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早期脑梗CT脑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
2020-01-08闫红梅
闫红梅
(南宫市人民医院CT室 河北 南宫 055750)
脑梗具有临床发生率高、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高等特点,幸存患者易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干扰患者正常生活,因此,加强脑梗早期筛查和诊断能够为临床进行急诊溶栓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和指导[1]。此次研究以早期脑梗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均自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接受诊疗,探讨患者应用CTP检查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35例高度疑似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自愿在认知同意书上签字;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行走不稳、肢体乏力、口齿不清等。排除标准: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重度脏器功能障碍患者;既往有脑梗史患者;重度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并发恶性肿瘤患者[2]。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2至89周岁,平均年龄(63.45±5.34)岁。
1.2 方法
应用64排多层螺旋CT为患者实施扫描,调节患者体位为仰卧位,将眦耳线作为基线并扫描至颅顶部,为患者实施常规平扫检查是否存在出血病变,然后注射碘海醇并为患者实施CTP检查,参数如下,管电流:100~300mA;管电压:80kV;重建层厚:0.125mm。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自肘静脉进行碘海醇团注,注射剂量为(1.2~1.5)ml/kg,保持注射速度为每秒3.5~5.0ml。将容积数据上传至影像工作站并能进行处理,以健侧颈内动脉虹吸部为输入动脉,输出动脉为上矢状窦,应用分析软件计算脑灌注参数,主要包括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局部脑血流量(CBF)并生成对应的三维图像[3]。
1.3 统计学方法、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9.0进行数据资料处理及分析,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通过t、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并进行对比,P<0.05,组间对比可见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CT平扫结果分析
有早期脑梗死征象患者共计17例,检出率为48.57%,脑梗死区密度略低且局部可见稍浅脑沟,其他患者未见明显异常。
2.2 CTP检查结果分析
CTP检查结果发现35例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区,梗死区TTP明显高于健侧对应区,MTT、CBV、CBF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P<0.05,见表1。患者IP区与梗死核心区TTP、MTT、CBV、CB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1 患者梗死区及健侧对应区脑灌注参数对比分析(±s)
表1 患者梗死区及健侧对应区脑灌注参数对比分析(±s)
CBF[ml/(100g·min)]梗死区(n=35) 26.82±6.83 3.54±0.78 0.71±0.34 15.17±5.20健侧对应区(n=35) 15.24±6.45 5.92±0.80 2.52±0.37 30.49±10.45 t 6.201 4.017 4.845 6.398 P<0.05 <0.05 <0.05 <0.05脑区TTP(s)MTT(s)CBV(ml/100g)
表2 患者IP区与梗死核心区脑灌注参数对比分析(±s)
表2 患者IP区与梗死核心区脑灌注参数对比分析(±s)
TTP(s)脑区MTT(s)CBV(ml/100g)CBF[ml/(100g·min)]梗死核心区(n=35) 26.68±7.56 3.70±0.98 0.82±0.31 14.33±4.51 IP区(n=35) 20.56±6.92 6.52±0.94 2.42±0.82 24.76±8.29 t 5.451 4.689 5.079 4.598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CTP技术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对比剂作用下,对某一选定区进行动态扫描可获取相应时间密度曲线,能够为临床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了解患者病情以及判断其预后提供重要依据[4]。CTP能够对选定层面进行多层动态扫描以及快速同层扫描,可获得TTP、MTT、CBV及CBF多个灌注参数与伪彩图,可使相应区域的血流及灌注情况得到准确反映和显示[5]。
此次研究中, CTP检查结果表明梗死区TTP明显高于健侧对应区,MTT、CBV、CBF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P<0.05。患者IP区与梗死核心区TTP、MTT、CBV、CB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健侧对应区相比,患侧脑血容量以及血流量均显著减少。
综上所述,CTP检查在早期脑梗中的诊断价值较高,有助于降低患者残疾及死亡风险,选取基底节层面有助于临床全面观察脑缺血累及部位,有助于明确病灶,此外,该检查方式还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及早确诊病情并把握最佳溶栓时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脑组织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