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式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在肛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01-08段立
段 立
(安陆市普爱医院,湖北 孝感 432600)
由于长时间处于坐位工作、易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多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近年来肛门科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其中肛裂为临床治疗中常见的肛肠类疾病。临床上,患有肛裂疾病的患者常常可以出现排便困难、便时出血以及排便时肛门剧痛等表现,若不经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患者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据临床有关资料证实,近些年,肛裂在肛门科疾病治疗中呈显著上涨趋势,诸多为此病困扰的患者到医院寻求救治[1]。肛裂在临床治疗中,以手术为主,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开放式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这种手术方式虽然有效,但术后容易出现复发情况,也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2]。我科室为了改善此情况,采用了闭合式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并选取88例病人进行调查,笔者进行如下表示[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选择2018年09月~2019年09月98例在我科室进行肛裂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比组:男22例,女27例;年龄24~67岁,平均45.5±0.2岁;实验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25~68岁,平均46.5±0.9岁。通过对比两组之间并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调查入选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如下: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均知晓并同意本次调查;参与调查患者均无重大疾病;患者无认知与精神类疾病;(2)排除标准:患者知晓本次调查但不愿参与;患者有肿瘤类、血液病等疾病;患者患有认知与精神类疾病等情况。
1.2 方法
1.2.1 对比组
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即为开放式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1.2.2 实验组
采用闭合式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方式,在病人肛门肛缘外约为1 cm位置出,将其作为约肌间沟,采取型号为15号的圆形手术刀,在病人肛门后侧括约肌间沟的位置处进行垂直操作,进刀的深度应该控制在1.5 cm,同时要注意保持刀片与括约肌间沟走行一致性,手术刀还要沿轴线旋转垂直角度切断内括约肌远心端,切断2/3即可,同时还要适当的修整肛裂溃疡面,如果病人存在哨兵痔、肛乳头瘤要完全切除。在扩肛的过程中,要保证可以容纳四指,并实施止血操作。
1.2.3 术后操作
在手术后,对两组病人均使用无菌辅料、止血纱布对病人创面实施包扎操作、加压操作,术后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是要注意病人伤口情况以及换药情况,保证病人肛门处于干燥和清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结果从术后疼痛情况、首次排便疼痛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和术后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型号为SPSS 17.0,查询本次调查数据,P值低于0.05的时候说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 果
对比组:参与本次调查病人共计49例,术后24小时内疼痛评估为(6.52±1.91)分,术后48小时内疼痛评估为(4.53±1.19)分,首次排便疼痛为(6.43±1.66)分;创面愈合时间为(22.32±3.19)天,12例病人出现复发情况,构成比为24.49%;实验组:参与调查的49例病人中,术后24小时内疼痛评估为(4.52±1.55)分,术后48小时内疼痛评估为(2.63±1.56)分,首次排便疼痛为(3.73±1.36)分;创面愈合时间为(14.42±2.69)天,有2例病人出现复发情况,构成比为4.08%,对比组复发率和实验组相比较高,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肛裂顾名思义就是肛门裂开,肛裂中的肛指的是肛管,肛裂中的裂是指裂开[4]。肛裂所指病人身体中的消化道出口的位置上从齿状线一直到肛缘之间,以狭窄的肛管组织表面裂开为表现,并形成溃疡面积,肛管呈纵轴平行状,主要表现为椭圆形或是梭形,长度约为0.5~1.0 cm[5]。病人在发生肛裂以后会伴有肛周剧痛的表现。肛裂在临床治疗中,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手术方式为开放式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这种手术方式虽然有效,但术后容易出现感染情况,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我科室为了提升治疗效果,采用了闭合式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闭合式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属于新型的治疗方式,是一种能够彻底解除括约肌痉挛的办法,使肛管后中线供血有所改善[9-10]。但是这种手术方式是盲切,所以对于主刀医生的要求比较高,而且这种手术方式的手术创面在肛缘括约肌间沟处,并且切除方面是弧形,在加上手术切口比较小,不会受到肛管影响,故而手术后切口较小。
综上所述,在肛裂治疗中,可采取闭合式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在术后恢复和降低复发率等方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用效果理想,此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