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用推即是用药”理论的津沽健脾益气推拿法治疗婴儿脾虚便秘疗效观察*

2020-03-28李桂华王金贵李华南刘书芹

天津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者拇指婴儿

李桂华,王金贵,李华南,高 爽,赵 娜,刘书芹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天津 300193)

便秘属婴儿时期常见病症,约95%为功能性便秘[1]。由于婴儿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加之禀赋不足、喂养不当、习惯不良,或病后失调等,婴儿便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2],其发病占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29%[3],该病易致患儿腹胀、夜啼、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发育。若未经系统治疗,几乎50%的小儿便秘可延续至成人阶段,导致焦虑、抑郁发生率升高,还可诱发结肠癌以及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4]。小儿推拿治疗婴儿便秘有其独特优势,津沽推拿代表性传承人王金贵教授基于“用推即是用药”理论,根据婴儿脾虚便秘病因病机建立“津沽健脾益气推拿法”,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在本院小儿推拿专病门诊诊治的86例便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3例,男21例,女22例,月龄1~12 月,平均(6.26±2.84)月,病程 30~60 d,平均(40.16±10.87)d。对照组43例,男20例,女23例,月龄 1~12 月,平均(6.14±2.82)月,病程 30~65 d,平均(39.60±11.60)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目前国际通用罗马Ⅳ标准[5]中的婴儿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1)每周排便≤2次。2)在自行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污粪。3)有大量粪便潴留病史。4)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5)直肠内有大量粪便团块。至少符合上述2项症状,并持续1个月及以上,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一旦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以及《中医儿科学》[7]制定。即:1)便质不干,排便乏力,虽有便意,但需用力排便,便后乏力。2)舌淡苔薄。3)指纹色淡。4)食欲不振。5)不喜动。具备以上特征诊断为脾虚便秘。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诊断标准。2)年龄为1~12月龄患儿。3)家长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因先天性肠道畸形、肿瘤、肛裂、肛门狭窄等因素导致便秘患儿。2)全身性疾病、内分泌性、代谢性疾病和药物因素等所致便秘患儿。3)无法完成全部治疗过程及依从性差的患儿。

1.5 脱落标准 1)治疗过程中失访者。2)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自动退出者,或不能坚持接受治疗者。3)临床研究过程中依从性差、资料不完整者。

1.6 剔除病例 入组研究病例未完1个疗程的治疗者,进行统计处理时应以剔除。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纠正不良喂养习惯、加强排便训练、被动腹部运动等基础治疗。

2.1 观察组 采用津沽健脾益气推拿法进行治疗。以健脾益气、行气通便为治疗原则,以滑石粉为介质,具体推拿方法如下。

1)补脾土:医者左手固定患儿拇指,右手以拇指螺纹面置于患儿左手拇指螺纹面上旋推3 min,频率在150~200次/min,要求手法轻快连续,均匀柔和。

2)清大肠:医者以左手托住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桡侧从虎口推向食指尖3 min,频率在250~300次/min,要求动作如帚拂尘状一拂而过,注意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

3)推三关:医者以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两指螺纹面自患儿腕关节桡侧沿前臂桡侧,自阳池推向肘部曲池1 min,频率在250~300次/min,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

4)旋揉腹部(顺时针):患儿仰卧位,医者位于患儿左侧,左手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屈曲,虚掌握拳扣于患儿腹部神阙穴并有一定按压,以腕关节婉转回旋带动发力,左手沿掌根部、小鱼际、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拇指桡侧、大鱼际的顺序做环转施力按压的顺时针循环揉动,频率在15~30次/min,合计2 min。注意手势手型稳定不变;腕关节旋转姿势圆滑、手掌在腹部移动流畅;每一个动作果断连续、中间间隔不停滞;整体动作要缓慢、保持一定速度恒定。

5)运腹:患儿仰卧位,医者位于患儿左侧,医者右手拇指伸直、食、中二指并拢,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分置于腹部神阙穴水平线,主要沿神阙-肓俞-天枢-大横-带脉穴连线上,先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上臂主动用力使腕关节背伸,在腹部神阙穴水平线上带动腹部组织做弧形推送至右腹侧;继以食、中指掌面在对侧着力,上臂回收使腕关节屈曲,在腹部神阙穴水平线上带动腹部组织做弧形回带,反复操作。频率每分钟15~20次,合计1 min。注意手法操作过程中医者腕关节要屈伸灵活,宜轻推送重回带、频率上稍缓、深度较浅、幅度小、力度小为主。

6)拿肚角:患儿仰卧位,医者用拇、食、中指三指深拿肚角穴5次。注意用力要由轻而重,缓慢增加,逐步深透,动作柔和而灵活。

7)按揉足三里:医者以拇指按揉足三里穴1min。注意节奏,不可过快或过慢。

8)捏脊:患儿仰卧位,医者以用拇指和食、中指指面着力,将脊背部位督脉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两侧线上的部分皮下肌肉夹持、提起,并向前捻搓,随即放松,一捏一放,沿直线反复施术6遍,以皮肤潮红为度。

