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德树人育人观的大学外语课程育人价值体系建构研究——以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课程教学为例

2020-01-0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外语育人语言

李 成

基于立德树人育人观的大学外语课程育人价值体系建构研究——以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课程教学为例

李 成

(石河子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立德树人是外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首要坚持和战略核心。我国外语教育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实现特色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兼顾学校定位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新时代,新使命,明确大学外语课程课程性质、地位和课程目标及课程价值体系的新定位,融合外语金课理念,顺应国家课程思政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鲜明的育人导向,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课程育人价值体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外语金课理念

一种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通过所使用的语言来表达和传递。语言的教学与文化和意识形态内容的传播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是其传播媒介,传授一种语言的过程即是传授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承载的意识形态的过程。外语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许是“价值中立”、无国界限制的。但是,外语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外语学习者作为一种人才资源,却是有着鲜明的国家利益导向。[1]

一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地位和课程目标新定位

外语教育与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国家安全始终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新文科背景下,立德树人是外语人才培养的首要坚持和战略核心。[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国家外语语言能力及国家语言文化安全战略都赋予了我国外语教育新的使命担当。

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定位应该是工具性,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学术交流能力[3],还是人文性还是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4],还是建立通用与专用英语并存的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5],外语界始终没有统一认识,但是,根据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将校本标准与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需求标准对接已经成为基本共识。

新时代,新使命,立德树人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首要坚持和战略核心。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国家战略,实现特色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兼顾学校定位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牢牢把握外语课程“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将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鲜明的育人导向,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将金课标准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外语课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我国外语教育的总目标。

二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价值体系新定位

“学以致用”一直是我国外语教育价值属性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和外向型的经济形态结合得过于紧密,我国外语教育过分强调外语学习的工具性和技能性,强调外语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学习原汁原味的地道外语,结果就是我国外语教育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了外语教育中的中国元素,外语教育理念没有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外语长期以来存在的“费时低效”“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诟病。外语学习割裂了语言、文化、文学和区域国别等知识课程的联系,忽略了中西合璧“大文科”的价值取向,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点学习,语言能力培养,外语教育的工具价值形成语言孤岛。外语考试的交换价值被极度滥用,成为高薪岗位竞聘,学生就业,职场晋升、大城市定居落户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导致外语教育工具价值异化偏离。外语学习的工具价值为商业利益所绑架,“外语应该从娃娃抓起”和“全民学外语”的始作俑者并不是外语教育本身。[6]

(一)我国大学外语课程的价值回归与重新定位

进入新时代,我国外语教育步入新境界。外语教育和学习目的从学习外语向通过外语进行学习转型升级。新时代,我国国家外语战略从“引进来”为主向“走出去”转型,实施双向互动战略。我国外语教育不仅要满足“引进来”的需求,还需要服务于“走出去”的大局,服务于国家“软实力”提升战略。我国国家外语能力需求从“内需型”向“外向型”转变,外语人才需求从单于人才向复语人才转变,从单一语言技能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7]培养精通多种外语的“复语型人才”、精通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二)我国大学外语课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调试价值回归与重新定位

由于功利主义在外语教育观念中盛行,外语教育演绎着由西方文化向中华文化的单向传输,一定程度上存在去意识形态化倾向,只注重语言技能培养,而为忽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输出,在中西方文化、文明交流过程中只是单向传递,而非双向交流互动。外语教材里中国文化元素严重缺失,外语教师民族文化底蕴不足,文化安全意识淡薄,外语教育教学方法中忽略了文化的甄别与鉴赏,导致我国大学外语课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调试价值缺位。[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不同文明的独特性和不同特色。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描绘了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9]

服务对接国家战略,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大学外语课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调试价值的回归与重新定位。外语教育教学应秉持中西方文化、文明双向交流互鉴的文明文化观,进一步提升外语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甄别与文化鉴赏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不断增强师生的文化分享意识,文化平等与批判(鉴赏)意识及能力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涵养中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分享中国智慧,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三)我国大学外语课程的话语权重新定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学术话语权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高度相关,外语教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外语教育教学中本土主流文化与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与外语所承载的外来文化与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无处不在。在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教育理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构建我国教育教学话语体系任重道远。

