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不罢休,逻辑自洽文自成
2020-01-07祝荣泉
【困惑呈现】
议论文写作不深入,犹如隔靴搔痒,自己痒得难受,别人看得也难受。“不深入”的表现有:论点层面或雾里看花让人不明真相,或人云亦云无独立主见,或只及皮毛无鞭辟入里;论据层面或陈词滥调、或理屈词穷、或方枘圆凿(论据与论点不般配),认知经验极其匮乏;论证层面或大而无当无条分缕析,或一叶遮目而不见泰山,或逻辑残缺难以自圆其说。
【惑因透视】
以上,只是议论文写作不深入在“议论三要素”方面的表征,根子上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思考。就初中生议论文写作整体水平而言,我以为“不深入”是普遍现象,但也是正常现象,毕竟议论文写作在九年级下学期才正式进入教学序列。“叙事是写作之母”,打好叙事类文章写作的基础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重头戏。议论文写作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得不到有效训练,写作水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2020年全国中考议论文的题型比例有明显抬升,这无疑会唤醒平时教学高度重视议论文“不深入”。论述类文本阅读浸润的缺失,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议论文体表达经验获取途径,另一方面“两耳不闻窗外事”所导致的见识匮乏、认知低幼,都是“不深入”的根本原因。议论文的宠儿,我认为都是那些广闻博知的学生。
回到学生写作本身的问题,我认为的议论文“不深入”的病根,是基于思维品质的表达能力的问题,有几个方面:
缺乏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简单地说是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缺乏“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类的表达训练。
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递进与推理、逆向思维等思维方法没有进入课堂教学,“逻辑性”在学生的表达词典里缺席。
缺乏灵活的形象思维。纯粹的“说道理”想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对遣词造句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初中生难以企及。其实,即使“说道理”也可以依靠“讲故事”来完成。初中生理解和写作议论文,往往走进了“只说道理不讲故事”的死胡同。
【破惑之策】
个人以为,所谓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对议论文的阅读助力明显,但对议论文写作的“深入”问题帮助微弱。换句话说,“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是议论文阅读的有效工具,很难成为议论文写作的真正工具。仅仅有“议论三要素”,是写不出像样的议论文的。写出议论文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见解和主张,仰仗的是优秀的思维品质。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位列第二,思维品质的纯正与睿智才是论述类文本写作的硬核武器。以上所说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写好议论文的基本原理,也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
批判性思维,是让作者准确地表达,认清事物本质、搭建认知的系统框架。
逻辑思维,是让作者严谨地表达,论述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形象思维,是让作者生动地表达,论述明快畅达、避免枯燥说理。
一言以概之,议论文写作有“三优思维(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养成,才会实现“新三要素(准确地表达,严谨地表达、形象地表达)”的游刃有余;“新三要素”的游刃有余,议论“深入”也就水到渠成。议论文深入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论点成立、认知多元、理由充分、证据确凿”的问题。“准确地表达”是就表达内容而言,让“论点”站得住脚,方可能进一步深入;严谨地表达、形象地表达是就表达形式而言,解决的是“好好地说话”的问题,是走好深入的每一步,进而让论据和论证联结成一个整体。由此可见,思维品质是决定议论效果的先决性条件,讨论议论深入的问题,要回归到思维品质的“原点”进行讨论。反过来说,思维品质的发展不成为问题,议论的深入也不成为问题了。
下面的作文题,是2020年张家港市初三中考模拟考试题。以此题为例,谈议论深入问题“三优思维”和“新三要素”思维的养成与训练。
下文是《世说新语》中一则著名的故事,阅读后根据要求作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要求:
(1)可扩写,可根据故事立意另行创作(可叙可议,纪实故事、虚构故事或议论文不限)
(2)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3)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于是,有了来自张家港市第一中学的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
载人半程,何为不可?
刘洋
①俗话常说,“送佛送到西”,意思是帮别人就要帮到底,不要帮了一半就放弃了。但是,难道帮人帮一半,就一定是错误的吗?
②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遇到他人有难,而自己又有余力的情况下,我们自然是要帮个忙,急他人之所急,未来也会有别人肯急你之所急,这点我是十分同意的。但是,如果自己都有困难了,还要去帮助别人吗?我认为,这样做不仅会害了自己,对被帮助的人也起不了多少作用,最大的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③在《世说新语》中,作者明显认为华歆的德行更忧,原因在于他坚持帮助陌生人。我同意华歆是个高尚人,但我更觉得王朗是个聪明人。在有余力的情況下,他不在意多帮一个人,但在危急关头,他也不盲目坚持,否则引火烧身,一船的人都逃不过祸患。反观华歆,虽然算是对陌生人不离不弃,但他从一开始就不打算给陌生人希望,后来又不顾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危,坚持自己的志向,倘若最后被贼兵捉住,除了美名还能留下什么?
④载人半程,不仅是明哲保身之举,也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试想一下,若是你处处为他人着想,给他铺好前路,他岂不是只需要依赖你就可以了?这样做只能让对方越来越懒惰,不思进取。而只是在他急需帮助的时候拉他一把,他反而会感激你,然后奋发向上,这才是真正的帮助。
⑤人生百年,遇到的鲜花或是荆棘都属于自己,路要自己走,山要自己翻,又怎么能要求别人帮你做好所有的事情?路漫漫,只载人半程,何为不可?
