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新探

2020-01-0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通识技能大学

韩 野

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新探

韩 野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体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对提升学生身体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作用。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学科在课程设置、师资构建、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依托通识教育的基础教育、过渡教育、整合教育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通过体育课程视角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实现学生综合发展。

大学体育;通识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

通识教育源自古希腊,主要通过人文熏陶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广泛的技能和知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责任感且全面发展的人才。基于通识教育进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利于体育课程优化调整,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一 相关概念

(一)通识教育内涵

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主要针对大学学科分类太细,学生知识学习面窄、关联性不强,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能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职业态度和技能的传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使学生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思维和方法,以正确认识世界,融入社会。

(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教育内涵

大学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以实现对学生心理的调节,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通识教育涉及的学科范畴比较广,体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关注学生潜力的挖掘,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使学生能快速适应各种环境。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通过文化教育、训练、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体育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精神涵养。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通过以人为本,将运动技能、学生的活动参与、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学生社会适应性融合成一个整体,通过构建人文、科学、行为结构的课程体系,以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将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高水平运动队等进行整合,能为通识教育的实现做好服务。

二 通识教育融入大学体育的现状

(一)理论研究不足

通识教育虽然在高校已大范围开展,但在融入体育学科时,还存在理论研究不足的现象,使得通识教育理念无法为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有效指导。围绕体育学科内容进行理论研究,利于加强理论对体育教学的指导。但目前多数高校对体育教学的认知是片面的,认为体育学科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忽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教师在编制教学大纲时不注重通识教育理念的融入,不注重理论教程的融入,不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完善,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不利于建立系统化体育教学体系,不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单一

目前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重学生技能化培养,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虽然高校已基于通识教育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并设置了多样的体育教学项目,但由于课外资源开发不足,导致辅助性效果不佳。只关注教学模式改革,不关注教学内容改革,使体育教学用新方式讲旧课,难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不注重教学模式的辅助,会使大学体育教学回归到传统的小而全的教学层面,导致学生学习到内容多但是不精湛。无论是单独关注内容的教学改革还是单独关注形式的教学改革,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拓展,不利于体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三)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体育教师基本是从体育院校毕业后,直接参与授课,其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但人文素养普遍缺乏。他们没有形成系统的体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性,不利于知识的综合和拓展,不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情感世界,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多数大学体育教师不了解体育课程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和联系,依托通识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时没有将二者结合,导致其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无法正确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无法在拓展自身知识视野的基础上形成学科交叉授课。

三 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

(一)创新体育课程内涵

在构建体育通识课程内涵之前,教师要结合体育专业课程的特点,从学校、院系出发,设计符合通识教育目标的体育课程内涵。体育通识课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象是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教育目标是以学生现有身心发展需求为依托,将身心素养、文化素质、应用能力、业务素质纳入其中,内涵非常丰富。通识体育课程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形成独立且完善的人格。因此,通识体育课程的内涵是以知识、态度和价值三个层面为切入点。知识内涵是让学生掌握外语及背后的文化知识、现代信息获取及技术处理能力、了解社会性质及发展规律,能客观分析社会现象。态度内涵是使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技能的锻炼能独立获取信息,能提升审美能力,能用客观的方法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阐述。能力内涵是具备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不同物质的人进行合作,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创新教学目标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要创新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以人为本,是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多种的手段,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体育竞技精神和思想的传授,以帮助学生明确责任,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心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全面成长。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优势,以实现因材施教。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体育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种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非专业性有一定的相通性。体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将学生的技能培养、身体素质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相结合,通过知识拓展,如奥林匹克知识、世界运动赛事知识、运动保健知识,使学生将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在坚持锻炼的基础上发展综合素养。

(三)创新课程体系

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是核心。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打破原有的以系、班级为单位的上课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利于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每学期可安排的理论内容约占总课时的10%,目的是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的视野。在大一和大二开设体育必修课时,要以让学生掌握1到2项体育技能为目标,同时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使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在大三以上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时,要广泛涉及通识教育,如运动项目的起源、国内外赛事概况等,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扩大体育教学的拓展育人功能。学生只有掌握了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知识和技能后,才能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才能继续进行更高级别的体育课程的学习。

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健身体育项目、理论教学、培训班等。如在学生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开设篮球课程、羽毛球课程、网球课程,让学生通过篮球三人训练、羽毛球的高远球训练、网球的网前小球结合战术训练等进行技能强化,以为后续战事参与奠定基础。如在学校开设健身理论、钓鱼理论等课程,以强化学生对健身的重视。教师通过对锻炼环节、不同体质适合锻炼的类型、健身方法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强化身体训练。如开设不同体育项目的培训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参与训练,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锻炼身体素质,培养坚韧的品质。如开设马拉松课程,因为马拉松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文化,其精神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能坚定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提升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论何种选修体育项目的开设,都要以文化性、生活性为切入点,以提高体育活动的实用性,使学生在体育项目参与过程中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发展审美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所选择的方法。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如研讨式、启发式等,以利于学生的学习,方便学生在讨论中纠错。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教师是主体。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到具体活动中来,以及时进行纠错。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还要将体育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掌握技术的内涵,以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的课后练习,教师要为学生推荐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让学生的技术掌握从分化到泛化再到自动化,最终获得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体育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可鼓励其加入校级运动队,以有效挖掘其潜力,为后期的发展指明方向。

(五)加强体育的通识育人功能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主要以技能的详细讲授为主,对技术的分解动作进行反复演练、讲授,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强化与学生的互动,在尊重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将道德、情感、文化等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教师对体育课程进行分解和重构,以文化视角切入,以通识教育为核心,能强化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通识教育是一综合教育,单依靠一门学科知识是难以完成对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的。大学体育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各国体育文化、体育技能的讲授,一是能让学生学会体育理论知识和项目技术,二是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坚韧的克服困难的精神。无论是中国体育文化还是世界体育文化,都能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进而净化心灵。体育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与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更多。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进行大学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基于通识教育进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态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体育通识教育改革都有重要影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通识体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高校要加强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使其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素养,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升道德素养和学识素养。基于通识教育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学校要强化体育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引导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利于大学体育通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能有效保障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

总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支撑。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要以重新构建体育课程内涵为切入点,以教学目标创新为依托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以发挥体育学科的通识教育功能。基于通识教育进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体育教学的大方向,也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体育教师要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进行体育通识教学改革,在提升自身科技、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增加体育选修课程内容,以使体育教育与时俱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1]刘东,岳庆利,孙峰.试析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9,(36):160,163.

[2]魏晓磊.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9,(24):8-9.

[3]李斌.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14):5,7.

[4]王永兴.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途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9):141-143.

[5]马昂.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4):89.

[6]吴澥.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时空, 2017,(3):89.

[7]李宝成,王星儒.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界,2016,(6):177.

[8]胡斌.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时空, 2015,(21):87.

G812.5

A

1673-2219(2020)04-0101-03

2020-01-30

韩野(1980-),男,辽宁铁岭人,大连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通识技能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