话语权的实现以话语能力提升为前提,创造性的学术产出是我国外语学术构建的基础。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必须从西方理论的“注经”走出来,在立足于中国外语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文化自觉、自信、理论自觉、自信和方法自觉、自信的基础上产出系统性、原创性、自主性的学术研究成果。[10]讲好外语教育的“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的外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争取和壮大外语教育话语权的必由之路。

慕课时代,多媒体融合时代为我国外语教育教学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立足全球视野,切实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培养和提升学生国际学术话语、专业知识国际交流、学科前沿国际对话和中国知识国际表达的对外话语权。

三 构建基于立德树人育人观的大学外语课程育人功能新维度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聚焦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外语金课,是新时代我国外语高等的目标愿景,也是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抓手。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淘汰水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是我国外语课程育人功能的重要维度之一。

(一)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达成,实现大学外语教育教学育人功能

英语学科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要素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外语课程教育教学总目标,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1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教学评价是关键。

外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体现为服务对接国家战略,培养高端人才,精湛的交叉复合+专业能力。服务国家语言文化安全战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学生个性化需求,多元化需求。

文化意识培养体现在大学外语课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调试价值功能。外语教育教学应秉持中西方文化、文明双向交流互鉴的文明文化观,进一步提升外语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甄别与文化鉴赏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语言教育的有机统一。

思维品质培养聚焦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提升。通过头脑风暴,创设情境,提升思维广度;借助问题牵引,归纳概括,增加思维深度,立足课堂辩论,思维导图,提升多元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外语金课理念,体现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外语金课理念

新时代,新使命,打造外语金课是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我国大学外语课程育人功能新维度。“两性一度”即“金课”的达成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教学评价是关键。聚焦课堂教学设计,培育“大学外语金课”,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思维多维度能力。

(三)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教育教学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教育是由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12]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教过程中。从国家语言文化安全层面,为国家战略服务高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教育融入外语教育规划,从源头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作为外语教育的基本标准和教学要求,从教材入手,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发挥外语教师的作用,提高外语教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

四 基于立德树人育人观的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课程建构实践

从课程性质、地位和课程目标定位层面分析,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课程属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其先修课程为通识大学英语综合课程,课程性质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学术性特征。课程教学目标是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对接国家语言文化安全战略和“一带一路”核心区外语人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兼顾学校定位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从课程价值体系定位角度分析,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课程符合大学外语教育教学“学以致用”价值属性。从课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调试价值层面分析,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课程旨在服务对接国家战略,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通过课程讲授和学习,不断增强师生的文化分享意识,文化平等与批判(鉴赏)意识及能力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涵养中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分享中国智慧,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话语权构建层面分析,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教学维护外语教育教学话语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沟通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树立人命运共同体意识,服务国家战略,维护国家语言文化安全。

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课程顺应国家课程思政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教育教学全过程。秉承外语金课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体现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通过课程教学真正实现大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为文化引领,构建多元文明互鉴,多元文化交融的文明、文化和谐生态系统。

[1]彭龙.推动外语教育本土化发展[N].光明日报,2017-04-14.

[2]姜智彬,王会花.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J].外语电化教学,2019,(10).

[3]蔡基刚.公共英语“金课”标准: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创新插上语言翅膀[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6).

[4]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

[5]束定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学刊,2013,(6).

[6]沈骑.全球化3.0时代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困局与定位.[J].当代外语研究,2019,(5).

[7]彭龙.国家安全视角下我国外语发展规划策略[J].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17,(5).

[8]沈骑.语言规划视域下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 2018,(11).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N].人民日报,2017-01-26.

[10]董晓波,胡波.构建外语教育话语体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9-06.

[1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12]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10).

H319

A

1673-2219(2020)04-0125-03

2020-01-2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言战略与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新疆外语教育规划研究”(项目编号18BYY093);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大学英语提高课程智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G-2018-17)。

李成(1970-),男,陕西长安人,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对比与语言文化教学。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外语育人语言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语言是刀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我语言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