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腹部创伤患者B超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探究
2020-01-08徐同法
徐同法
(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卫生院 山东 临沂 276035)
腹部创伤作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可根据生理表现及病理表现,划分为开放性创伤及闭合性创伤。与易诊断的开放性创伤相比,闭合性创伤无明显早期症状,具体诊疗期间显示患者易合并腹腔脏器损伤,进而加大患者的诊疗难度。由此可见,做好腹部创伤早期诊断工作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目前临床诊断急诊腹部创伤以B超与CT为主要手段,取得令人满意的诊断效果。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急诊腹部创伤患者B超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腹部创伤患者,一共83例,纳入地点为我院急诊科室,入选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当中,男性、女性女比例为52例:31例;年龄为23~69岁,平均年龄为(42.31±1.79)岁。其中,腹部创伤发生原因包括四肢骨折、颅脑受损、合并胸部损伤、打架斗殴、车祸、工伤及坠落撞击等。同时,所有患者就诊时均出现体温上升、剧烈腹痛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此外,将存在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或肝硬化等其它严重内科疾病者逐一排除。
1.2 诊断方法
1.2.1 B超诊断 取平卧位或半坐位,使用日本东芝生产的550A超声诊断仪,其探头频率为4.0至6.0MHz,常规探查腹部确定其是否存在腹腔积液,结合腹部受损程度疼痛位置重点检查病变处脏器及周围相邻器官,常规检测胰腺及肝肾等脏器径线值,对实质性脏器损伤程度进行观察,并将声像图表现作为参考依据,对脏器有无形态异常出现进行判断。
1.2.2 CT诊断 取平卧位,采取德国西门子生产的螺旋CT扫描仪,将扫描参数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设置为130~150MAs,螺距设置为1.25,矩阵设置为512×512,将扫描层厚度控制在≤2.5㎜,扫描视野不得超过50cm,窗宽150至250HU且重建层厚度不得超过7㎜,由膈顶部到耻骨进行联合扫描,同时扫描右肾下极部位;进少部分患者进行盆腔部位扫描,并对患者的腹膜后腔及肠道损伤程度进行严密观察。
1.3 判定标准
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参照,对比B超及CT诊断准确率[2]。
1.4 统计数据处理
本次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数据,其中计数数据用百分比(%)表示,并使用卡方值χ2检验;P<0.05表示两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性,具备统计学研究得劲价值。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经手术病理诊断,腹部创伤一共为94处;其中,腹内脏器损伤包括小肠或十二指肠损伤11处、腹膜血肿7处、肾脏损伤22处、脾脏损伤23处及肝脏损伤31处。此外,合并3种脏器损伤一共2例,合并2种脏器损伤一共5例。
2.2 B超与CT诊断结果的对比
B超、CT诊断结果比较发现,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36%(84/94)、88.30%(83/94),二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B超与CT诊断结果的对比[n(%)]
3 讨论
腹部创伤作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其内部创伤诊断难度较高,特别是闭合性创伤不存在明显外部症状,极大程度上增加诊断工作难度。一旦错失最佳诊治时机则可能造成机体内部出血或感染情况,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3]。所以,对腹部创伤患者做好诊断工作非常关键。
B超诊断及CT诊断均属于非侵入性检查方式,具有无创性及简便性等鲜明特点,其诊断准确性相对较高。其中,B超诊断能全面观察腹部创伤患者脏器损伤的基本情况及积血状况,其操作手段相对简单且基本实现病床旁开展,有助于快速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螺旋CT诊断能全方位展现腹部创伤患者中腹腔各个脏器的具体形态,其分辨率相对较高,能有效观察患者脏器损伤的程度及状况,但是螺旋CT诊断需要患者保持机体内血流动力学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其检查耗时较长且需要对患者进行移动。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急诊腹部创伤患者实行B超及CT诊断的效果显著,具有无痛、快速及无创等鲜明特点,两种诊断方法均值得在临床领域中使用及推广,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建议联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