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0-01-08聂文林阳小勇

山东化工 2020年18期
关键词:应用化学毕业生价值观

聂文林,阳小勇

(1.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数理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2.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地方高校转型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本质上是从封闭性组织走向开放性组织,即地方高校要与外部组织进行资源交换。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1]。应用化学专业属于培养在工矿企业、化工、冶金、能源、轻工、环保等部门从事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人才[2]。虽然该专业属于应用型,矿物开采与冶炼、化工、环保、医药等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事实上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其在招生与就业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 存在问题

云南数所地方高校都开设了应用化学专业,据调查:该专业暂时面临着招生困难、在校生学习有消极怠慢表现和就业质量不高等现象。从对已毕业1-4年的该专业的120名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来看,该专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非专业对口就业比例高,达到45%;二是专业对口就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对工作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差(工作环境包括住宿、饮食、交通等);三是不能适应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四是工资福利待遇不好。只有极少部分(约5%)的毕业生表示自己在企业有发展前途,对职业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会在企业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2 原因分析

2.1 专业意识差,职业价值观扭曲

所谓专业意识指个人在长期从事某个行业的过程中,积累了关于这个行业丰富的“意象”、“意觉”,持续全面、深入地理解并认同这个行业[3],也就是坚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一信条。一个人的价值观,虽然受制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家庭传统与教育的影响,也受制于一个人个性、能力、情绪等心理因素。但是正确的价值观的体现则在于个人能脱离外在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专注个体素质的提升与内在的修养。在对专业的认识方面,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普遍不看好专业的前景,把工矿、化学化工企业的工作视为简单体力劳动,同时他们也认同在简单操作或者体力劳动方面与民工相比较无任何的竞争优势。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能在它们"得过且过,毫无斗志"学习过程中完全体现出来。虽然我们一再强调,毕业以后要先就业,再择业,人既要有宏图远大的志向,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要从小事情做起才能开拓事业。然而一旦在实际工作中,好高骛远的思想随之而来,比如对电闸与电器开关的安装、化工单元操作、管道铺设,机器清洗与维护、人工叉车的使用,原料的堆放,危险品的管理、产品的保管等等诸如此类的工作,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反感情绪,认为此类事情(或者称作活计)不属于他们的专业范畴。同时也缺乏虚心向师傅学习的精神,自然就落得个"高不成低不就,毫无作为"的结局。工作环境的简陋、艰苦的生活更使得它们对职业前途一篇渺茫,意志力消沉、工作作风懒散是毕业生在企业的一贯表现。

2.2 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接受企业文化与制度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4]。入职的毕业生,在前三年内普遍存在对企业的文化与管理制度不适应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师傅或者管理人员的批评存在反感的情绪,刚毕业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认为自己属于干"大事情"的人,不愿意从事"低级"的普通劳动。而企业有企业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模式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大相径庭。学校重在教育,即使采用处罚的方式教育学生,但处罚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处罚中也会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一面。而毕业生普遍不能适应企业那种有过必罚的管理模式,而且处罚往往与工资待遇相结合,工作怠慢与考核相结合,违反工作纪律的毕业生往往希望自己的过错能得到管理层的谅解,或者“下不为例”式的警告。我们知道企业文化不是“载歌载舞”的校园文化,它要求每个员工都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态度参与,既要有铁一般的纪律观念也必须具备大局意识。企业家不是慈善家,也不是政府管理阶层领导,虽然他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他的责任是有限度的,他似乎更关注为企业带来更大利益的员工群体,而不存在去抚养一个对企业毫无作为的慵懒员工的理念。

2.3 缺乏社交能力与沟通意识等

应用化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应对社会的综合能力的人才。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毕业生不但要具备核心专业能力,也要具备计划、组织、预测、决策、沟通等综合管理能力,还需要具备对多方面管理业务的整合能力,包括对人、财、物、信息等多方面的控制和把握能力等。毕业生普遍愿意接受按部就班式的、朝九晚五式的岗位工作,对与自己岗位无关的事情则漠不关心,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规划不闻不问,缺乏合作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而企业的管理则要求职员能发挥一专多能的作用,最大程度的为企业压缩人力资源成本,这种企业制度集中体现在:一是职员必须熟悉大部分操作技能,以便使得一人缺岗,他人能顺利顶岗。二是职员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能组织、团结企业的员工积极搞生产,能处理好内部矛盾,能做到“上传下达”,有问题能及时向领导反映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能把企业的规章制度贯彻下去,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能代表企业与客户或政府管理阶层进行沟通、协商与洽谈等活动等;三是能在技术研发、企业规划、引进人才或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产品开发合作等领域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是我们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所疏忽的,而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直接结果是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无所适从。

2.4 缺乏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坚韧精神

工矿开采、冶炼与化学化工企业的特点是生产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及生活方式单调枯燥,不利于家庭生活。而对于“象牙塔”长大的大学生而言,其久已形成的舒适生活习惯及对未来"时尚生活"的憧憬使得他们对工矿、化工企业的工作无所适从。攀比而又无奈的心理反差、来自社会的异样的目光与来自家庭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很自卑、内向的性格。这不但不利于职业的发展,更不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这是大学专业培养更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3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3.1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要实现应用化学专业的教学与工矿、化学化工企业的深度对接,融课程教学、技能操作、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以此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 综合能力,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实现此目的,必须构建合理而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往的专业课程结构太侧重于核心专业水平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企业的生产管理、产品的设计、文书材料的编写、环境保护、市场资源配置、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乃至企业法规等知识的传授。所以在课程结构优化中必须参照以上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与交流表达技能结合起来,在顶岗实习中要把专业知识的应用与处理人际关系结合起来,只有复合型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要。

3.2 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时刻不忘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整个大学过程之中。使得学生形成的合理的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及职业规划等[5]。教师要如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增强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实践、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到“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多多宣传眼前的优秀劳动模范事迹,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确定合理的职业期望值。

4 结语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面临着招生与就业困难的局面,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既有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培养模式不合理的因素,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积极进行课程结构优化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与就业市场接轨。

猜你喜欢

应用化学毕业生价值观
应用化学特色专题实验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法探究
应用化学专业开设机械制造实训课程的必要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