探索的精神,才能在新时代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的内涵,厚植深层、持续的精神动能。

三、抗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抗大精神是政治财富和人文素养有机结合,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涵养和启发作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抗大精神所具备的积极意义,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将抗大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才能让学生真正将抗大精神内化于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达到外化于行的实效。

1.挖掘历史:追寻历史足迹,传承抗大精神

高校加强传统革命文化以及抗大精神的学习对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知和家国情怀的认同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抗大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则需要思想政治课程的授课教师将抗大精神通过不同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通过对抗大精神的历史挖掘,将延安时期的具体案例与抗大精神相结合,深入浅出地阐明抗大精神的科学内涵。还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上课内容与抗大精神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授课。新生刚入校,思想觉悟上还不够成熟,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课程内容则可侧重对抗大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方面的学习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校老生渐渐会有人生规划,开始考各类资格证等等,课程内容可侧重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方面内容的学习理解,开拓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奋斗意识及不怕吃苦的精神;在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课程内容可侧重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历史赋予的责任担当,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为人民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实践养成:加强实践教学,厚植抗大精神

抗大精神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抗大精神教育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把抗大精神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去,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抗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经历革命斗争中留给我们许多诸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抗大陈列馆、邢台抗大纪念馆、抗大各分校等异常珍贵的革命旧址。这些正是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红色资源库。首先,实地参观,感悟抗大精神。由于抗大精神的宝贵性和独特性,通过开展有关抗大精神的参观、考察和学习活动,渲染红色文化氛围、开展情景体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其次,创造校园文化,发扬抗大精神。当前高校的学生社团可通过定期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把抗大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去。如组织“红色歌曲比赛”“诵读红色经典比赛”“红色文化宣传日”等活动弘扬抗大精神。

3.拓宽渠道:利用网络载体,宣传抗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4]新媒体的出场和应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这对抗大精神的宣传和弘扬带来了新的契机。抗大精神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召唤,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以拓展和延伸。若想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继承和发扬抗大精神,则有必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通过网络平台有规范地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更好地吸取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为抗大精神补充富有活力的时代内涵。首先,新媒体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可以通过《青年大学习》、校园微博、官方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精神传达,通过短视频的观看和互动做题,可以使抗大精神根植于学生心里深处。其次,通过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和大学生主体性的特征,高校可在网络平台建立抗大精神的专题,将其中相关的战争影像、英雄事迹、伟人传记等做成专栏,将抗大精神教育内容用纪录片和文本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授,使大学生了解到更为生动的抗大精神,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效果。

结语

抗大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表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也是对勤劳勇敢、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和高度凝练。新时期我们要不断发扬和传承优秀革命传统文化。为培养可靠且合格的时代新人,高校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将抗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感悟使命职责、继承革命传统,肩负时代重任、投身复兴伟业。时代的列车已朝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知史以明鉴,抗大与千千万万军民用血肉筑成的新的长城,用爱国主义精神书写的革命的、战斗的不朽诗篇,将长期启发、激励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抗大精神政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们从抗大走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罗瑞卿在抗大(上)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