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石羊
2020-01-07张永权
张永权
编者按:楚雄州文化璀璨多姿、底蕴深厚,蕴藏着丰富的“四大走廊”文化:一是以记述这生命起源的生命走廊,如禄丰恐龙、元谋猿人、三叶虫化石等;二是记述地球沧桑巨变的奇山异水走廊,如己衣大裂谷、元谋土林等;三是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边陲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辉映的古镇文化走廊;四是记述彝族古老神奇历史的优秀彝族文化走廊、服饰文化等。
为深入全面挖掘、阐释楚雄州“四大走廊”内涵,助推楚雄州文化旅游发展,诚望广大作家向我们提供彰显楚雄州“四大走廊”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本期刊发《神奇石羊》《绝响》《半部云南史》,以飨读者。
哀牢山百草岭丛中,一个以羊为图腾的偏僻小镇,也是一个有2500多年历史的神奇古镇。它的名字叫石羊。
金秋十月,我们来到大姚县的石羊镇,参加古镇为纪念中国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诞辰2562年的祭祀大典。走进掩藏在深山苍松翠柏中的孔庙,面对身穿古装汉服的仪仗,聆听石羊小学百名学子在老师带领下,诵读孔子的经典名句,给庄严的先圣孔子铜像顶礼膜拜,感受儒家文化对远离孔子故土的这个边疆小镇的深远影响,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时光仿佛穿透了2500多年的历史云雾,一个神奇丰厚的石羊古镇,让人惊叹!
石羊的神奇,缘于彝族先民的一只白羊。传说向往人间美好生活的洞庭湖的龙王公主,因不屈从洱海龙王的淫威,甘愿到这百草岭山下的香河峡谷放羊。一只小白羊在舔食河畔水草时,便从牧女的眼前瞬间消失。牧女刨开泥土,小白羊已化成了一只石羊,在石羊的周围汨汨地流淌出了制盐的卤水。从此这里便诞生了第一口盐井,因盐是雪白的,又是小白羊发现的,这口井便叫作白井,羊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羊,铸成石像世代崇拜,这个地方也顾名思义叫石羊了。
今天石羊的这些古盐井群,晒盐篷,制盐工具,静静地躺在深山古镇的大地上,成为文物,带我们走进一个古镇的文明进程。在西汉时期,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石羊恰好位于古丝路的要冲姚州边上,石羊的制盐和营销也开始兴旺发达起来,到明末清初进入鼎盛时期。康熙年间达到日产8万公斤,年上缴税银8.7万两。石羊盐雪白晶莹,口感好又富含人体需要的其他矿物质而成为贡盐。石羊盐纳入国家统管统销,石羊专设五品盐官提举,提举多为从全国各地选派来上任的,可见朝廷对石羊的重视。石羊小镇也因盐而兴盛起来。峡谷中的石羊,没被哀牢大山禁锢住,一条盐道北通巴蜀出中原,西达昌都进拉萨,南下缅甸连印度,石羊盐闻名中外,石羊也成为当时地图上的一个亮点。我们行走在古盐道上,望着石板路上的一个个马蹄印,山间铃响马帮来,似乎从我们眼前走过。那时每天进入石羊的运盐马帮多达数百匹,从早到晚,马铃清脆,响彻峡谷山水。沿石羊河两岸,马店、旅馆、赌场、烟馆,酒楼,甚至青楼歌榭,鳞次栉比,彩旗招展,灯红酒绿,一派繁忙景象。石羊的朋友说,贯穿古镇的这条小河之所以叫香河,就是和当年南来北往的盐商把它比喻成秦淮河有关。今天的香河,碧波绿水倒映着苍翠的象岭山和两岸的古式民居,山花绿树,亭台楼阁,白墙彩画,仍有一股宜人的清香从河中飘来。
石羊因盐而经济发展,石羊因盐而文化繁荣。各地的盐商和来石羊上任的盐官,把中原文化、江浙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明,带进深山盐镇,使之和石羊的彝族、白族等民族文化和諧共处、相融共荣,形成奇特的石羊文化现象。火把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唱歌跳舞,通宵狂欢。祭孔盛典,读经唱诗,庄严隆重,又温文尔雅。特别让人称奇的是石羊不仅建有庄严神圣的孔庙,还有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孔子铜像。孔子铜像在当今世界只有两尊半,山东孔庙的铜像因上半身为泥塑,下座铜铸,被称为半尊,其余两尊分别在台湾、石羊。而石羊的孔子铜像高达2.3米,重2.5吨,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精美、保存最完好、历史最悠久的孔子铜像。塑像全身镀金,头戴王冠,手捧朝笏,目光炯炯,仪态华贵,庄重而生动。由康熙年间石羊提举郑山提出塑像上报康熙皇帝恩准下圣旨并题赐“万世师表”匾额,由继任提举、孔子68代孙孔尚琨从孔子故乡找来先师圣像,用了9年时间塑造完成。历代清朝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都题赐御匾,挂于石羊孔庙,可谓绝无仅有。石羊孔子铜像也因此成为全国的重点保护文物。孔子铜像是神奇石羊的最大亮点。因此,尊师重教成为石羊乃至大姚全县的一个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现象,书院、义学遍及深山古镇,明清两代石羊就出了翰林2人,进士7人,举人59人。我们走进石羊小学,正值早晨8点全校10分钟的诵读时间,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背诵《论语》中的名句,琅琅的书声应和着绿树上鸟的鸣唱,平添了校园的一派儒雅风味。今天的石羊和大姚县学校的中考、高考都在楚雄州名列前茅,全县的高考上线率达到92%以上。
由一只小白羊舔卤而诞生的千年盐都,以盐为主旋律的白色交响也在这哀牢古镇奏响了千百年。为什么叫白色交响,石羊镇的罗世全书记说,盐业兴带来了石羊的百业繁荣,其中和盐一样雪白的蚕桑业,也在石羊传承了千百年。过去男人上井制盐,女人在家种桑养蚕、抽丝织被、纺绸,成为古镇的两大白色产业。后来盐业日渐衰败,养蚕业也不景气了。近年来石羊镇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古镇农民奔小康,决心唱响白色交响中的种桑养蚕主旋律。世全告诉我,养蚕业是效益好的环保产业,他们一改农民增收靠烤烟的做法,加大种桑养蚕业的投入,甚至取消了柳树塘、大中、白石谷等村委会的烤烟种植改种桑树,经过几年努力,建立起了蚕桑产业专业村,形成了继白盐之后,又一神奇的白色产业经济带,去年全镇产茧226吨,产值622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就产蚕茧210吨,产值720万元,预计全年产值可达千万元。世全带领我们行走在石羊的田野,连片的桑田,轻风绿浪,一望无际。眼前的万亩桑田,名副其实的青纱帐。随便走进一家农户,白衣白帽,映着堆积如山的雪白茧子,名副其实的白色产业。女主人告诉我,她家男人在广东打工,她在家养蚕,女儿从县一中考上省农大,学的就是蚕桑专业。院坝一边堆积着整齐的桑条,她说这些桑枝不仅可做烧柴,还可以育养人工菌。既保护了山上的绿树,又增加了收入。罗世全笑着对我说,她现在穿着白衣上班,就像医院的护士一样。她答,这些蚕宝宝娇气得很,她比护士护理病人还细心。今年她家养蚕收入三万多元,计划明年要买小汽车。她拿出一个司机执照小本,说是刚考试合格拿的,就等买车了。
石羊一道白色产业的新风景,不仅使石羊更神奇,也使石羊古镇变得年轻了。
责任编辑:李学智 王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