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机遇、挑战及路径
2020-01-08鲁涛杨佩
鲁 涛 杨 佩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机遇、挑战及路径
鲁 涛 杨 佩
(湖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岳阳 410019)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的数据及先进的分析系统,给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在分析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学形式灵活化、教学过程数量化等机遇,克服“大数据”带来可控性低、“人情味”淡、易诱发心理问题等挑战,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及国家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大数据;思政课;亲和力;机遇;挑战;路径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拥有庞大且极具价值的数据库,以及强大的云计算系统。大数据(BigData)能将大量数据、信息进行生成、存储与处理,并根据运算的结果对客户进行推荐匹配,已被广泛开发和应用于新闻、音乐及视频等领域[1]。思政课的亲和力主要体现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以及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亲和力特指“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持续优化教育活动,让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亲近感和悦纳感的力量,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推动力”[2]。
高等院校在研究生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真实数据:如学生信息、人事信息、业务管理、科研成果以及开展专业评估、网络教学等累积起来的数据样本。在高校教学管理中通过大数据的质效性研究,深刻分析影响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的因素,找到他们喜欢的授课方式,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 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程建设现状
(一)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设置需更新
本科期间思政课的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治》,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思政课的实施方案出台时间短,2010年秋季,方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试点展开,2011年秋在全国高校实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的精品课教材教辅编写、教学经验研讨等还没有普遍展开,没有具体的参考书,思政课的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水平有很大的关联,但是部分教师仍采取本科授课方式。不少学生反映上课的内容基本是本科讲过的,针对这一现象部分教授反映课时过少、各专业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是限制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
师资力量是影响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受高校教师薪酬、学校编制、聘用标准等因素的限制,建设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的专职教师队伍较困难。部分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在本科也有教学任务或者担任学院、学校的行政职务,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以及参加思政教师培养项目(考察、培训、研修等)。在思政课建设经费层面,由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于硕士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费用没有明确的标准,教师的培训也难以提上日程。目前教育部制定了三级培训体系(高校、地方、教育部),但是针对的主要是本科和专科教师,针对研究生教师开展的高层次、有效果的培训较少,且不能覆盖全体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远达不到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客观要求。
(三)硕士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亟待提高
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经历、知识水平层面不同于本科生,他们的专业性质、思想特点、生活经历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教育部要求按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开展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政课以专题的形式开展,基本上分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基本建设几个专题,这些专题同高中及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有很大的重合之处,部分硕士研究生有一定的思政课基础,会在思政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学生兴趣的降低会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学习一般是导师负责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专业领域学习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但是硕士研究生思政课却是大班制,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与教师几乎“零交流”,成为了被教育的“产物”。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思维的多样性。随着90后学生逐渐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群体,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更鲜明个性特点,过分的强调教师主导,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混分数”的现象。
二 “大数据”背景下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教学资源丰富化。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和多元化。在教学资源上,资源的获取不再单一地来源于教科书或教辅资料,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平台、微课视频网站如:学而思网校、21世纪教育网、网易公开课等平台自主学习,不断补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在平台上许多名师会上传他们的教案、习题等资料,这些教学资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了方向和参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课件制作的手段更加多样、操作更为便捷,单纯的文字教学逐渐转向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数据网络搜集思政课教学资料,在高校思政教学目标的总指导之下,适时地融入图片、视频、表格等,这样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从而提高思政课对高校研究生的亲和力。
2.教学形式灵活化。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微课、翻转课堂等)展开教学,提高思政教学的效率。在课后,利用线上学习平台,比如:云课堂、学习通、腾讯会议等巩固教学。同时,数据库中有巨量资源和素材可以供师生使用,能帮助学生探究和完成感兴趣的课题,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我认知,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自主学习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邮箱等软件向教师提问寻求专业帮助,或者在教学平台上互动谈论,这样既能缩小课堂的规模为硕士研究生提供更针对性的指导,也能在增强师生互动的,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
3.自学过程可追踪化。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随着课堂的结束而中止,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只局限于课堂上的100分钟,在课后很难监测到学生思政课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政课旨在培养研究生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满足青年学生的理论需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求。硕士研究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知识分子,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何专业,都要学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大数据背景下,只要学生在网络中有活动,就必然会留下数据信息,教师通过平台对学生的活动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情况:通过哪些平台学习思政课,主要学习哪一模块的内容,每一模块所花费的时间等。通过对思政学习过程进行量化处理,从中解析出硕士研究生思政课学习的特点和需求。
(二)挑战
1.信息可控性降低。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网络传播时效性强、开放性高、交互性强,在知识的交流和传递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该过程的中介力量。硕士研究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时刻产生数据与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使这些数据更容易被泄露,出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国与国的联系不断加强,特别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一些国家,运用网络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以及其他多个领域进行负面渗透,并通过散布一些虚假信息影响国家的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3]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培养的主阵地和前沿阵地,应当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上海召开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指出:“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充分认识到高校要培养思想上合格、政治上可靠、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硕士研究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和智力支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肩负着为我国的民族复兴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在网络化时代,如何使研究生思想观念不受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就需要研究生掌握好运用好大数据技术,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易引发心理问题。大数据的本质是让数据“开口说话”,让数据成为人们决策的出发点,过于依赖数据不利于人们思辨能力的发展。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人的交往要在社会中进行,人的交往不能只是一段数据。现如今,手机与电脑等电子产品,是研究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虚拟性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人们从面对面的交往转变为网络上的虚拟沟通,长期处于网络环境中可能导致研究生与室友、老师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疏远,使其人际交往能力不断下降,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影响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对研究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网络孤独、人格障碍、网络成瘾、世界观扭曲)甚至一些暴力行为等。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黄建榕教授说过,“据观察和统计,大学生自杀率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字,截至3月10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发生极端问题7例,其中5例为研究生”[5]。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所以我们要谨慎使用大数据的力量,让它成为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工具。
