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视角下的循证社会工作研究
2020-01-07滕明君蔡玉梅
滕明君 蔡玉梅
摘要: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分布式记账的链式数据库,区块链通过共识算法与智能合约等密码学相关技术保障数据安全。起源于比特币应用的区块链技术,随着诸多项目的落地发展及技术的日趋成熟,逐渐应用于社会科学的领域。从应用于数字版权的维护到与未来法学相结合等方向开始,逐渐产生了与社会工作的结合点。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逻辑的分布式记账的新型数据库,将打破传统的中心数据库的不足,为备受诟病的循证社会工作建立分布式证据库,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下的诸多特性也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契合,社会工作者、案主及多方资源共同参与集体协作,促进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循证社会工作;证据库;区块链技术;分布式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0)04-0050-05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分布式记账的链式数据库,通过共识算法与智能合约等密码学相关技术更新数据和保障数据安全。区块链技术起源于比特币的应用,最开始在加密货币领域广泛应用,但其前景却不仅限于加密货币。区块链1.0时代是加密货币的领域,区块链2.0时代是金融领域的应用,区块链3.0时代广泛应用于医疗、出行、社会等各个领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已应用于教育、出版、法治等多个领域,在上述诸多领域的应用与扩展之后,区块链技术逐渐开始走向了与社会工作领域的结合。
在社会工作专业的领域,证据为本的循证社会工作实践被认为是科学的实践工作方法,但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却反复被人诟病。诸多不利要素阻碍了循证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区块链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无疑为循证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一丝曙光。传统的数据库技术难以解决循证社会工作发展的伦理价值冲突以及证据库建立困难的问题,依托于新技术的发展,将对上述问题做出妥善处理,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分布式记账的新型数据库将打破传统数据库技术的壁垒和不足,参与者集体行动,为循证证据库的建立共同协作。
一、循证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与区块链技术的兴起
自社会工作专业成立发展以来,一直被诟病于其专业性不足、服务对象的不明确及理论的匮乏、实践活动的非正规非体系化等,上述诸多要素都制约着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科学性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上,但是实证主义科学性存在的前提是本专业的助人活动“证据为本”的实践活动的持续存在和发展,因此,必然要有本专业的“证据库”的存在和完善,为下一步的活动提供证据参考价值,就像医学的“处方”,社会工作专业助人活动也有其独特的助人“处方”,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此提出了实现“证据为本”“实践为本”的循证社会工作活动[1-3]。
起源于循证医学的循证实践理念,在20世纪末产生并迅速延伸到医学以外的应用社会科学各领域。在社会工作中引入循证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提升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显示度,进而提高决策的质量[4-5]。与此同时,使现有证据能被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避开了主观独断的做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性与透明度[6]。但是,西方循证社会工作引入中国后,却遇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发展迟缓且屡被质疑。证据文本的循证社会工作实践被认为与社会工作一直秉持的“案主个别化”价值观有冲突,证据库处方化使每个特殊的个体成为一系列“标准化”的服务对象;医学上相同的疾病会有着最佳治疗方案,而社会工作服务于的每个独立个体,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治疗或服务方案。有学者认为“过度循证”会不顾服务对象的差异性,伤害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3,7]。除此之外,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外的大量循证数据,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本土情况。中国本土的循证数据极度缺乏,不仅是因为中国本土的循证数据发展时间短,无法积累太多素材,还有国内社会工作整体专业化水平较低,积累的素材多为低层的社区小组活动,并无太大借鉴意义,同时资料的来源的真实性也有待商榷[8]。
在诸多不利要素阻碍下,传统的循证实践何以可能进一步发展?新技术的发展与加成,可能作为分布式数据库的区块链技术成为循证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新的技术支撑点。传统的数据库技术难以解决循证社会工作发展的伦理价值冲突以及证据库建立困难的问题,依托于新技术的发展,将对上述问题做出妥善处理,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分布式记账的新型数据库将打破传统数据库技术的壁垒和不足,参与者集体行动,秉持着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和谐理念,建立分布式循证证据库,促进循证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分布式数据库下的循证社会工作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得以高效传输,但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因此,2008年一位化名為“中本聪”的学者发表了一篇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由此创造了比特币这样一个基于分布式记账的去中心化的数字加密货币,受到广泛追捧,而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也逐渐浮出水面[9]。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记账新型公共数据库,是由多个参与方之间基于现代密码学、分布式一致性协议、点对点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合约编程语言等形成的数据交换、处理和存储的技术组合[10]。
