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口腔癌患者在院发热的鉴别及处理
2020-01-08高诗雨朱宇驰万林忠叶金海江宏兵
高诗雨,朱宇驰,万林忠,叶金海,江宏兵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WHO命名为 COVID-19)由于其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而蔓延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中位潜伏期为3 d,最长可达28 d,普遍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1]。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重要症状之一,同时也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传播途径明确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2]。而口腔诊治过程中,由于近距离接触患者口鼻腔及分泌物,并且使用的高速涡轮手机、超声骨刀、三用枪等器械,易形成气溶胶,因此口腔手术风险极大。建议疫情期间暂缓择期手术,只收治急诊及限期手术。口腔癌是限期治疗的恶性肿瘤,由于其病情特殊性,新冠肺炎疫情下收治入院的口腔癌患者一旦发现发热症状,临床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现总结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文献,提出相应的鉴别诊断及处理措施,供临床诊疗参考。
1 口腔癌患者在院期间发热的致病因素
1.1 患者自身疾病特点
大多数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全身免疫功能会处于一定程度的抑制,导致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同时,手术、化疗、放疗、生物制剂、免疫等抗肿瘤治疗,均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进一步损伤。最近较热门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在激发自身免疫消灭肿瘤的过程中,可能导致免疫识别过激,引发各种免疫相关并发症。
中晚期口腔癌因其位置特殊性,常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等症状,加重恶病质的进程,并因隐性误吸,引起不同程度呼吸功能障碍,甚至肺部慢性感染,致使病程中并发炎症性发热[3]。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理压力也成为值得注意的一个负面影响,不少患者一方面担心住院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风险,另一方面又因正常医疗秩序受到影响,住院治疗不如以往顺利,心理状态失衡影响自身免疫而更易感染发热[4]。此外肿瘤处于快速进展期时,病灶中心的肿瘤组织坏死液化释放出致热物质,同时机体免疫中白细胞反应也会引起肿瘤热,也称癌性发热[5]。
1.2 在院期间发热的影响因素
医疗机构就诊患者密度高、流动性大,发生聚集性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由于新冠肺炎患者存在较长的潜伏期,伴有临床无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者,若口腔癌患者合并有潜伏期新冠肺炎,此时收治入院易成为流动的“感染源”,造成在院发热及院内感染。口腔癌患者因入院常规检查,需行CT或MRI及肺功能等检查,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因此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防护指南[6]。
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建议,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患者,在不违反治疗原则的前提下,可考虑先行辅助治疗,或者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需行手术治疗的,也应简化手术方案,缩短手术时间,做好术后并发症的补救措施等[7]。因此,在疫情期间口腔癌患者首先考虑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然而由于放、化疗后骨髓抑制,造成急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降低,常引起低热。此外一些特殊药物如顺铂、唑来膦酸、免疫抑制剂等,及一些治疗措施,如输血、输白蛋白等,也会引起恶性肿瘤患者的“药物热”[8]。
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有创性手术治疗后,由于免疫力低下更易出现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全身感染性发热,局部感染导致的发热常见于病毒、细菌或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因疫情期间要求关闭中央空调的同时进行开窗通风,室内较冷易感冒引起发热。同时目前疫情较严重的城市即将进入季节性流感高峰期,其症状同样为发热、乏力[9]。对于口腔恶性肿瘤术后合并气管切开术的患者,病毒性或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更易发展为普通型肺炎[3],引起发热,伴随咳嗽、呼吸困难等,难以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鉴别。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发热,多数伴有乏力、干咳,少数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高热一般持续72 h以上,进展为危重型可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约半数重症患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显示,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PR)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胸部CT早期呈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疑似病例诊断需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史,确诊需核酸检测阳性[2,10]。
2 发热的鉴别诊断
基于上述口腔癌患者在院期间发热的影响因素,导致发热的情况大多可分为三类:①肿瘤热、放化疗热、药物热;②全身感染性发热;③局部感染性发热,及时鉴别各类发热症状以明确诊断,做好相应的防范及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2.1 肿瘤热、放化疗热、药物热
口腔癌快速进展期时,病灶中心肿瘤组织坏死液化释放出致热炎性介质,同时,在癌组织的刺激下,机体发生白细胞向肿瘤组织浸润等免疫反应,白细胞释放出的致热源也能引起癌性发热,特别是在病情发展扩散时更易发生。其主要鉴别点为:①血常规检测大多无明显异常;②低热可持续数周以上,使用抗生素无明显效果,但化疗或手术治疗后可使发热减退。放化疗热可结合病史诊断,化疗热主要因化疗药物导致,常在用药后24 h内出现,表现为畏冷、寒颤,继而发热达38~40 ℃,停药后可迅速降低,实验室检查多见白细胞降低[11]。药物热因药物过敏引起,常伴有皮疹,多表现为持续高热但精神状态良好,停药后体温下降[12]。以上发热的情况一般不伴咳嗽症状,且胸部CT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表现。而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表现较为多样,发热和免疫相关性肺炎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后者主要表现为干咳和顽固性呼吸困难,需要结合药物史、临床表现和CT表现进行鉴别诊断,通常在停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2.2 全身感染发热
