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核电文学”刍议

2020-01-08何建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震灾福岛核电站

何建军

日本“核电文学”刍议

何建军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日本的“核电文学”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问世,以“3·11”东日本大震灾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核电文学”的总基调是反对核电,前期作品主要是解构核电的“安全神话”、描写核电开发利用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的危害等,后期作品则主要描写了与福岛核事故相关的内容。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反映了核电开发利用潜在的以及已经引发的各种问题,表达了作家对核电问题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具有较强的警世作用和现实意义。

核电文学;核电站事故;反核;生态意识

核电站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投入运行后,因为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而受到多国的青睐,但是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等相继发生核泄漏事故,使人们认识到核能的和平利用同样存在风险。在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批作家凭借敏锐的社会意识和洞察力,创作了以核电的开发和利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可称之为“核电文学”。但是,当时尚没有“核电文学”“核电小说”之类的术语,学界大多将其作为“原子弹文学”“核文学”的一部分看待。“3·11”东日本大震灾之后,核电文学开始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川村凑在《核电站与原子弹——“核”的战后精神史》(2011)中,考察了日本与核能、核电有关的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指出了核时代的恐怖与希望之所在。同年,水声社出版《日本核电小说集》,标志着“核电小说”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类型得到认可。之后,川村凑在《震灾·核电文学论》(2013)中论及了反核电的文学、推进核电的文学以及核电与日本文学家之间的关系。此外,黑古一夫在《文学家的“核·福岛论”》(2013)中论述了吉本隆明的容忍核电站论、大江健三郎的“反核”论以及村上春树的“反核演讲”,在《核电文学史·论》(2018)中,对日本核电文学史进行了梳理,论述了大江健三郎、井上光晴、林京子等作家的作品。我国关于核电文学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杨晓辉(2014)梳理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代表性的核电小说,归纳了其创作特点,但未触及之后的作品。我们认为,日本的核电文学根据其题材和内容,大致可以以“3·11”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文章拟通过对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核电文学作品的考察,勾勒出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并简要分析探讨其特点。

一 “3·11”之前的核电文学

日本核电文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第一轮创作高潮。早期的作品只是初步涉及到核电站建设的利害冲突,或仅仅是把核电站作为故事的舞台空间。如竹本贤三的《一念寺》(1978)叙述了某家族兄弟二人在核电站建设问题上的矛盾。田原总一郎的报告文学《原子能战争》(1981)记述了核电推进派和反对派的不同立场,探究核电站究竟为何物。长井彬的推理小说《核反应堆之蟹》(1981)描写了发生在核反应堆里面的杀人事件。之后,作家的视野逐步开阔,作品开始涉及核电开发利用中产生的核辐射等问题。小田实的《广岛》(1981)对广岛·长崎遭受的原子弹轰炸和核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在核能利用的各个环节,从铀矿的开采到核背景下的军事演习乃至核战争,都是反人性的。黑古一夫称其是“宣告‘核文学’诞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1]。但是,该作品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核电问题。也许正因为如此,川村凑把井上光晴的《西海核电站》(1986)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核电小说的滥觞[2]。该作品以九州西海地区一个人口稀少的城镇为舞台,描写了在核电站工作的人和从事反核电站戏剧表演的人、真正的原子弹爆炸受害者和假冒的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的生活,揭示了核电站的危险性与地域经济依存的纠葛,触及了工人遭受核辐射的问题,把原子弹文学和核电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总体而言,该时期的核电文学主要描写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解构核电的“安全神话”

世界各国在发展核电时,都极力强调其作为新能源安全、高效、环保的优点,并建构了核电站的“安全神话”。但是,包括日本在内,多个国家的核电站在实际运行中都曾发生各种事故。面对民众对核电安全的质疑,日本电力公司刻意隐瞒事故真相,“原子能村”则提出前苏联核电站特殊论,强调日本核电站的技术安全可靠,这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核电站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于是,作家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核电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指出核电并非绝对安全。