临证加减:食欲不振者,加掐揉四横纹,掐5次,揉 1 min,揉法频率在 200~300次/min。

夜卧不宁者,加掐揉小天心,掐5次,揉1 min,揉法频率在200~300次/min。

治疗7 d后,由患儿家属每日清晨空腹状态下,行捏脊6遍,顺时针摩腹5 min。

2.2 对照组 口服妈咪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每次1袋,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连用7 d。

3 疗效评价

3.1 临床疗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显效:治疗后排便频率>5次/周和粪便性状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排便频率3~5次/周和粪便性状较前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排便频率<3次/周和粪便性状较前无明显好转。

3.2 Wexner便秘评分 Wexner便秘评分包括排便次数、排便困难难度及排便时间等8个项目,分值范围0~30分,分值越高,表示便秘程度越严重,健康人群<8分。

3.3 复发率及不良反应 随访3个月,观察不良反应。

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4 结果

4.1 临床疗效 86例患儿均完成治疗,无脱落、剔除。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76.74%)(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s of children between two groups

4.2 两组患儿治疗Wexner便秘评分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两组患者Wexner便秘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Wexner便秘评分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Wexner constipation scores of children between two groups(±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Wexner便秘评分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Wexner constipation scores of children between two group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对照组 43 15.51±2.39 6.19±2.31*治疗组 43 15.86±2.43 4.26±1.71*#

4.3 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治疗组有5例(11.90%)复发,对照组复发15例(45.45%),治疗组患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5 讨论

婴儿“脾胃薄弱”,肠胃发育尚未成熟,正常肠道菌群未完全建立或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又因婴儿“生长发育需求高”“脾胃负担重”,日常纤维素摄入较少,高蛋白摄入过多,加之未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故而很容易发生功能性便秘。当前婴儿便秘的临床治疗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临床热点和难点问题。

清代儿科推拿大家骆如龙先生云:“育养小儿难事也,盖因体骨未全血气未定,脏腑薄弱汤药难施……唯推拿一法。”小儿推拿疗法完全符合现代家庭对于婴儿便秘预防和治疗的需求,因其绿色、安全、有效且无不良反应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小儿推拿是一把“双刃剑”,正如清代推拿大家夏禹铸先生警示“不谙推拿揉掐,乱用则添一死”。《幼科铁镜》中讲:“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凡推拿,古人以之代药”。津沽小儿推拿亦认同这种观点,因此津沽推拿代表性传承人王金贵教授倡导“用推即是用药”,认为小儿推拿诊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必定是基于“内治用药之理指导外治施术之法”,正如《理瀹骈文》中所讲“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小儿推拿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临证思维与方剂组方有异曲同工之妙,手法的处方亦如排兵布阵,使方中各穴各司其职,君臣有序,主次有别,合理搭配,避免穴位繁多,杂乱无章,以最少的穴位组方,最大限度发挥手法优化组合的临床疗效[8]。

婴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多因禀赋不足,气血亏少,或后天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脾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故而导致便秘。研究发现婴儿便秘因其生理病理以及年龄特点,脾虚便秘居多[9],多表现为大便不干,但排出不畅或欲排不出,且伴有神疲乏力之症,在治疗上宜健脾益气,行气通便。津沽小儿推拿以核心特定穴纲举目张,以腹部推拿顾护中州,形成了极具津沽特色的“用推即是用方”体系。因此该推拿穴位处方中以清大肠为君。《幼科铁镜》云:“大肠侧推虎口。……反之则为大黄枳实。”故在本方中起到泻下导滞通便的作用。以补脾土、按揉足三里为臣,健运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幼科铁镜》云:“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参白术。”《灵枢·四时气》记载:“腹中不便,取三里……虚补之。”佐以拿肚角、顺时针旋揉腹部及运腹以行气通便,拿肚角可健脾和胃,理气消滞。腹是“百病之根”,须“以动化静”。腹部按摩可以“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10],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腹部推拿可通过改善肠电调节结肠运动[11]。以捏脊为使,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因此全方以健脾助阳化气以行气通便。

综上所述,正如《厘正按摩要术》所云:“即有痰滞食积,在回肠曲折之间,药力所不能到者,此则妙在运动,因之消化而解矣。”采用津沽健脾益气推拿法可有效缓解婴儿脾虚便秘症状,缩短排便频率,从而改善肠动力障碍,且减少复发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医者拇指婴儿
婴儿为何睡得多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绿拇指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有趣的拇偶
绿拇指
婴儿房
拇指甲中分以远缺损的修饰性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