疫情期间实施侵入性手术操作,甚至是采用皮瓣修复组织缺损手术的患者,由于术后免疫力降低,细菌会进一步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起全身感染。临床症状为骤起高热,可至40~41 ℃,严重者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或困难等症状。单纯全身感染通常不伴有咳嗽,合并呼吸道感染会出现咳嗽、咳痰、胸闷、咯血等表现。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出现毒性颗粒,血培养2次细菌培养阳性可诊断;早期胸部CT多无明显异常,合并肺部感染可见局部感染影像改变;病毒性全身感染较为罕见。
2.3 局部感染发热
局部感染发热多见于呼吸系统感染,可分为细菌性感染、支原体感染和病毒性感染三大类,后者症状与新冠肺炎非常相似、难以鉴别。
病毒性感染,多由流感病毒、鼻病毒、普通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其中流感病毒可引起典型流感症状,发病急,畏寒、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下降症状明显,呼吸道症状较轻,可能24~48 h体温上升至39 ℃以上,预后较好,严重者可转为肺炎型[9]。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称为病毒性感冒,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炎症,以鼻塞、流清涕等症状为主,咳嗽出现时间较晚,发热一般48~72 h可恢复正常,解热镇痛药效果较好。上呼吸道感染加重为肺炎后,临床表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极为相似,均有发热、乏力、咳嗽、少量黏痰等,胸部CT表现为两肺弥漫的大片状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对疫情期间疑似病例,要尽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检测和多重PCR核酸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别[13-14]。
细菌性感染,由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病菌引起。上呼吸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感染称为细菌性感冒,主要有细菌性咽扁桃体炎,以鼻塞、流黄色脓涕等症状为主。加重为细菌性肺炎时出现起病急、发热、寒颤和咳嗽的症状,咳铁锈色、脓血性、胶冻状或蓝绿色痰可作为鉴别诊断症状之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胸部CT也是一个主要的辅助诊断手段,细菌性肺炎为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片状影,可融合成大灶或大片状实变影[15]。
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初期有咽痛、发热、乏力、肌肉酸痛、恶心等症状,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大多正常或偏高,胸部CT不具特征性,明确诊断需要进行病原体的血清学检测。
3 发热的对症治疗及处理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于在院发热的患者,应首先排除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可能,同时按照诊疗规范做好防护及隔离措施[7],及时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等。凡体温在37.3 ℃以上患者,均应做咽拭子核酸检测,并拍摄胸部CT检查,在新冠肺炎疫情未终止前,病区应坚持执行急性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筛查制度,每日上报医院感控科。
3.1 一般预防措施
中国抗癌协会提出10条预防感染的建议,主要包括保证充足营养,选择性服用合适保健品以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减少接触风险,开展合适体育锻炼等;口腔癌患者更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入院前患者及陪护家属需要排除新冠肺炎相关流行病学史,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完善血常规、胸部CT、咽拭子核酸标本检测;在住院期间自觉佩戴口罩,如非必要不得外出,及时调节心态,注意保暖,增强自身免疫力;在治疗方面,根据病情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在院恢复时间,术后应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物,及时复查胸部CT或核酸检测;护理方面,术前即进行呼吸功能准备,术后优化气道湿化方法,加强营养治疗。日常查房中,建议每日增加肺部听诊项目,以便及时掌握患者肺部情况。此外,可应用微信联合床边查房,除可减少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外,还可进行远程会诊[16]。
3.2 对症处理措施
因在院期间导致发热的原因各不相同,处理措施也不尽相同。对于肿瘤热、放化疗热、药物热这类,因自身或治疗反应而引起发热的情况,可先给予物理降温,同时尽快进行治疗,或停止治疗更换药物,一般采取截断措施后即热度消退。对于全身感染导致的发热,尽快进行细菌血培养,及早确定致病原因,及时、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以防止症状加重危及生命。对于局部感染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可给予解热镇痛药降温,症状进展至肺炎者,应尽量取痰培养以明确病原菌,同时给予心电血氧监测及呼吸支持,抗生素或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及时请呼吸科会诊治疗。
3.3 出院标准及随访
如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发热,复查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阴性,并联系专科会诊排除疑似病例,体温恢复正常3 d以上安排出院,居家隔离休息。口腔癌术后放、化疗会进一步影响患者免疫力,仍可能导致发热等不良反应,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同期放、化疗等方案的应用[17]。在疫情期间,减少常规复诊,由网络复诊代替。如发现患者确有不适,实名预约复诊。
3.4 中医药特色处理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疗中,中医中药发挥了较大作用。本次疫情以湿浊为主,患者表现复杂,或寒热错杂,或虚中夹实;预防方面,可选用穴位按摩,和太极拳、五禽戏等增强抗病能力[18]。最新文献报道,南京收治的42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舌象以红舌为主,薄、白、腻苔多见,中医证型主要为初期的湿困肺卫证(69%)和热毒郁肺证(31%),病理因素与湿、热、毒、虚相关,湿毒是其病理核心[19]。宜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患者的病情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每日新增人数大幅度降低,多省连续数十天未见新增病例,社会全面复工已经提上日程,口腔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较高,对住院患者应严格控制适应证,加强在院期间感控,对在院发热的口腔癌患者,应及时鉴别以明确诊断,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