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断与启示

2020-01-08刘乃刚

科学经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瓦格纳自然界客体

刘乃刚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终面对和处理的重要关系,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必须和自然发生关系。马克思晚年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通过批判阿·瓦格纳的价值概念,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并肯定了实践关系的先在性和决定性,为人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借鉴。

一、马克思通过批判阿·瓦格纳的“价值”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谈论价值,涉及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不是从一般哲学意义上谈论价值。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马克思通过批判以阿·瓦格纳为代表的讲坛社会主义者的错误观点而提出了关于哲学上价值的一般概念,并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

阿·瓦格纳等站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立场上,把人看作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脱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脱离社会人的一定性质来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谈论价值的概念。瓦格纳始终搞不清“价值”究竟来自何处,因此就武断地认为“价值”来自人的“自然愿望”,他认为:“‘人的’自然愿望,是要清楚地认识和了解‘用来满足他的需要的内部和外部的资料’对他的需要的关系”[1],在他那里人的需要与自然物之间的需要关系成为一种主观的意愿关系。阿·瓦格纳还从“价值”的概念中,首先推论出使用价值,然后推论出交换价值,而不是从具体的商品中推论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阿·瓦格纳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从现实中的人出发,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去把握人与自然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人们实际上首先是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和占有外界物,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然后也在语言上把这些物质资料叫做 “满足”的物,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满足与被满足的价值关系。“‘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这也是“价值”的种概念,而价值的其他一切形态,如化学元素的原子价,只不过是这个概念的属概念。”[2]可见,人与自然之间的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作为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总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主动地掌握和占有客体,通过实践以达到利用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正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人的需要推动下,作为主体的人类把自身之外的客体(自然)变成自己的活动对象,形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从而为形成哲学意义上价值的一般概念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

总之,马克思认为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要与被需要的意义关系,人在生产实践中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满足与被满足的价值关系,从而确证了自然的生态价值。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价值关系,自然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使用价值方面的需要,同时也存在审美价值、生态价值等方面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承认这一价值关系,认识到自然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科学合理地评价自然的价值,从而自觉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马克思通过批判阿·瓦格纳的“价值”概念进一步肯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实践关系的决定性地位

早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只要它把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把自然科学和工业排除在历史运动之外,它就能达到,哪怕只是初步达到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吗?”[3]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其中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形成了自然科学,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就是工业的实践,并指出二者才是对历史现实的真正认识。

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的同时,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阿·瓦格纳提出的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决定实践关系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并肯定了实践关系的先在性和决定性地位。他首先否定了瓦格纳对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的颠倒,即“但是在一个学究教授看来,人对自然的关系首先并不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而是理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在第一句话中就已经混淆不清了。”[4]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是在人类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实践中发生的,并指出:“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5]人们首先是要吃、喝、住等等,并不是首先处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理论关系中,而是通过积级的实践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而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积极的活动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由于人类不断地、重复地进行实践活动来满足的自身的需要,实践过程的重复性使这些物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这一属性就逐渐铭记在人们的头脑中,在头脑中留下了实践的印记,人们逐渐学会了从理论上区分哪些食物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并根据积累的经验把已经同其他外界物区别开来的外界物按照类别给予命名。“但是这种语言上的名称,只是作为概念反映出那种通过不断重复的活动变成经验的东西,也就是反映出,一定的外界物是为了满足已经生活在一定社会联系中的人(这是从存在语言这一点必然得出的假设)的需要服务的。”[6]因此,不是先有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然后才有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是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中逐渐加深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并形成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决定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实践关系具有先在性和决定性。同时,他进一步分析指出:“人们不仅在实践中把这类物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资料,而且在观念上和在语言上把它们叫做‘满足’自己需要的物,从而也是‘满足’自己本身的物。”[7]人类不仅通过实践与自然发生关系来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人类还有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探求真理、认识自然的理论满足的需要,也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总之,“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8]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开始就是实践的关系,正是在实践中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形成了人与自然反映与被反映的理论关系,并且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决定人自然之间的理论关系,人类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满足人的需要,来认识和把握自然界,从而确证人的生命和本质。

三、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断的启示

马克思通过批判阿·瓦格纳的价值概念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价值关系、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从而揭示人与自然之间在实践基础上的总体关系,而实践关系是构成“人-自然-社会”这一复杂系统的基础,实践关系决定理论关系和价值关系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地位。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论断,启示我们必须从“实践、价值和理论”三个维度来全面地把握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关系,才能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坚持绿色发展观,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实践是人类形成对自然价值关系和理论关系的基础,也是实现生态价值的手段和方式,更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进步的基础。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始终处在一个大生命系统中,在实践中既关注人的需要,也要尊重和保护好自然,人类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处理好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就是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实践关系的科学把握。当前,要警惕西方发达国家“打着环保的幌子,阻滞诸如中国这样后进国家发展的陷阱。”在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要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要认识到没有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人的实践活动将降低为动物的本能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将降低为有机物与环境的关系。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只看到了自然的工具价值,而自然中心主义则忽视人的需要大谈自然的内在价值,二者都没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客体价值关系出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价值论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终究离不开人这一主体,即客体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离开人的需要 ,“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9]因此,必须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来考察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一方面要对客体的自然有正确的认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尽可能正确、深刻、全面地认识自然,确保对自然价值认识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会危害主体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甚至危害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作为主体人类的实际需要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把握人的需要的科学性和多样性,分清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真实性需要与满足人的欲望的“虚假性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摆脱物质欲望的羁绊,更多追求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再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理论关系。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是人类正确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是人类实践活动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人类只能像动物一样被动地适应自然,从而丧失人的主体性。“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通过劳动实践,不仅认识自然的现象,而且能够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认识自然的规律,并且在自然规律的指导下去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他强调“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11]正确地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理论关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自然的规律,作为我们实践的理论指导,才能实现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从实践、价值、理论等“三个维度”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论断,有利于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实践观和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从而在实践中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瓦格纳自然界客体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霍 金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浅议犯罪客体
聆赏乐剧歌剧22 年全记录之七——瓦格纳其他乐剧简介(下)
聆赏乐剧歌剧22 年全记录之三——瓦格纳的“《指环》系列”(上)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