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英杰教授“黜浊培本”理论治疗恶性肿瘤探讨*

2020-01-08陈倩倩孔凡铭赵辰辰贾英杰

天津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病机教授肿瘤

陈倩倩,孔凡铭,赵辰辰,贾英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天津 300381)

贾英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认为正气内虚、毒瘀并存是肿瘤发生的核心病机,并提出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恶性肿瘤。

贾英杰教授从医三十余年,对治疗恶性肿瘤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辟的学术见解。多年来贾教授不断实践与钻研,从提出“扶正解毒祛瘀”到“黜浊培本”治疗恶性肿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理论。文章梳理了“黜浊培本”理论的形成脉络,并详述了该理论的内涵与临床运用,现介绍如下。

1 寸积铢累,奠定“黜浊培本”理论的坚实基础

1.1 初探恶性肿瘤病因病机 癌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但需抓住病机关键,统筹兼顾,分清侧重。贾教授结合三十余年临床经验与研究,认为肿瘤发病的主要因素为虚、毒、瘀,切中病机关键[1]。

《黄帝内经》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景岳全书》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医学汇编》谓:“正气虚则为岩。”可见,人体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的内在基础。《中藏经》云:“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提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由此可知,毒邪与肿瘤密切相关,是其发生、发展的特异性因素。《素问·举痛论》曰:“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积成矣。”《景岳全书》曰:“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医林改错》记载:“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可见血瘀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贾英杰教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切身体会到恶性肿瘤患者证候虚实错杂,最多见的为虚、毒、瘀3种。虚证多表现为乏力、气短、食欲不振、排便无力、脉细或无力等;瘀证可见面色晦暗无华、爪甲紫暗、痛有定处、舌暗红或青紫或有瘀点、苔白厚腻、脉沉弦或结代等,实验室检查常见凝血机制异常、D-二聚体增高;随着病情进展,瘤体增长扩散,甚则局部破溃,常出现发热、口干、大便秘结、舌红或绛、少苔或苔焦黑或黄腻、脉数大无力或洪脉等毒象。由此可见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虚、毒、瘀三者关系密切,是肿瘤病机之关键。故贾教授认为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为“正气内虚,毒瘀并存”。

1.2 确立“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恶性肿瘤 针对恶性肿瘤“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的病因病机,结合古代医家关于肿瘤的治法,以及现代丰富的治疗经验,贾教授提出“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恶性肿瘤[2]。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扶正培本,益气为首。《活法机要》云:“壮人盛无积,虚人则有之……故治积者,宜先养正则积自除。”正气虚损容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免疫力低下,外邪趁机而入,发为肿瘤。因此贾教授提出气虚致瘤学说[3],认为治瘤养正为根本,祛邪为目的,力倡始终扶正,时时攻邪,益气为首。对此,贾教授临证喜用重剂黄芪,初以30 g起,根据病情渐加至60、90 g,乃至120 g,同时不忘“阴中求阳”,配伍生脉散、生地等养阴之属,以滋其生化之源[4]。第二,解毒抗癌,顾护脾胃。清代吴师机说:“癌是毒中最毒者,每每杀人。”由此可见癌毒伤人之猛烈,因此贾教授强调解毒应贯穿肿瘤治疗全程,必要时需大剂量清热解毒,防治癌毒乖张之势,以免病重药轻[5]。关于解毒药物的选用及用量需根据患者毒盛正虚程度和治疗阶段酌情加减。且贾教授喜用药对形式,如半枝莲与半边莲、蛇六谷与铁包金等。但苦寒之品碍胃,加之放、化疗等西医治疗手段极易损伤脾胃,故贾教授在清热解毒的同时不忘顾护脾胃,常配伍鸡内金、焦三仙、砂仁、白术等。第三,行气化瘀,破血为慎。血瘀是肿瘤患者重要病理机制之一[6]。《血证论》中云:“运血者,即是气。”气行则血行,气机郁滞不通则易造成血瘀证。故贾教授临证常用具有益气活血、行气化瘀之品,典型用药为郁金和姜黄,其中郁金性寒,可凉血行气解郁、利胆退黄;姜黄性温,擅散寒湿、通经络,两者合用则去性存用,使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倍增。另外,贾教授结合西医学研究成果,强调慎用甚至禁用具有促进血管生成作用及肿瘤细胞黏附作用的破血药物,且注意监测凝血相关指标。例如,肿瘤患者有出血倾向或为了预防肿瘤肝转移等情况时应慎用水蛭、全蝎等破血药[7]。

