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初探
2020-01-07吴晓燕
吴晓燕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便捷的环境。本文主要利用信息化技术从课前创设情景、课中交流互动、课后设计个性化的作业三方面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智慧课堂;核心素养
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开展智慧课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智慧课堂依靠信息技术创设的新型课堂学习环境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脚手架,课前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图像、声象并举的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切入点。课中通过交流互动立体化促进思维生成,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着力点;课后通过数据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迁移和活学活用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为核心素养落地的提供了落脚点。
一、课前创设情境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
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的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到到抽象的理性顿悟,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不是凭空生长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运用平板技术创设图像、声象并举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运用平板技术创设的情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课前推送情境给学生,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更加主动地理解历史,为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提供了切入点。
以人教版必修2《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这一课为例,这一课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高一的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学习提不起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提前主动学习,笔者播放视频短片《百年荣氏家族》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围绕荣氏企业的发展为线索,创设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丰富,跌宕起伏,吸引学生,并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概括荣氏企业的不同时期兴衰的原因。视频和故事情节、问题等都是提前推送给学生。
围绕荣氏企业发展历程,推送视频和创设一系列的故事情景是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多的代入感,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让学生更加容易去理解相关历史事件。设计一系列有深刻思维含量、需要学生理性思考的问题,学生很快就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忍不住开始认真阅读材料和课本,并急于想要找到答案。智慧课堂的情境创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历史与现实的限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容量和效果。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问题驱动下思维大爆发,通过感悟使“情景”与“情境”实现融合,在感悟中发现“自己”的东西,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探究,把问题解决了,也提高了他们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信心和素养。
二、课中交流互动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着力点
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真正融入的教学活动才有价值。智慧课堂平板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展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彼此评价共同反思,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较好地帮助学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理解、建构。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实践中不断丰富思维的敏捷性和敏锐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智慧课堂的交互性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深层次交流与探究,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以人教版必修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这一课为例,笔者上课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并动手绘制法德两国的权力结构的示意图,每小组先内部交流讨论,然后推荐一个同学用平板拍照展示自己的示意图。接下来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权力结构示意图,其他组补充完善,最后教师点评。学生对法德两国的政体有了详细的了解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指出法德两国政体的有何异同?经过刚才的动手建构示意图和交流讨论,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紧接着展示材料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相邻的国家建立如此不同的政治制度?这个问题同样要求学生先独立书写答案,然后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一个同学展示答案,最后师生共同交流点评。
智慧课堂中的信息技术为小组交流互动提供交流的直观化、便捷化。在小组合作,展示答案、交流讨论环节,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学生发展了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对问题思考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课后个性化的作业是核心素养落地的落脚点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多表现为学习后具有活学活用的迁移运用的行动能力。传统的作业布置,教师往往以应试为主,采用题海战术,内容单一枯燥,学生作业量大,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对学习失去兴趣,抑制思维的发展。智慧课堂模式下老师布置作业时,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网络优势,设计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促进学生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每次作业完成,教师端就可出现作业统计数据,总体完成情况,单个题目的出错率等。根据数据分析学情,上传相关知识点的微课或推送相关的练习给相应的学生。以《开辟新航路》这一课为例。首先所有学生都要完成本课智学网的5道题,根据数据分析学情,对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推送相关知识点的微课或推送相关的练习。其次自主作业,自愿选择。课后推送云资源中的视频《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因为下一课的《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没有提及,笔者推送给视频给学生,目的让学生对知识的衔接不会出现断层。第三优生作业。推送以下材料:
早在迪亚士和哥伦布远航的半个多世纪之前,中国的伟大航海家郑和曾率领庞大的船队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到达东非沿海的很多地方。郑和船队有大小船只200多艘;最大的船只长151.8米,宽61.6米;携带的物品有丝绸、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随行人员最多时达到27800人。而哥伦布的船队约3——17艘;最大的船只长24.5米,寬6米;携带的物品有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随行人员最多时约1000多人。
问题: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教师让学生形成文字答案在智学网上提交,老师在智学网上与学生交流、点评。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要让每个孩子历史学科的行动能力都得到提升就必须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当,符合学生个性认知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智慧课堂模式下利用信息技术推送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延展和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智慧课堂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历史课堂,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作为历史教师要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刘淑雯.中学历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应用——以人教版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