首先,如何通过批评性思维发掘论述切入点和搭建认知框架。
这里面又有三个问题要具体讨论:一是关于论述切入点,是问题的本质如何看待,就是现象所涉本质问题的发现与聚焦,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关于“认知框架”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问题的成因如何发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展开和证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一个是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在“华王故事”为材料的作文里,分别表现为认知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何这么看”“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什么”。
所以,“批判性思维”框架下给出的第一个具体意见就是耍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板斧。《载人半程,何为不可?》这篇文章,“是什么”定格为“帮别人要不要帮到底”的故事意涵(对应文章①节),“为什么”做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徒有美名”“导致依赖有懒惰”(对应文章②-④节)三个维度的认知阐述,“怎么办”给出的结论是“载人半程,何为不可?”(对应文章⑤节)充满哲思。这“三板斧”思维品质的驾轻就熟,让作者刘洋完美完成了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可谓一箭双雕。
第二个建议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同于很多作者遵从《世说新语》原文“褒华贬王”态度,作者提出了“褒王贬华”的主张,并且提出“救人不必救到底”反常识观点,可谓语出惊人。议论贵在有独立观点和主观见解,如果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是很难就别人的观点“深入”下去的。很多考生将“华王故事”粗线条地定格为“诚信”“人格”“善良”,论述大多主题先行、大而无当、空洞说教,缺乏理由“深入”阐述的说服力。作者“质疑/假设—断言/求证”的批判性思维,搭建了本文纵深开阔的认知框架。
第三个建议是发散思维,多向循证,围绕这个问题可能的相关因素和导致的相关结果要做充分分析思考。《载人半程,何为不可?》一文的②-④节,分别就救人行为的结果、救人者自身的德行、被救者后续的影响进行了“发散性”和“多向度”的论证,“深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其次,如何通过逻辑思维形成“证据+理由+观点”的严谨表述。
务必明白一点:要想把一个观点说清楚,不能少于三句话。举个形象的例子,“小明这孩子学钢琴是没有出息的”这句话是一个观点,但没有说服力,因为“证据”和“理由”都缺失,传到小明和家长耳朵里肯定要跟你吵吵。你要紧跟着各种证据,比如“别人每天练琴一小时,小明每天只练十分钟”;还有做分析给出“理由”,比如“即使郎朗是个钢琴天才,他每天练琴也不少于一小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让论述无懈可击。这三句话形成语义表达上相互支撑的稳固结构,逻辑学上称之为“三段论”。所谓“三段论”,就是一个判断至少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组成,和“证据+理由+观点”语言表达模式异曲同工,初中生及初中语文课堂,多多少少要进行“三段论”的训练,不然不仅论述不能“深入”,更会让一个论证链条缺胳膊少腿导致“逻辑残缺”,这样的论述自然不被待见。
以《载人半程,何为不可?》第②节为例,就是一个非常棒的“三段论”,概括提炼起来就是:救人是要有“余力”的(大前提),自身难保显然不仅不能“救人”还会“害己”(小前提),显然这样的救人是不值得倡导的(结论)。
所谓的论证“深入”,就是要围绕某一个议题建立完整的“认知逻辑”。经过逻辑思维过滤的表达,一定表现为“复句”表达形式,类型有因果、条件、假设、并列、转折、递进、承接、选择、解说等层次关系。我们同样用第②为例,划分复句层次: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解说)遇到他人有难,而自己又有余力的情况下,我们自然是要帮个忙,急他人之所急,未来也会有别人肯急你之所急,这点我是十分同意的。//(转折)但是,如果自己都有困难了,还要去帮助别人吗?/(因果)我认为,这样做不仅会害了自己,对被帮助的人也起不了多少作用,最大的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培养和形成议论“深入”的能力,要采用“复句知识”运用和“三段论”逻辑思维结合的训练。可以说,再长的论述语段,都可以先用“复句知识”划分围观的语义层次,然后再用“三段论”浓缩其基本逻辑框架;反过来说,也可以通过“三段论”,把论述链条扩展成一段表意层次更丰富的文字。
当然,议论表达中用好“反倒”“否则”“无论”“毕竟”“宁可”“除非”“无论”“尽管”等丰富的关联词及其组合,是逻辑严谨表达从而走向论证“深入”的另一个有效训练抓手。
最后,是通过形象思维让议论文表达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尽管议论看似需要的是“理性思维”,但形象思维无处不在。比方说,第①节,“送佛送到西”的俗语引用就是形象思维;第④节“试想一下”的故事假设,也是形象思维。正儿八经的“议论”需要很强的专业(专业术语,专业论证),“形象思维”的“生动说理”对初中生议论文写作弥足珍贵。“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故事思维”,就是“用故事来说理”,让议论举轻若重。这里举出两个重要训练维度:一个是问题所对应的其他故事,用已有的故事来对照观察议论话题,有触类旁通的迁移思维能力,议论不会走偏;二是问题可以产生怎样的新故事,进而有类比推理的新发现、新观点,议论才会走远。
形象思維又是“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助燃剂。简单地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背后,仍然是“形象思维”尤其是“故事思维”的支撑,举《晏子使楚》的例子供各位读者自己揣摩:故事思维,就是让议论举重若轻。
最后,想说的是议论行文如数学证明,要演绎推理,步步为营;又胜过数学证明,不仅要证明其正面,还要证明其侧面、反面、相似面。以此譬喻,议论“深入”的问题应该豁然开朗。
祝荣泉: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语文研训员,教育硕士。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