一是描写核能开发利用的两面性。荒正人在《原子能(火)》一文中,探讨了核能开发对现代文明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核能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毁灭地球,其使用和管理决定着人类的命运。[3]井上光晴的剧本《钚的秋天》(1978)描写了一位核电工程师对待核电站的矛盾心态,他一方面支持核电站建设,另一方面又对核电站存在的运营风险感到忧虑。他因无力解决工人遭受核辐射的问题,最终采取回避态度决定离开核电站总部去地方工作。高木仁三郎的《钚的恐怖》(1981)从科学的立场阐述了钚元素的两面性,它作为核能发电的副产品由人工合成,既可用于核电造福人类,又可能导致核扩散,因此既被称为“实现人类梦想的元素”又被称为“恶魔元素”。为了回应核电推进派的理论和主张,广濑隆的《在东京建核电站!》(1981)提出既然官方声称核电站绝对安全,那就应该把核电站建在东京。该书出版后十分畅销,形成了轰动一时的“广濑隆现象”。

二是描写核电开发利用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如井上光晴的《运输》(1988)描写运输核废料的车辆因司机身体状态不好突然失控连人带车冲进了大海,由此产生的放射性辐射导致附近的城镇和村庄接连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件。高嶋哲夫的《海啸》(2005)描写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袭击了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给核电站也带来了灾难。

三是描写核电站可能遭到人为破坏的危机。这类作品以核电站遭受恐怖袭击为主题,恐怖分子的动机主要源于对核电站的憎恶和仇恨,他们试图通过暴力手段达到废弃核电的目的,但最终都没有得逞。如高村薰的《神火》(1991)描写了主人公岛田浩二在一座核电站工作,他儿子因为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时遭受核辐射而心生怨恨,试图袭击核电站,但最终死于核辐射的后遗症。岛田浩二为了实现儿子未竟的梦想,和同伙一起试图破坏当地的核反应堆。东野圭吾的《天空之蜂》(1995)讲述核反应堆制造公司的一个职员伙同一名原自卫队军官劫持了自卫队的大型直升机,要求政府停止全国所有核电站的运行,否则就要让直升机坠落到正在运行的高速增殖核反应堆上。他们在恐吓信中写道:要让群众“经常意识到核反应堆就在自己的身边,并思考这件事的意义。而且要让他们选择道路。”[4]172高嶋哲夫曾经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他1999年创作完成的《角宿一占领核电站》(后改名为《核电站危机》)描写了巴布洛夫博士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失去了妻子和女儿,为了不再发生这样的惨剧,他与车臣的恐怖分子合谋占领了日本海海岸的一座核电站,以此胁迫俄罗斯政府答应其要求。

这些作品的内容虽然大多是虚构的,但并非完全脱离现实,甚或有一定的科学预见性,作品描写的一些情节和场面之后不幸成为现实。相反,日本政府和电力公司极力强调核电的安全和无害,一些专家学者也跟着附和这种论调。堀江邦夫认为这些官方的言说正是“披着科学外衣的虚构”,核电站则是“虚实相交、远远超过人类理解能力的眼睛看不见的可怕的存在”。因此,他说生田直亲的《核电站·日本灭绝》(1988)“是优秀的悬念小说,同时也是充满了可怕的预言的作品”[5]。该作品描写了茨城县东海村的核电站发生异常震动,核反应堆遭受破坏并失控,发生炉心熔化和大爆炸,人们四处避难,很多人不幸丧生。

(二)描写核电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的危害

围绕核电的开发利用,从核原料的开采、核电站的建设、核燃料的管理,到核电站的运行、核废料的处理等环节,潜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核电文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发展核电可能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带来的危害。