3.课堂“人情味”减少。大数据的“5V”特征(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6]对高校思政教学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网络时代,传统社会的结构类型得到拓展,社会结构呈现出扁平化、开放性的特点“互联网拓展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领域”。人们常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高校研究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大数据和网络化在思政教学中只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是用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和谐,做事更有效率的手段,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在运用大数据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师生间及学生间面对面的沟通,因为隔着屏幕交流无法准确地知晓对方的意图,人情味也更淡。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者应更理性的面对一系列困境与挑战,准确把握大数据将带给高校思政教学的挑战,做出合理地决策。
三 “大数据”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
(一)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是重知识传播轻价值引领,弱化了课程的实效性和时效性;二是重国家意识形态灌输,轻学生成长的引导,忽视了研究生的思想困惑和生活需求;三是重课堂讲授,轻实践体验,难践行思政课的实践精神;四是重粗放式“大水漫灌”,轻精细化“精准滴灌”,难以形成共振共鸣。以上不足将在一定程度导致部分高校研究生对思政课产生排斥心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需要转换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互联网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实施环境。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只固守于书本知识,教师必须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关注,学会利用先进的方法来获取海量的数据和资源,课件内容要不断更新,要将思政原理与现实联系起来,用思政的理论解决学生的疑惑,增加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认同感。同时,通过收集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系统计算出学生对不同板块的兴趣度,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思想特征、综合素质与就业选择等情况之后,在教学内容上有的放矢,对教学内容的权重进行调整,增加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不能采取粗放式“灌输”。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开展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之前,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关注,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多媒体的渠道获取知识,根据学习需求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处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生活规律等情况,利用QQ、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其进行指导教育,通过潜移默化地交流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目的上不能只是功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深远的,教学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检验。思政课需要突出思政课实践导向功能,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以知行合一为价值导向,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引导研究生正确处理知与行的关系。通过充分挖掘高校所在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拓展实践内容,将研究生的实际生活和身边故事纳入教学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同时,改革思政课考核方式,增加研究生实践考核在成绩中的比重,加强对研究生学习和实践全过程的考核。
(二)拓宽教学渠道
大数据的发展给思政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线上教学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许多高校简单地认为只要采取了线上教学就是紧跟时代的要求,就能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现实给很多思政工作者“泼了一盆冷水”。部分学校的思政课线上教学“低头族”的比例不降反升。线上和线下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两种教育模式,他们各有利弊,优势互补、彼此融合才是消除弊端的有效方法。然而一些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教育犹如“两张皮”,互补渠道不畅、融合载体匮乏。另外,由于线上教育的出现,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出现了“踢皮球”的行为,把本应线下授课任务转移到线上,检验时以系统完成率为标准而不以学生是否掌握和内化为标准。以上种种,导致研究生无法体验到线上线下教育的服务便利和乐趣。
线上教育具有实时、开放、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研究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是线上教育沟通互动程序化,缺乏人性化元素,师生间的辅导、答疑等复杂的学习任务仍然需要教师线下的指导。线上教育逐渐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模式。提升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的融合,增强吸引力和时代感,建设‘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网络教育空间”[7]。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不单是线上教育所能完成的。在线上,除了布置学习任务外,教师需要定期开展一系列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微课制作大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微视频拍摄大赛等,要求学生围绕主题来进行自主学习并交上满意的作品。在讨论板块谈谈自己对一些观点和对思政原理的认识和理解,结合讨论结果来开展正能量宣传和教育。在线下,开展相关的知识教学,增强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要以“人师”为价值导向和根本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标准[8],激励研究生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为国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探索建立研究生思政课导师制,将思政课教师固定到院系,让思政课教师成为研究生成长导师,及时解答研究生的思想困惑。
(三)完善监管机制
我国处在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改变,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寄希望于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9]。研究生是青年群体的一份子,是国家的希望,有义务、有责任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西方势力企图阻止中国的崛起,他们在采取经济、政治手段都不奏效的情况之下,想在思想上影响我们的青年学子,妄想通过采用“和平演变”的方式引发所谓的“颜色革命”。运用网络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以及多个领域进行意识渗透,散布一些虚假夸大消息,试图影响我国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虽然我国研究生培养崇尚理性思考和积极探索,但现实生活中的诱惑众多,思政课的引导就显得极其重要。同时,国家要完善网上资源的筛选机制,对自媒体等大众传媒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对虚假信息及时更正,对利用网络开展分裂活动的行为进行惩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既然是公共活动就要遵守公共秩序,国家要不断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
[1]陈万志,林澍,王丽,等.基于用户移动轨迹的个性化健康建议推荐方法[J].智能系统学报,2016,(2):264-271.
[2]闫菲.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教育部.总结“教学质量年”经验成效吹响新时代思政课奋进号角,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EB/OL].http://www.moe.gov.cn,2018-01-17.
[5]卢文洁.天之骄子为何容易想不开[N].广州日报,2009-04-30.
[6]李军.大数据:从海量到精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7]高明,计龙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德树人实现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24):147-148.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G521.9
A
1673-2219(2020)04-0048-04
2020-04-12
2019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提升高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的实践与探索”;202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建设项目。
鲁涛(1979-),男,湖南平江人,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杨佩(1995-),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理工学院政治与法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