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神话与传说
2020-01-07陈凯豪黄庆超盛典
陈凯豪 黄庆超 盛典
摘要:神话与传说时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重要元素,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学元素让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呈现出独特心意与鲜明特征。本文结合郭沫若的相关作品,对诗人早期诗歌中的神话与传说做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创作;神话;传说
郭沫若早期生活在巴蜀地区,巴蜀文化与客家文化中丰富的神话传说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后来郭沫若又外出日本留学,期间基础到日本以及西方的神话传说,这让他的创作素材又得到了丰富。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经他改编的神话与传说显示出了鲜明的开放性、创造性与破坏性特征。下面就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神话与传说元素做具体探究。
1. 郭沫若早期诗歌中对神话与传说的运用
1.1 诗歌中神话的存在方式
细读郭沫若的作品,就能发现其与生俱来的才情与想象力。他的诗歌神秘浪漫、隽秀飘逸,带有极大的魅力。郭沫若的作品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因而在他早期的诗歌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屈原、伯夷叔的影子,又会读到波塞冬执戟翻动海浪带起汹涌波涛。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在他的诗歌中汇集,共同构建起一个虚幻缥缈又美奂绝伦的神话世界【1】。
郭沫若接受过良好教育,受到过丰厚的民间文学的滋养,在他的学习成长历程中听到过许多奇谈,接触过很多神话传说,使他有很多素材可以选择与改编。并且这些神话传说时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寄托了炎黄子孙的美好情感与愿望,是无数文人雅客心有灵犀的传神意向。郭沫若对于中国神话传说素材的运用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运用,他对古老的神话传说赋予了新的思想与意义,让神话传说成为他自身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如在郭沫若早期的诗歌中,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均有所体现,但郭沫若诗歌中的神话在象征意义、形态等方面又与原汁原味的古神话传说有些许不同。如女娲补天石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神话传说,女娲因其造人、补天的创举而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是中国神话中的重要神祗。但在郭沫若的诗歌中,即《女神之再生》中该神话故事的形态又完全不同。“女娲”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群体。该群体又与“蛮夷领袖”共工一族以及颛顼一族有着紧密联系。共工战败于颛顼后不惜以自己以及族人的血肉将天地毁灭,使天地再次处于混沌之中。在这一背景下,女神们才从黑暗中指出,商议重建天地【2】。郭沫若不仅对神话传说的形态做了变化与创新, 更多它的思想,它表达的要义做了改动。在诗歌中,郭沫若利用上述神话故事写出了动乱时代中的旧世界、旧中国。
1.2 诗歌中对传说的改变与应用
四川是天府之国,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无限好,文化底蕴更是深厚。在巴蜀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双重熏陶与感染下,郭沫若有着独特气质,其的诗歌也有别样韵味与内涵。《山海经》、《庄子》、《列子》等中的经典传说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素材。但郭沫若对中国传说的应用也不是直接性的应用,而是对其进行了改编,
并通過经典传说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态度。如《凤凰涅槃》要在火中焚毁旧的身躯并在死中重生;《湘 累》以“疯子”屈原的不平愤懑表述对现实黑暗的不满;《棠棣之花》借用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高唱义士反抗的颂歌;《匪徒颂》《孤竹君之二子》《广寒宫》等,皆是如此【3】。在郭沫若笔下,中国古典传说成为诗人表达革命意愿与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
2. 充满神话与传说元素的诗歌特点
郭沫若对神话与诗歌的大量改编于运用,让他的诗歌具有独特韵味,更具内涵与深度。郭沫若对神话与传说的运用,不是没有目的的盲目应用,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编,有着鲜明的文人诗歌创作的特性,在其笔下创作的诗歌也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抗争性等特征。郭沫若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积贫积弱、风雨飘零的时代。中国旧政权腐朽没落,难以维护国家尊严与主权完整。这时候每一个有血性、有爱国心的青年都不会“隔江犹唱后庭花”。他们希望新的、强有力的政权能浴血重生,希望中国社会进行变革,进而战胜困难获得新生。郭沫若也是如此,他
希望以文学、以诗歌为武器与现实抗争,与压迫抗争。因此他早期的诗歌中有很多带有抗争性的表达。如郭沫若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将神话人物进行创新创造,让他们拥有独立人格,具有反抗精神,不愿意委身于困境中,而是要奋起“创造新世界”等。除此之外,郭沫若还运用笔触精神勾勒毁灭与重生,让诗歌中处处都有旧的死与新的生。让诗人废旧立新的思想与欲望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结语
综上所述,神话与传说是郭沫若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对于神话与传说的运用,让诗人早期的诗歌既隽秀飘逸又韵味深长。本文仅是对郭沫若的诗歌特点及其他对神话与传说的改编运用做了十分浅显的分析,希望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甘小盼.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神话与传说[J].郭沫若学刊,2019(03):28-32.
[3]钱晓宇. 《女神》的结集——再探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之心态[C].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处、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女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论坛会议论文集.中国郭沫若研究会、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处、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郭沫若研究会,2011:189-193.
[3]钱晓宇.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中的原始神话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10(05):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