一是描写核电站的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堀江邦夫的非虚构作品《核电站吉普赛》(1979)描写了核电站的工作环境和劳工雇佣问题,向社会揭示了这个弱势群体的存在。他们是核电站最底层的劳动者,因遭受核辐射深受放射病之苦,但是因为贫穷又不得不在核电站工作,被称为“核电站吉普赛”或“核电站候鸟”。清水义范的《核能无处不在》(1991)的主人公梅千代在胎内遭受核辐射,母亲生下她两个月后就去世了。然而如今在她生活的地方要建设核废料处理工厂,这可能会让人们再次遭受核辐射。藤林和子《核电站的天空下》(1999)通过描述一个核电站的职工因遭受核辐射而最终死亡的过程,对核电站安全和核辐射环境下的工作问题发出了警告。

二是描写核电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利影响。水上勉的《故乡》(1988)以作者的故乡福井县为舞台,描写了主人公芦田夫妻二人在美国纽约经营日本料理店取得成功,带着叶落归根的想法回到阔别30年的故乡若狭,打算在这里安度晚年。但是这里招商建设了多座核电站,昔日风光明媚的海岸变成了“核电站银座”。他们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在故乡养老的想法。川村凑指出:“若狭的人们为了都市那些推进核能的政策而出卖的不仅仅是土地、房舍、大海和山脉所在的故乡。在那里,根植于那片土地的人们的‘心’被买卖,为换取些许金钱而失去的正是‘灵魂的故乡’。”[4]155-156大江健三郎的科幻小说《治疗塔》(1989)及其续篇《治疗塔行星》(1991)描述了面对连绵不断的局部核战争、频发的核电站事故,以及在全世界蔓延的艾滋病,人们以建设“第二个地球”为目标准备飞往火星。胜谷城彦的《移民》(2001)描写了日本列岛因核电站事故变得无法居住,日本人作为移民分散到世界各国。

三是描写核电给人类精神生态层面带来的问题。主要描写了核电站建设的利害关系等导致的人性和价值观的扭曲、人际关系的物质化等。从安全和建设成本考虑,日本的核电站都建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关于是否要招商建设核电站,当地居民意见不一致,由此导致族群撕裂,亲人反目,村落共同体解体。如野坂昭如的《乱离骨灰鬼胎草》(1980)描述了日本海沿岸一个贫穷的渔村被选为核电站建设用地,电力公司在同村议会委员协商时强调核电站是“和平日本的象征”。核电站建成后,村民们在里面工作,核反应堆的缺陷导致其健康受到损害。但村民们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决定把儿童当作“消耗品”让其在核电站工作。作品借此批判了现代人既不吸取历史教训,也不为子孙后代考虑,只顾贪图眼前享受的生活方式。川村凑指出:核电站选址最初的罪恶是“让人群分裂,共同体崩溃,把村镇毁坏到不可能恢复的程度”[2]。“核电站是那种让人精神狂乱的装置。”[4]164此外,平石贵树的《虹之镰仓》(1984)描写了一个曾在日本核电站工作的黑人青年,身体因遭受核辐射严重受损,他为了报复社会,在镰仓的森林散步时残忍杀害了偶遇的一对日本情侣。

四是描写核电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核电站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不仅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而且会给地球的生态带来巨大灾难,造成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和农业用水污染等。栗原贞子在《Belau海的白贝壳》中揭发了把核废弃物抛入南太平洋计划的犯罪性质。林京子在《祭场》(1975)、《玻璃工艺品》(1978)等作品里,从环境生态的角度指出,核试验场的苍茫大地首先是核的受害者。林京子的《收获》(2002)是东海村核电站临界事故后,作者根据亲临现场考察的见闻创作而成,记述了一位老人在发生临界事故的核电站附近种植了甘薯,到了收获季节却因甘薯受到放射性污染无法出售。