1.3 谨守五大关系原则,动态辨治恶性肿瘤 贾教授强调应辨证治疗恶性肿瘤,谨守其治疗原则和相互关系,其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1)整体与局部。注重调理人体内环境,且兼顾局部病灶增加抗肿瘤疗效。2)扶正与祛邪。中医药与手术、放化疗等西医治疗手段应有机结合,根据治疗阶段权衡邪正,活用攻补。3)辨证与辨病。贾教授强调“量体裁衣”,治疗中常结合肿瘤病理类型、分期等因素,既重视疾病的一般规律性,又兼顾个体的特殊性。4)治标与治本。贾教授常言:“病家所苦谓之病。”治疗应首先解决患者的痛苦症状,病情缓解时注重调节免疫机能,培植本元。疾病标本之间的矛盾发生变化时,关键需掌握辨治节点,分清侧重。5)根治与姑息。肿瘤早期,中医药应配合手术等根治手段,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促进术后恢复。肿瘤中晚期,贾教授提倡“带瘤生存”理念,认为中医药应取长补短,发挥姑息治疗优势[8]。

《素问》记载了“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病必传行”“治于传”的观点。《伤寒杂病论》亦云:“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均强调了把握疾病动态变化的重要性。贾教授深谙此理,提出动态辨治恶性肿瘤新理念[9],以疾病的变化规律为恒动基础,重视疾病变化转归,动态辨识疾病证候发展规律、证候演变特征、用药反应特点,综合判定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核心病机变化,明确辨治节点,立法处方,随症加减,注重对“标证”的去除,力求一病一方。

1.4 活用立体疗法工具,解决临证难题 中医药是肿瘤综合治疗手段之一,只有与西医有机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以人为本的优势。贾教授经过不懈探索,衷中参西,提出了中医药“立体疗法”治疗恶性肿瘤[8],该法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针对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和演变规律,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分期、治疗阶段、病理分型、临床症状,运用中药系列制剂口服、外用、静脉点滴,以及配合针灸、穴位注射等,从多角度、多手段、多疗法、多途径给药的综合疗法。对于不能采取手术、放化疗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采用中医药“立体疗法”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患者症状,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解决临证难题。

2 发扬出新,提出“黜浊培本”理论治疗恶性肿瘤

贾教授认为扶正培本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永恒话题[10],但又不拘泥于此,认为肿瘤如野草生长,枯荣更替不尽,不遏制恐其失禁,造成患者痛苦症状,加速病程。因此,贾教授守正创新,提倡始终扶正,时时祛邪,且祛瘤不伤正,黜浊而培本。

2.1“浊”的含义 《灵枢·阴阳清浊》记载:“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上注肺,浊者下走于胃。”《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可见“浊”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水谷转化生成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可营养五脏;二是正常的新陈代谢产物浊阴(代谢物)。而“浊”作为病理产物,又有外感、内生之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气生浊。”“浊”指寒邪或阴邪。《温热论》曰:“湿与温合……浊邪害清也。”此处“浊”指湿温。《血证论》曰:“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矣。”此处“浊”指血瘀。《医方考》记载:“浊邪风涌而上,则清阳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这里所说的“浊邪”应该是指痰浊。可见“浊”代表邪气含义之广泛,且内生之浊与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指人体水谷精微代谢紊乱所产生的具有秽浊、黏滞、胶着特性的病理产物,包括正常精微物质的过度积聚和化生异常的病理性物质。

2.2 浊邪的产生《素问·五脏别论》记载:“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五藏浊气指机体新陈代谢的废弃物,这些糟粕不能久留体内,要尽快排出,否则久留生变,沉积裹结,变化为浊。《灵枢·阴阳清浊》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明确指出气的质地与其运行流畅与否相关。其中,稠厚重浊者运行滞涩,易与瘀血、瘤毒、痰饮等病理产物同气相求,裹结为瘀浊、浊毒、痰浊等,缠绵难去。

