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P:基于“产出导向”的翻译金课教学模式创新

2020-01-08郭旭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金课导向

郭旭明

3P:基于“产出导向”的翻译金课教学模式创新

郭旭明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传统教学模式下翻译课程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不符合新时期“立德树人”金课目标。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团队所提出的以“产出为导向”的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其“产出”目标契合翻译“金课”教学理念。文章在“产出导向法”指导下,探讨翻译金课“3P”(Preparation-Presentation-Production)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翻译知识、提高翻译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

产出导向法;翻译金课;“3P”教学模式;构建;实施

“一带一路”和“全球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要求中国培养更多既有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又有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会用英语向世界译介与讲述中国故事的高素质人才,以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世界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好共处。随着全球化背景下中外交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拓展,语言服务行业及与之相关的翻译教育不断发展,但市场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学生有了许多便捷获取知识的途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不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也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翻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许多学生视传统翻译课程为“鸡肋”或“水课”。翻译课程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是文秋芳课题组综合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等理论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其所指“产出”除了说和写,还包括口译和笔译,既重产出过程,又重产出结果。其教学流程涵盖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评价(assessing)三个阶段,强调“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习为中心”[1]。

2018年11月,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以“建设中国金课”为题作了大会发言,要求全国高校治理“水课”,打造“金课”。“金课要求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面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为提升翻译课程教学质量,许多学者就该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研究。有的学者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翻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2];有的学者结合中国高校外语学科或者翻译专业特点探讨“‘金课’标准与内容”[3]或者“‘金课’建设的理念基础与内容设计”[4]。相关研究为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借鉴,但未有学者结合新时期翻译教学要求和翻译“金课”特点探讨其教学模式改革。文章基于“金课”理念,在“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以《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为例探讨新时期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 翻译“金课”的涵义

翻译“金课”是指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翻译课程[5]。其具体涵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翻译课程教学必须有机融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第二,教学手段要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形式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第三,教学内容要有一定难度,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翻译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眼观全球、胸怀祖国,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社会动态和地方发展,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辨能力与翻译素养。

为了体现金课特点和实现金课目标,笔者所教翻译课程除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紧密结合时政热点、地方特色、现当代优秀作品与国学经典等主题补充设计相关翻译任务:一是结合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与中国人民的抗疫精神选择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设计现代散文英译任务[6];二是结合中国两会召开时政选择《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设计政论文的英译任务[7];三是结合永州地方文化选择《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记”设计地方文化的英译;四是结合中国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以及英语师范生素质培养要求选择《大学》设计国学典籍的英译任务[8]。但是,教学材料的精挑优选只是翻译金课的前提,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才是翻译“金课”的保障。为此,翻译金课教学必须结合课程思政要求构建和实施创新型教学模式。

二 翻译“金课”教学模式构建:3P模式

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其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当教学模式是课程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翻译“金课”教学模式应当服务于翻译“金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学习中心,实现立德树人的产出目标。“产出导向法”与“金课”理念各有侧重,但教学目标基本相同,都是立德树人。文章基于“金课”理念和“产出导向法”理论,结合《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际,探索“3P 教学模式”的构建。

“3P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产出导向,由三个首字母为“P”的英语单词(Preparation, Presentation,Production)所构成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这三个英语单词分别指代翻译课程教学中的三个环节。

该模式中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兴趣引领、输出驱动”(P1,Preparation)。该环节要求教师以“金课”为理念,以产出为导向,结合学生兴趣和课程目标(学生翻译能力产出目标),精心设计与组织导入环节,充分激发学生产出欲望和学习热情。

该模式中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多维输入、学用促成”(P2,Presentation)。翻译“金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其教学内容应以全国优秀翻译教材为主体,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突显地方特色,教学内容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重翻译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重翻译实践的训练。教学方式既有教师课堂讲授,又有学生线上自学;既有基于教材的问题教学、发现教学、研讨式教学,还有结合学生专业和地方特色的课外项目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探究、共同发现,并用英汉语展示小组翻译成果。教学场所既有实体课堂,又有网络课堂,还有课外实践基地。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多维联动,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翻译课程教学质量。