二 “3·11”之后的核电文学

日本首座核电站东海核电站于1966年开始运营,至2011年3月日本拥有54座核电站,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30%。2011年,福岛核电站因震灾发生严重的核泄漏,核电站的“安全神话”彻底破灭。日本民众举行了反对核电的大规模集会和游行,要求政府停止核电站的运行,最终实现“零核电”的目标。此时,20世纪创作的“核电文学”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2011年10月,日本第一部核电文学作品集《日本核电小说集》由水声社出版,收录了《核能无处不在》《邻家的风车》《乱离骨灰鬼胎草》《虹之镰仓》《西海核电站》五部作品。同年,竹本贤三的《核电小说集——苏铁风景》由新日本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他在《民主文学》杂志上发表过的七部短篇小说。与此同时,核电文学迎来了新一轮创作高潮。关于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核电小说,杨晓辉将其特点归纳为“基于场所意识的创作”“描述了场所意识缺失下的精神生态问题”“部分作品有创作原型”“部分作品采用了推理小说体裁”等。[6]54-55整体而言,“3·11”后的核电文学仍然或多或少具有这些特点,但是在题材内容上有了新的拓展,这些作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大多以福岛核事故为题材。之前的作家对核电站的真实状况和核泄漏的危害程度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验,相关作品也以虚构为主。“3·11”之后,一些作家开始以纪实的手法描写福岛核事故。如久田将义的《核电站亡命徒青春白皮书》(2012)首次揭示了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工作人员的真实生存状态。他们是在核电站城市出生的受害者,核电站事故处理告一段落后,将继续在那里从事重建工作。《风见梢太郎核电小说集》(2014)收录了作者2012年以来创作的九部核电小说,从国民、核电站工人、有良知的科学家等视点描写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内容涉及辐射剂量计的单位、排放到海洋里的污染水的危险性、钚等放射性物质、工作人员的健康问题以及重返高浓度污染地区等等。其中,《海洋丢弃》是“3·11”后第一部把海啸和核电站联系在一起的作品。非纪实性文学中值得一提的作品有金原瞳《一无所有的人》(2015),讲述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迫使人们离开故土,产生了大片难以返回居住的地区。因为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又产生了自觉外出避难和母子避难的问题。前者因不是政府强制避难得不到充分的补偿,后者则出现了因为与丈夫分居而导致离婚的情况。篠田节子的《静静的黄昏之国》(2012)描写了草木和人们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核电站的侵蚀,预告了未来世界的可怕图景。

二是大多与震灾文学相互交融。因福岛核事故是由地震引发的,“3·11”后的核电文学自然地把地震、海啸与核电站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震灾文学的一部分。川上弘美的《上帝2011》(2011)带有幻想色彩,是对其成名作《上帝》(1993)的改写。作品的时空由震灾前改为震灾后,同样是写了主人公“我”跟一只熊的一次散步。作品描写了自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以来,人们外出要穿防护服以免遭受核辐射,散步所到之处不见孩子们的身影,行人则误认为熊比人类耐受放射能。丰崎由美指出,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日常仍要继续下去。正因为变化了,所以有觉得可爱的生活。作品传达了这个信息,让我们震灾后骚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7]。该作品发表后被收入高中的《国语》教材,引起了很大反响。僧侣作家玄侑宗久的短篇小说《光山》(2013)描写了东日本大地震后,堆积着污染的泥土和叶子的临时存放地不久变成了散发出琉璃色光芒的小山。真山仁的《腐败》(2014)以核电站和政治的关系为主题,描写了震灾发生后总理提出通过推进核电站建设振兴经济,在实施该政策的过程中,表现出当政者的表里不一、外交问题和媒体的应对等问题。吉村万一的《路桩病》(2014)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描写了灾后重建时期的社会状况。作品中虚构的海塚市曾经遭受放射性污染,因为在日本无论去什么地方都一样,居民时隔8年又返回这里。多和田叶子的《彼岸》(2014)描写了日本因核电站事故陷入毁灭性的境地,人们不得不逃往中国大陆。桐野夏生《蔷薇香》(2016)作品以在震灾中幸存下来的主人公蔷薇香不幸的命运为主线,描写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4个机组因为东日本大地震全部爆炸,包括东京在内的东日本都受到放射性污染,呈现出终极的反乌托邦景象。蔷薇香7岁时患甲状腺癌,因手术伤痕被称为“项链少女”,之后因震灾经历一方面被视为“弃民的象征”,另一方面被核电推进派当作福岛安全性的广告加以利用。