《伤寒杂病论》记载:“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清浊相干,沉积于胃,化为浊邪,且影响气血流通,易造成血瘀。可见浊邪的产生与脾失运化,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密切相关[11]。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易为湿邪所困,胃为阳土,喜湿恶燥,易为热邪所扰。浊为湿之渐,毒为火热之极,故而浊毒邪气易犯中焦脾胃。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运化,水谷精微无法上归于肺,下输膀胱,营养物质不能输布全身,水液不能代谢,日久化生为浊邪。脾不升清,元气不能充足,脏腑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不能受纳腐熟水谷,无法使食糜有规律地下降传至小肠、大肠,分别进行泌别清浊和传化糟粕的过程,以致胃肠虚实无以更替,无法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浊毒、瘀浊内生。

2.3 浊邪与肿瘤的发生 浊与毒、瘀等病理因素性质相近,容易相互化生且可相助为虐。浊性黏滞,易阻滞经络,壅塞气机,致津血停留,化生痰浊瘀血。毒性峻烈,既耗气伤津,壅腐气血肌肉,又善变无常。若浊毒胶结,日久不解,损耗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虚实夹杂,变证多端,反复不愈成难治之肿瘤。因此,浊邪既是严重损害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致病因素,也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内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蓄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然贾教授认为肿瘤是一种代谢性疾病[12],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现如今各种工业化学品具有致癌性,加之人们饮食结构改变,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造成人体代谢失常,体内瘤毒、痰瘀等有害物质累积,裹结为邪浊,久蕴不解,胶结难化,克伐脏腑经络,阻碍气机升降,影响气血运行,瘀塞局部,遂发为肿瘤。

2.4“黜浊培本”理论形成 在“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理念为指导的基础上,在肿瘤疾病发病过程中,瘀、毒因性质类同,与浊邪胶着和合,发为浊毒、瘀浊,共同致病,所以“浊”是对毒瘀并存的高度概括,是形成肿瘤的核心病机要素。故邪浊致瘤兼具浊毒和瘀浊的特点,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病情险重,虚实夹杂,发病部位广泛,包块坚硬,疼痛明显,溃烂后不易愈合,且易伤脾胃,常见形体羸瘦、乏力沉重等症。因此,贾教授提出“黜浊培本”治疗恶性肿瘤。

蔡邕《对诏问灾异》记载:“圣意勤勤,欲清流荡浊,扶正黜邪。”本意为扶助正道,除去邪恶。“黜浊培本”即罢黜浊邪、培植本元。肿瘤发病时间漫长,且“毒根深藏”,尤其中晚期肿瘤,根除病因非上策,须明确“根除”与“罢黜”,正如《黄帝内经》记载:“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培植本元使“阴平阳秘”是肿瘤治疗的根本追求,而扶助正气是中间过程,须明确“培本”与“扶正”的含义。《张氏医通·积聚》云:“善治者,当先补虚,使气血壮,积自消也。”《景岳全书》记载“养正积自除”观点,是后世“扶正培本法”的雏形。扶正培本主要指调理人体气血阴阳,其中,贾教授更重视调理后天之本脾胃,因脾胃为气血之乡,脾胃健则气血旺[13-14],又因脾为生浊之地,使出纳有序,则人体代谢平衡。总之,贾教授强调肿瘤治疗应力求达到健脾益肾、培植本元目标,方可使患者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

3 道古稽今,详述“黜浊培本”理论的临床运用

贾教授常言:“临床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不实践于临床尤如纸上谈兵。”故贾教授不断精研细酌,古为今用,总结出浊邪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可供临床参考。

3.1 诊断要点 贾教授认为临床中诊断浊邪主要通过察色、观舌、切脉、详问二便4个方面判断:1)察色:患者常见面色晦暗或萎黄无华,面如蒙尘,典型者呈现脾土本色。2)观舌: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脏腑之精气上荣于舌,病则变见于舌,故贾教授临床常根据舌苔的变化,以候患者浊邪之轻重。舌苔色泽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苔质厚腻。若舌苔由厚转薄,为治疗得当,邪退之象[15]。舌质暗红或青紫,舌下络脉粗张,此为血瘀、浊毒之象。3)切脉:肿瘤患者脉象多见沉细无力或弦滑,值得一提的是肿瘤患者极少见浮脉,外感之际亦如此,贾教授分析为正虚邪盛,毒根深藏。4)问二便:大便黏腻不爽或大便色黑,臭秽难闻,小便色黄或浓茶样,或大便稀溏不成形。以上4个方面为浊邪致病的诊断要点。