该模式中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多元产出、多维评价”(P3:Production)。第三个“P”是与传统教学模式“PPP”之最大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第三个“P”是指“Practice”,强调对学生的机械操练。该模式中的第三个“P”是指“Production”,强调学生翻译能力的多元产出,以及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多维评价。翻译能力产出是翻译课程最终教学目标,也是翻译课程质量评价核心指标。优秀的翻译能力是一个多维概念,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双语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一定的职业素养。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达到优秀标准,作为翻译课程教师,应将优秀翻译能力分解成若干子目标,把优秀翻译能力培养看成一个持续产出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所达成的任何子目标都是一种产出,不同学生所达成的目标是不同的,因此,学生翻译能力的产出是多元的。为激励所有学生,教师应科学设计评价指标,既重学生翻译产出结果,又重学生翻译产出过程,将终结性评估(期末考试)与形成性评估(平时考核),学生评估与教师评估相结合,多维动态评价学生多元化的翻译产出能力。

三 翻译“金课”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一)第一环节:兴趣引领、输出驱动(P1:Preparation)

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以产出为导向,但产出结果以过程教学为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各个阶段的教学作用,从而促成最后产出目标的实现。课前,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精心设计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翻译任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引领学生智慧生成。因此,“兴趣引领、输出驱动”是“3P 教学模式”的起点,也是该模式的第一个教学环节。

笔者所在学校的《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分两个学期讲授,第一学期聚焦英译汉,第二学期聚焦汉译英。汉译英部分采用的主要教材是陈宏薇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现以该教材第三章第六节“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例阐述该模式第一环节的具体实施[9]。首先,教师给出导入任务,要求学生用一个英语单词描述永州。然后,教师请不同学生分享自己答案,并说明选用该词的理由。接下来,教师在综合同学们答案基础上提出自己看法:永州是一座极富魅力的城市,不仅在于其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其灿烂的历史文化。永州于2016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讲好永州故事,从而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其重要媒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就是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将了解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其基本翻译策略,并能根据语境和翻译目的选择恰当翻译策略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从而更好地讲述永州和中国故事。该环节的实施,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培养语言服务意识。

(二)第二环节:多维输入、学用促成(P2:Presentation)

翻译“金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学习者有效参与是“金课”的基本要求。课堂上,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以“产出”为导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媒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激活学习者多个感官通道,全脑教学,使所有层次学习者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活学活用,从而帮助学生在多维互动中掌握翻译知识、训练翻译技巧、提升翻译能力和培养翻译素养。因此,该模式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多维输入、学用促成”(P2:Presentation)。

如前所述,P1 的重点是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翻译任务)。以此为基础,P2的重点则是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翻译任务的开展)。该环节教学既重视教师的主导性,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此环节,各小组根据分工合作的原则开展翻译实训。与此同时,教师将课前基于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所设计的不同层次学习内容(翻译项目或任务)按由易到难顺序分配给学生,并组织学生按序完成。刚开始接到相关任务,小组同学非常兴奋,但随着翻译项目的展开,小组同学在翻译过程中会不断遇到翻译难题。为帮助学生完成翻译任务,教师在此环节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与中介作用,指导学生围绕输出任务(即翻译项目),选取合适的输入材料进行学习。相关输入材料(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应服务翻译金课教学目标,由教师课前精心挑选并发布给学生。这些资料包括教材、网上音视频等电子材料,或者相关资料的查询路径。翻译过程中学生可自己阅读、自己分析、自己翻译,小组研讨,或求助老师等翻译任务相关人员。在此环节,教师要密切关注翻译实践进展,针对不同任务、不同场景做出不同调整,提供学生大量真实翻译实践机会,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翻译能力和认知能力成长。