三是对核电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大江健三郎一直认为核能的和平利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源或科技问题,不断反对和抨击现行的核能体制。“3·11”后,大江健三郎对日本政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发展核电的做法表示强烈质疑,坚决反对日本发展核电站。他的《晚年样式集》(2013)以东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电站泄露为背景,将自己化身为小说主人公“我”融入其中,通过身边几个女性对“我”近40年来创作的批判,回顾了自己反战反核的人生历程。林京子的书信体小说《再致露易》(2013),揭示了“内部被曝”问题,把广岛·长崎原子弹受害和福岛核事故联系起来。林京子本人就是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一直饱受“内部被曝”的痛苦。作品中写道:“20世纪,我们一直因原子弹爆炸而对核充满恐惧。21世纪,我们则暴露在核电站事故所造成的核威胁当中。”[8]津岛佑子的《山猫圆顶屋》(2013)从正面追问震灾引发的放射能受害问题,故事在核电站事故后的东京拉开序幕,通过几个父母是美国士兵和日本女性的混血孤儿的视角,批判性地揭示了日本自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至发生核电站事故的历史,指出“日本是两次被投下原子弹的国家,却这样发生了第三次核灾难”[9]。作品封面的照片是位于马绍尔群岛的鲁尼特岛圆形屋顶,屋顶下面埋着被美军核试验污染的泥土和其他物质,这预示着福岛未来的前景。

三 结 语

综上所述,日本核电文学位于“原子弹文学”“核文学”的延长线上,表达的内容与“核文学”和“震灾文学”都有交叉之处。核电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源于作家对核电问题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也与战后的反核运动相呼应。作品内容以虚构为主,体裁广泛,既有以警示性为主的纯文学作品,也不乏以娱乐性为主的科幻小说和推理小说等大众文学作品。作家的目光超越个人、民族和国界,通过文学创作探究核电问题,呼吁人们关注核电的安全问题和生态问题,并开始把广岛·长崎原子弹轰炸、震灾和福岛核电站事故放在一起思考。现在核电开发利用的安全性越来越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可以说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警世作用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

[1]黒古一夫.原爆は文学にどう描かれてきたか[M].東京:八朔社,2005:136.

[2]井上光晴ほか.日本原発小説集[M].東京:水声社,2011:243.

[3]核戦争の危機を訴える文学者の声明署名者.日本の原爆文学15[M].東京:ほるぷ出版,1983:523-524.

[4]川村湊.原発と原爆――「核」の戦後精神史[M].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11.

[5]生田直親.原発・日本絶滅[M].東京:光文社,1999:275-276.

[6]杨晓辉.核电与日本文学——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原发”小说述略[J].外国文学动态,2014,(2):53-55.

[7]豊崎由美.週刊読書かいわい[N].中日新聞朝刊,2012-04-11.

[8]林京子.谷間再びルイへ[M].東京:講談社,2016:232.

[9]津島佑子.ヤマネコ・ドーム[M].東京:講談社,2013:326.

I106

A

1673-2219(2020)04-0037-04

2020-02-18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一般项目“日本‘核电文学’研究”(项目编号XSP18YBC058)。

何建军(1968-),男,河南登封人,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震灾福岛核电站
如果离我不远的核电站出现泄漏该怎么办
海地“无法喘息”
福岛:日本宣布将把污染水倾倒入海
核电站护卫队
核电站阀门紧急采购系统的构建
核电站阀门紧急采购系统的构建
学会道歉,用真心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