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培养

2020-01-07戴巧燕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戴巧燕

摘要:伴随着教育水平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必须获得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才能为学生引领正确的发展道路,并帮助其减轻在生活和学习中所承担的心理压力。文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很多调查报告表明,当前学生普遍存在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和行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周边环境不适应

1.环境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生活环境从农村到城市。有一部分学生小学时在农村念书,进入初中后在城市读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边的同学也不再都是农村的孩子,城市孩子的优越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使其自卑、压抑,更有甚者,为了与城市同学攀比,产生犯罪的心理。

2.年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学位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从未接触过的学习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加之,许多中学和高中采取的都是封闭培养的模式,学生第一次脱离了父母的照顾,需要一个人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问题。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踏出第一步很难。加之学习难度的增大和学习内容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则极有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师生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这会使得师生双方都更多地借助自己的主观判断了解对方,久而久之,双方之间的误解增多,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教师对学生的认同感也会有所降低,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一些学生由于成绩好,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具有一定的优越感,自我中心意识强,不愿与其他人交谈,最后发现难以融入其他同学的圈子,常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产生恐怖感。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由于父母溺爱而变得专横、蛮不讲理,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使家庭氛围变得凝重、压抑。

(三)自信心不足

良好的自信心能够使人一生受益。自信心是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受损,可能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来弥补。如果学生在幼时就曾有过不被他人信任的经历,那么这样的经历极有可能会成为对于其自信心的第一重伤害。加之学生周边的成年人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寄予较大的希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旦学生未能完成预期目标,就会产生灰心丧气的感觉。

(四)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过程是极为重要的心理活动,集中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强化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其实可以达到40分钟以上,即一节课的时间。然而由于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学生通常对于周边的新鲜事物还有着突出的好奇心,容易被学习以外的事物所吸引,希望自己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喜欢在课堂上做引起其他人注意的事情。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站,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可以这样说,学生的成功源于家长的启蒙和教育。什么样的环境铸就什么样的人生,尽管这样的话语听起来过于绝对,但学生成长在何种环境当中的确会对其未来的发展及其个人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关注。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成长的场所。学校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是学生长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学校的教育方针正确,方法得当,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人才。反之,如若教育方针、方法上存在问题(具体可表现在教学水平、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法、教师素质、教育态度、学校人文环境等方面),就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社会环境因素

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社会是潜移默化影响的大环境。学生的身边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道德规范,许多已经成为他们骨子里的习惯,他们会自觉地遵从,但也有许多学生受到错误社会意识的引导,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轻则对自身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重则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另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获取知识的空间的同时,也埋下了许多隐患。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在中学设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的过程,许多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未能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法。通过心理咨询能够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使其对于周边事物有全新的认识,从而减轻其所承担的心理压力。

(二)教师要改善教育手段

1.放下“架子”。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自己。

2.减少“规定”。过多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要求,虽然能达到一定效果,但学生往往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项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教师应减少过于严苛的规定。

3.多和学生沟通。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其内心需求,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和学生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

(三)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面对激烈的竞争,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家长不应只把注意力集中于孩子的成绩上,也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内心情感。對于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建议学生自主完成,以此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战胜困难的精神。另外,建议家长积极主动地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给予其爱好足够的尊重,不要急于否定,而是通过正确引导的方式鼓励其做喜欢的事,鼓励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人生发展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获得学校、教师和家长全方位的重视。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引导,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日常教育工作当中,带动学生知识与思想的同步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