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例阐述该模式第二环节的具体实施。该环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新知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其英译策略”。具体教学步骤如下:一是请学生基于课前预习对文化负载词作出初步定义并举出相关实例;教师补充相关实例。二是请学生根据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对“汉语文化负载词”下定义;举出汉语文化负载词相关实例;教师引导学生举出永州文化负载词相关实例。三是请学生根据定义和实例进行讨论,并总结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在此环节,教师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讲授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边学边用,边用边学,课前自学与课上研讨相结合,多维输入,全面理解文化负载词及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特点及其翻译目的;在此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为讲好永州和中国故事而学习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三)第三环节:多元产出、多维评价(P3:Production)

该教学模式第三环节是其与传统“PPP”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传统“PPP”教学模式中的第三个“P”是“Practice”,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进行非真实场景的机械操练,教师针对学生操练情况进行评价。该模式可以训练学生掌握一些低阶、陈旧的知识,但难以实现“金课”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目标。

本模式根据新时期翻译“金课”要求,在“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改革传统“PPP”教学模式中的第三个“P”为“Production”(P3:Production;多元产出、多维评价),改革期末考试的一维评价方式,强调学生翻译能力的多元产出和课程的多维评价。

该模式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真实场景设计具有一定挑战度的翻译项目(如 P1环节所提到的四类翻译任务)。为完成这些项目,学生需综合运用多种能力,既包括运用翻译基础知识和翻译技巧进行具体翻译的能力,也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阅资料、打磨译文的能力,还包括完成整体项目的综合能力。因此,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翻译能力的产出是多元的。该模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评价也是多维的,既包括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考试),也包括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外探究学习,小组翻译报告或小论文等多个方面)。

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例阐述该模式第三环节的具体实施。在此环节,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所查“孝道”相关资料以及自己对中国“孝”文化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就汉语文化负载词“孝道”的翻译进行研讨;然后就“孝道=filial piety?”展开辩论。通过该任务,教师既可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可对学生翻译能力进行综合检测,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阅资料理解原文的能力,也包括运用翻译知识和翻译策略进行翻译的能力,还包括为完成翻译任务所需的双语能力、跨文化能力等。同时,在引导学生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还可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既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输,还要考虑其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既要重视我们主动地对外译介,还要关注英语世界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他者阐释。为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翻译综合素养,教师要求学生课外观看英语电影《花木兰》,并找出其中“孝”等汉语文化负载词相应的英语表达;思考其有否忠实再现中华文化内涵;然后以此为基础,查阅相关文献,并以“中国故事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为主题撰写小论文。因此,本环节是对学生产出能力的综合检测。在该环节,学生翻译能力的产出是多元的。教师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评价也是多维的。在本环节,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随时答疑、及时评价,恰当引导;师生边评边学,边学边评,以评促学,促成学生翻译能力多元产出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结 语

翻译“金课”是指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翻译课程,恰当教学模式是实现其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保障。“产出导向法”是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强调学生能力产出与素质培养,契合“金课”教学目标。文章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结合金课理念探讨“3P 教学模式”构建,并以《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例探讨其在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为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有助于学生翻译知识掌握,翻译能力提升,及其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华文化自信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48.

[2]张薇.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3):64-66.

[3]蔡基刚.高校外语界“金课”打造的标准和内容探索[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6):1-5.

[4]范祥涛.翻译专业“金课”建设的观念基础与内容设计[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19-25.

[5]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5.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4.

[7]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english.www.gov. cn,2020-05-30.

[8]陈琦.国学经典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 7-40.

[9]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82-98.

G642

A

1673-2219(2020)04-0121-04

2020-05-30

湖南科技学院2019-2020年研讨式立项课程“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

郭旭明(1973-),女,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校:呙艳妮)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金课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以产出导向为基础,构建微课+翻转视听说课堂模式
“产出导向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视角下对电影《面对巨人》的信念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