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儿童内心世界,做智慧的养护者
2020-01-07尚华
尚华
0-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及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奠基时期。儿童早期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心理行为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期间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是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心理行为发展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到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制约。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其心理行为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可能引发行为发育产生偏异。
关注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探讨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及时预防干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积极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路径。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通常分为三大类,即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和精神障碍。儿童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包括学业相关问题、情绪和性格问题、品行问题等。学业相关问题,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儿童,由于天赋、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原因使学习技能的获得存在或发生困难,如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听讲、不会书写、不会阅读、不会计算等。情绪和性格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儿童进入幼儿园时,出现适应不良、暴怒发作、恐惧、不恰当的吮吸行为、爱哭、退缩、黏人、怕黑等。品行问题是指儿童在没有躯体或精神障碍情况下反复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如偷盗、攻击、撒谎等。儿童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和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儿童精神障碍,包括儿童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自伤行为等。此类儿童应在家长的陪同下及时至精神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就诊。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及发展都较为复杂,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占主导地位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可称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行为问题。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能作为行为问题来对待。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称“心理社会发展失调”,经适当的行为指导可痊愈;若久拖不治,问题常变得复杂而严重,易导致心理障碍发生。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儿童来说,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基是家庭。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对儿童终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从家庭视角出发,多种途径促进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首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保持家庭和睦,是儿童形成积极乐观性格的一个主要因素。融洽的家庭氛围需要家庭所有成员共同营造。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智地处理家庭中的问题,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爱,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教育榜样。
其次,家长要善于倾听,与儿童进行沟通。家长与子女有充足的时间相处,与儿童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能降低儿童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精神状态、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关注儿童的成长,成为儿童的朋友,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增强儿童的安全感。
再次,家庭成員还需要适时充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家长压力不断加大,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家长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尤为重要。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结合家庭教育实践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妥善解决儿童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做一个有智慧的养护者。
此外,需要不断增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而特别的角色。在生活中,父亲可以多参与孩子的游戏,和孩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多跟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也需要多给父亲以精神和情感上的鼓励,充分信任父亲的教养技能,让父亲在参与教养的过程中体验胜任感和成就感,更多参与孩子的教育,为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贡献特别的力量。
除家庭外,幼儿园层面也需要积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多措并举为儿童营造良好心理健康发展环境。
首先,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入园作为儿童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幼儿教师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教育作用。幼儿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养。因此,幼儿园要严把质量关,开展专门的幼儿心理学讲座,帮助幼儿教师学习专业的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与知识。另外,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结合日常教学,提高专业能力。
其次,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殊规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使幼儿能体验一日生活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成就感,避免受到挫败感的打击,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再次,创设健康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个家庭”,要让幼儿在幼儿园体验到家的温馨。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可以在小班教室里贴一些家庭合照,让入园不久的幼儿时时刻刻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存在,形成一种安全感,减轻入园焦虑的困扰。另外,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教师要和幼儿做朋友,让幼儿充分释放天性,自然地成长。教师还要做班级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积极组织集体游戏,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体会到爱和归属感。
社会层面,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尽量减少不良影响因素。与此同时,要大力支持儿童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成人可经常带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儿童的切身体验,增强其自信心,使其融入社会,体验自我实现价值和成就感。社区可多组织一些儿童活动或者亲子活动,让儿童在这些活动中发展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能开阔视野。另外,社区可以针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问题邀请专家给家长做讲座,也为家长开创交流平台,丰富家长的育儿经验。社会中的一些机构,比如养老院,可以定期开放,让家长带领孩子去帮助养老院里的老人们,使他们从小形成尊敬老人的优良品格。
(作者系西安市教育心理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