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真卿《祭侄文稿》与傅山《哭子诗册》

2020-01-07刘梦丹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2期

【摘 要】颜真卿《祭侄文稿》与傅山《哭子诗册》同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著名作品,文章从两幅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心理、内容风格等角度加以对比,进而加以论述。

【关键词】颜真山;祭侄文稿;哭子诗册

一、两件书法作品的概况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祖籍琅瑯。唐玄宗开元年间举进士。任平原 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后世尊称“颜鲁公”,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 “真书四大家”。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阳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 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弘,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帝国繁盛时期的风度,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 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颜真卿的书法开一代新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颜真卿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为其堂兄颜杲 卿及侄子颜季明先后殉国所写的一篇祭文,全文 共计235字,又涂抹34字,合计269字,这件作 品是一篇书札草稿,为行草书体,麻纸墨迹本,高 28.7厘米,长77厘米,共23行。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如图)

傅山(1607-1684),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朱衣道人等,书法家、医学家、思想家: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 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的书法作品均渗透着 孤高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今天我们每每以傅山先生的行草作为他的代表成就,然而傅山 自己却曾经说过,傅氏一门以及他本人最骄傲的书法成就是楷书,但也许是中国古代文人每每以当行之技不轻易外示,今天流传下来的傅氏楷书并不是很多.偶有流传,便为拱璧。

《哭子诗册》为傅山于1684年春天其子傅眉逝世后所写,其年傅山本人已经七十八岁。这本诗册表达了作者老年丧子 的悲痛以及对自己老境苍凉的哀号。诗册为傅山《哭子诗》的 一组抄录,这组诗共14首,书体兼具真、草、行各种笔法。诗册 为纸本装,共计21开,每开长27.5厘米,宽24.3厘米,前有题 跋,后铃朱印,保存完好,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哭子诗册》是今天众多书法爱好者、研究者推崇备至的一件真迹墨宝。(如图)

二、《祭侄文稿》与《哭子诗册》的相同点

1.历史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了《祭侄文稿》。而九百年后的傅山所处的是另一个国破的时代,傅山所处的明朝灭亡时期,清朝旋即定鼎中原,作为传统士大夫阶层代表的傅山,及其子傅眉,拒绝与新朝合作,在清朝建立后拒绝岀仕,射耕山林,后曾經历顺治十一年(的反清武装起义斗争,被告发下狱,羁拘期间,傅山不畏严刑逼供,数月之后,清廷迫于傅山在士林中的声望,遂将他释放。康熙十八年,朝廷举行“博学鸿词科”,傅山被强征出山,他装病不起被抬至北京,后终被放归,保持了一代遗民 领袖的本色、傅山的一生颠连坎坷。二十七岁时他生命中唯一的妻子病逝,给他留下了五岁的幼子傅眉,从此傅眉成了傅山最大的精神支柱,他教给儿子诗文、书 法、医术和武功,使傅眉成长为文武全才,自明亡以后的四十年间,傅眉始终陪伴着父亲,保护着父亲,并与父亲一道坚守着凛凛大义,同时傅眉还肩负起养家糊口、赡老养幼的重担,父子一同度过了朝代更迭、国破 家,在途中不慎跌落深沟,差点死去这些都是让傅山难以忘怀的,感人的父子间的情事。

从两幅作品的背景中能看出,即使颜真卿与傅山二人相隔时间甚远,但都能折射出他们在面临国家灭亡之际,他们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用文化捍卫着自己的生命和中国文化的完整性。颜真卿和傅山二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他们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是说他们本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从他们自身看到为人尊严的刚劲和爱国情怀,更是书如其人最权威的代表人。

2、两件作品的书体相同

颜真卿和傅山都是中国真书领域的大家,颜真卿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却用行草书来写《祭侄文稿》;而傅山作为学习颜真卿楷书的成功人士,其大部分传世作品中轴屏类大多数为行草书,但卷册绝大多数为楷书,而同为卷册的《哭子诗册》,傅山也以行草书来书写。原因很简单,行草书是最能表达感情的书体,而当时两人处于悲伤的情绪里,只能用狂放连续甚至杂乱无章的方式抒发心中的悲痛感。除此之外,在两件书法作品中,均出现了大段的涂抹,这也正是他们真情实意的流露,种种如火山喷 薄般不可抑制的感情的宣泄。通过这种书写方式,可看出颜真卿对其侄颜季明感情是多么的深刻啊!而傅山的老年丧子之痛更是牵起读者的思绪。

3、两件作品的影响力的相同之处

两件作品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比较。颜 真卿的《祭侄文稿》一千多年来备受后人推崇,元代的 张晏曾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 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可见其在 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傅山的《哭子诗册》三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誉为 “傅山最辉煌的草书之一”,被人们奉为书法艺术的圭臬,以至于今天在台北还有一套《哭子诗册》,虽然一些书法史家对台北藏《哭子诗册》的真伪问题仍有争议,然而不论其是真是贋,这种多套《哭子诗册》共存于世的现象正是表明了人们对这件书法作品中真挚感情的 喜爱、追慕、认可和肯定。

三、《祭侄文稿》与《哭子诗册》的不同之处

1、作者所处的环境不同

颜真卿一门仕宦,在国家遇难的时候,他做到了为臣子的职责,深受儒家思想的颜氏一家都坚定着这个信念,面临着存亡关口,他们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除了殉国以外他们拒绝用任何方式向反叛者妥协。而傅山作为明末清初的遗民,在当时的山西境内享有盛誉,但他拒绝了种种高官厚禄,一心潜心学问,明亡后更是隐居不出,在清廷的逼迫下也没有屈服。颜真卿与傅山一个身在朝,一个在野身份不同,人生际遇不同,但对于国家患难时做出的选择是一致的。两人都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影响,给他们提供了精神的支柱。

2、作品的内容不同

纵观两幅作品的内容来看,两幅作品的内容还是有所差异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写的内容赞美和歌颂他侄儿颜季明的高尚品德、建功立业、以及他殉国的精神,文词优美,体现出颜真卿深厚的文学功底。现在的人我们评论颜真卿主要从书法的层面去看待,但我们竟不知颜真卿也是一名著名的诗人和古文家。我们在看看傅山的《哭子诗册》,傅山书写的内容是对生活真实的描绘,记载了傅山与傅眉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父子间最细腻、最普通的场景,尽管是普通的文字,也能牵动读者的万千思绪。在感情的抒发方面,颜真卿对颜季明的感情抒发更多的是代表朝廷,代表传统文化对颜季明的一生做岀肯定和赞誉。而傅山的诗里边更多的是阐述一种无法替代的、无法抚慰的,以及无法愈合的,一个老人、一个父亲对失去儿子的悲痛,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啊!

《祭侄文稿》和《哭子诗册》都是书法史中上的两部巨作,虽然两者的文字内容和体彩不同,但都是用行草书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通过读两件作品的比读,能让我们更了解颜真卿和傅山两位人物当中传递出来的“精神食粮”,对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刘梦丹(1997.02),女,汉族,江西省遂川县,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