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传统文化与读写教学相结合

2020-01-07刘春玲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2期
关键词:汉字传统文化

刘春玲

为了改变教学理念,走进个性读写,弘扬民族精神,增添文化底蕴;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进学生的个性化读写,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又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传统文化以丰厚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哺育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民族自信力,铸就一颗中国心,使广大语文教师真正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进一步具备厚实的文化素养,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增强语文教科研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下面浅谈我在传统文化与读写教学相结合方面的点滴经验:

一、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但要做好它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每一年段的诵读内容。具体时间安排可以每学期一周,每单元一两节课,也可利用晨读等。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二、情境解读

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在对诵读内容稍稍讲解、粗粗梳理的基础上,可选择部分内容进行一些趣味解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如《李白思乡》是《静夜思》的故事,学生读读故事、背背古诗,就别有一番滋味。

至于汉字的学习,可以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进行形义联想,如:美,羊大为美,它的本义是“美味”,传递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与现在常用的“美丽”“漂亮”的意思有所不同。“红、绿、紫、线、纱、细、纺、织、绣、经、纬 ”,形旁都是“绞丝旁”,包含了染色等与纺织有关的一些概念,说明丝织品是我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纺织品。因而“蚕”就成了天底下最好的虫——天虫。汉字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造字之初,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社会存在与先民意识心态的结合,各种造字方法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学生形义联想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而且,这种解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果。

三、系列讲座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而学生是好奇的,厚重的文化在好奇的学生面前自然不能用厚重的方式去诠释。如果我们能用系列讲座的形式讲一讲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如:我们为什么把咬文嚼字、反复斟酌叫“推敲”?“名落孙山”是名字落到深山里了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指的是怎样的人?“梦笔生花”讲的是谁的故事?“江郎才尽”是哪个江郎?“胸有成竹 ”为什么不能解释为“胸中有一根竹子”?系列講座的优势是能够系统地传承民族文化,对已经有一些积累的学生比较合适,而且以奇闻轶事为切入点讲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学生容易接受。

四、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题纸扇,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 字? ”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 ”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类似的训练还有: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五、节日熏陶

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人类文明时代的精神文化活动,终究要趋归于语文形式。思想的灵光是流动的,闪烁不定,只有借助语文将其物化,才有可能把瞬间的思想定格下来重审、反品,使其延续和深化;才有可能把个人的成果向外界传递,由个体意识变成群体意识,最终社会化,并经社会化的阅读消费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语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语文达成了特殊的“亲缘”关系。我们今天才有可能从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追寻到语文的人文内涵。为语文教学拓展一条广阔的育人之路。语文教学特别是读写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形式多种多样,使我们探索的永恒主题。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白虎沟蒙古族满族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汉字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