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发掘 科学保护促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在河北省的发展
2020-01-08侯冬梅
□文/侯冬梅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作为我们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要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好村庄林草、溪流、山丘等特色风貌,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
优秀的农耕文明如同璀璨的明珠伴随着漫长的人类进化史和农耕文化发展史,剥去厚重的历史尘埃,现存的古老农耕模式到现在仍光耀生辉,这不仅对我们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生态农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传承并保护好这些传统的农业生态模式,更是我们广大农业工作者和传播者的重要任务。为深入发掘世界范围内现存的优秀传统农耕模式,2002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等10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体系,促进对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等内容的国际认同、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GIAHS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其主要代表类型有:山地梯田系统、农林复合系统、稻鱼共生系统、立体农业系统、草原游牧系统、旱地水资源管理系统、块根与块茎类农作系统、庭院生态系统、湿地农业系统、狩猎-采集系统和特种农作系统等。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在我国的发展
自2002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启了GIAHS 项目以来,我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的国家之一。2015 年6 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在中国等国家政府的极力推动下,GIAHS 工作纳入联合国常规预算项目,这将增加该项目的资金来源,保证其正常运作,极大地推动并保障该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2005 年我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 认定为世界第一批GIAHS 项目点,是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点。截止2019 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57 个,其中中国15 个,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与此同时,农业部于2012 年3 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的发掘工作,2019 年底,我国已有118 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得到认定。我国15个列入GIAHS 名录的农业系统为: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陕西佳县古枣园、福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文化系统、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这些传统的农耕系统是几千年来人们智慧与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形成的优秀的人与自然协和发展的产物,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为我们建立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和新农村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在我省的发展
我省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工作较早,充分发掘。科学保护始终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我省首批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是河北省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宣化传统葡萄园的申遗成功,极大的带动了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目前,我省共有5 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是河北省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河北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河北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下面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我省优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点:
河北省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宣化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位于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宣化牛奶葡萄的种植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传统漏斗架葡萄种植保留最为完整的产区,属集约式土地利用与缺水、缺土、风沙大、架材资源缺乏的自然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与产物,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宣化的传统葡萄园属于庭院农业,葡萄文化与农户的日常生活已经融入到一起。因为生活需要,庭院的葡萄架周围会种植大量蔬菜、水果、部分农作物以及花卉等,增加了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增加了景观上的多样性,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景观特征。2013 年5 月29 日,在日本召开的“第四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经过200 多名与会专家和代表的无记名投票,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成为我省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同时这也是全球第一个以“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命名的传统农业系统,也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河北省涉县旱作梯田耕作系统。在2012 年农业部开始进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的发掘工作后,除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外,我省涉县旱作梯田耕作系统也于2014 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19 年10 月,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入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重点推介的候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涉县已将GIAHS 申报文本按农业农村部要求上报。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成功入围不仅是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遗工作的重大成绩,也是对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如果此次涉县申遗成功,这将是我省第二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省将成为拥有两家全球,5 家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省份,位居全国前列。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邯郸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境内山多地少,石厚土薄,首苦乏水,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是典型的、传统的旱作农业区,其中以井店镇王金庄村为核心的“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其采用“悬空拱券镶嵌”式石堰结构,解决了石堰稳固与空间最大限度利用问题;采用多种作物轮作制度,巧妙地使用着宝贵而有限的土地资源,梯田与原有地形巧妙结合,反映了古代先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天人合一的精神。绵延万里的石堰如一条条的巨龙起伏蜿蜒在座座山谷,伴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各种姿态,这不仅体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大地艺术景象,而且至今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等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宽城的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可追溯至东汉时期,至今已有3000 多年。时至今日,全县板栗种植面积达80 万亩,栗树2600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板栗古树达10 万余株,现存最老的板栗古树树龄逾700 年,被誉为“中国板栗之王”。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人们依地形修建撩壕、梯田,栽植板栗,并在林下间作农作物,饲养家禽,用剪下的枝条栽培栗蘑。传统板栗园利用物理和生物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形成梯田—板栗—作物—家禽复合生产体系。板栗树与周围其他植被共同构成独特的山地景观,并发挥着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重要作用。利用传统方法栽培,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铁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宽城板栗形成了色泽光亮,口感糯、软、甜、香的独特品质,素有“中国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宽城”的美誉。
GIAHS项目工作的几点启示
GIAHS 工作开展以来,我省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和发掘工作扎实推进,始终紧跟农业部的步伐,进行紧锣密鼓的宣传和深入细致的发掘。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处于全国的先进行列,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须改进提升。
建立政府、社区、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机制。通过十几年工作的开展,我们认识到宣传农业文化遗产遗迹已然成为了各地区域优势的名片,是城市的代名词。今后,应提高政府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各级政府的带头作用,设立有多部门参与的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进行遗产地系统的保护同时,进行持续的、传统的、习惯性的生物资源的使用行为,宣传教育并维护好现存的耕作模式。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当地农民参与的长效机制,在管理机构内部明确职责分工,进行科学保护与动态发展。
增加扶持和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生态农业的深度融合。目前,我省现存的仍未申报的优秀农业耕作模式,由于受到资金、人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没有纳入到实质的申报进程。因此,要进一步增加资金支持,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申遗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在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新政策下,维护现有的农业耕作模式,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农业结合的生态新模式,从而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深度和谐,凸显此项工作的效果。
建立并完善科研及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GIAHS 项目。GIAHS 项目点或者有农业文化遗产遗迹的地区应加强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合作,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同时培养发掘、保护和发展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相关一系列工作的专门人才,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不断探索现有的模式,进行长期持续的科学研究,开展以遗产保护为目的的农业景观生态、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社会传统文化、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当地的可持续的优秀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