3.2 治疗方法 贾教授认为“黜浊培本”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中黜浊主要包括分消走泄和宽腑通肠,培本包括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和益气养阴,治疗过程中应两者兼顾,分清缓急轻重。如肿瘤早期,多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术前应以扶正培本为主,为手术创造较好的身体条件,术后患者元气大伤,多有离经之血,又恐余邪复燃,以扶正培本为主辅以黜浊祛邪;肿瘤中期,患者多采用放化疗、靶向、免疫等治疗手段,此时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增效减毒的优势,治疗期间“黜浊培本”兼顾以减轻不良反应,促进毒邪排除,利于疗程的顺利进行;晚期肿瘤患者正气虚损,身体羸弱,不耐攻伐,治疗应以扶正培本为主。此外,基于脾胃功能与浊邪生成的密切关系,又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贾教授强调“黜浊培本”应治取中州,并贯穿病程始终。

叶天士《温热论》中记载:“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温胆汤之走泄。”分消走泄法是温病学的特色治法,原主要用于治疗外感或内伤所致的湿热弥漫三焦病证。贾教授遥承发挥,将此法灵活运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具体来说,邪郁上焦,宜宣降肺气,药用苦杏仁、桔梗、瓜蒌、桑白皮、葶苈子、苏子等利气宽胸泻浊;浊蕴中焦,宜运脾化浊,常用鸡内金、焦三仙、焦槟榔健脾助运,佩兰、木香、陈皮、砂仁、荷叶等芳香醒脾化浊,使脾运浊化,毒无所依;迁延下焦,宜通利泄浊,常用茯苓、泽泻、车前子、淡竹叶、石苇、萹蓄等淡渗利湿之品通利下焦湿浊[16]。若下焦腑实,大便秘结,传导失司,则常用大黄、厚朴、枳壳、炒莱菔子、姜黄等降气宽腑,通肠泄浊。其中大黄为贾教授黜浊要药,其既可通腑逐瘀,又能泄浊排毒,且剂量不同功效不同,缓下瘀血宜3~5 g,泄热祛湿、排浊解毒用10~30 g,急下通腑可用30~60 g[17]。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培本需健脾补肾,常用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砂仁健脾助运、祛湿化浊;柴胡、川芎、香附、木香等药疏肝健脾,协助脾胃升清降浊;生地、山茱萸、川续断、桑寄生、杜仲等补肾填精。当患者邪去大半,病情平稳进入平台期,治宜益气养血养阴,常用圣愈汤或黄芪生脉散加减,以生气血、培本元。此外,要正确处理好“黜浊培本”的辨证关系,其典型应用为大黄与黄芪配伍使用,两者甘苦并进,寒温并用,升降相因,攻补结合,充分体现了“黜浊培本”的理论思想。此外,很多单味中药的使用也体现了“黜浊培本”的双重作用,如生地清热凉血,也可养阴生津;鸡内金既健脾消食,又软坚散结等[18]。

综上所述,“黜浊培本”理论主张邪勿尽除,培育本元,它以中医经典古籍为源,认为“正气内虚,毒瘀并存”为恶性肿瘤核心病机,确立了“扶正解毒祛瘀”为基本治法,五大关系和动态辨治为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立体疗法为工具,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疗手段治疗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其理论形成脉络清晰,理论基础扎实,临床运用值得推敲、借鉴。其虽非中医药治疗传统理论,但其深蕴的哲学智慧和思想内涵在中医药肿瘤治疗中同样适用,其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色,且更加契合现代肿瘤治疗的新形势。

猜你喜欢

病机教授肿瘤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刘排教授简介
廖美琳:肿瘤治疗没有百分百
北京肿瘤防治联盟(BJCA)
滚蛋吧!肿瘤君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