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通过分布式记账方式进行区块链接的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允许每一个人在区块上写下自己的信息,并且可以在不相信任的各方在不需要中央管理员的情况下共享信息,交易由用户网络作为共识机制进行处理,以便每个人都同时创建相同的记录共享系统[11]。这对于以证据为本的循证社会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整个循证过程中,追求证据的第一步就是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再对收集的资料反复分析论证、讨论,最终形成了证据,而一个个证据则组成了整个证据库,区块链技术的上述特性为循证社会工作的证据库建立搭建了基本的框架。
基本框架搭建之后,就要考虑其具体问题,在证据的采集与形成的过程中,人人都可以记录和共享信息。如何保证信息的科学性,若不加筛选是不是会造成一堆的无用信息和杂质?对此,依托于区块链技术也有其解决措施。根据区块链自身的分类,可以将区块链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公有链不需要任何中心机构允许,便可向世界上任何个体或团体所组成的节点发送交易,人人可参与。在循证证据库的建立过程中,公有链可以作为主界面,来作为所有用户参与的平台,对所有的参与者开放,对所有的信息兼收并蓄,保持在一个开源的状态,形成多方信息与证据数据的汇集。私有链属于公司或个人所有,系统运行规则根据公司或个人需求设定。在繁复冗杂的公有链上,个人或团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截取部分的数据作为私有链,而这一条私有链上包含的就是与自身需求相关的证据资料,聚焦于自身需求的具体领域。联盟链是在某个群体内部指定多个预选的节点为数据记录人,所有预选节点参与并决定每个区块的生成,其他接入节点可以参与交易,但不过问记账过程。联盟链的作用则是起到一个筛选作用,证据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构成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冗余的信息,而联盟链则可以通过基本共识的筛选,通过各个节点的数据记录人,收集更多的共识,将共识程度更高、可信度更高的证据做了进一步处理,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基础的数据清洗,去除了大部分冗杂无效的信息。除此之外,还有开发者开发出的侧链、互联链等辅助性区块,侧链是指能和区块主链相交互,并与之挂钩的区块链;互联链是指针对特定领域的应用可能形成各自垂直领域的区块链,这些区块链有互通的需求,这样这些区块链也会通过某种互联协议链接起来,形成区块链全球网络[12-13]。上述辅助性区块也将运用于具体的循证数据库形成过程中的个人及团体诉求,具体功用有待进一步开发。
正如前文所言,区块链技术起源于比特币的应用,作为数字货币交易的底层技术,被称为区块链1.0时代;而后区块链应用于金融领域,各种商务合作合约,被称为区块链2.0时代;如今,区块链应用遍地开花,应用于金融、游戏、媒体、医疗、出行等各个领域,被称为区块链3.0时代。有对传统医药行业的改造,设置出医链;有对社区货币领域的应用,设计利他货币;有物流出行等各行业的应用落地,设置一条公链,通过智能合约链接用户与供应商,将原本互联网模式转型升级,成为去中心化的载体。雨后春笋般的繁华,也可能成为一堆泡沫,资本逐利但技术可以助力,作为分布式数据库的区块链技术会将循证社会工作带往何处,取决于其与循证社会工作的契合性,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循证社会工作证据库的建立将是一大发展机遇,将带动循证社会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亦或只是一场狂欢的泡沫,这一切都与二者本质内涵的契合度与关联度息息相关。
三、区块链技术与循证社会工作的契合性
要探讨二者的契合性,首先要从循证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入手。本文从开篇即提到,循证社会工作发展受限,主要来自两大维度的挑战,一是证据库的建立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案主的个性,不符合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二是国内证据库建立困难,难以形成相对完备的证据库。本部分对于区块链技术与循证社会工作技术的契合度探讨亦来源于对这两大弊端的解决。
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目前循证社会工作发展迟缓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上述两大弊端难以解决,原有的技术手段难以消除上述弊端,造成整体发展的滞缓。但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技术手段实现了一次整体的飞跃式提升,不仅如此,区块链其价值与理念所带来的颠覆性改变,也超出其技术本身。区块链技术通过所有成员参与者的共建共享,共同维护公链上的信息库,共同参与,建立紧密的共同体,并依托于其强大的底层技术支撑。区块链数据库能够保存现在相关的信息,也包含以前所有的信息,区块链技术可以创建自己的历史数据库。他们不断壮大自己的历史档案,同时提供实时的信息。对于区块链数据库,每个参与者维护,计算并更新数据库中的新条目。所有节点一起工作,以确保它们都得出相同的结论,为网络提供内置安全性。
传统的循证证据库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是在传统的中心化数据库技术背景下,底层技术难以支撑庞大的中央处理器的形成,难以达成共识建立完备的中央数据库。并且全国各地各领域的社会工作实践所面临的具体场域不同,难以从证据库中找到一个标准化的证据去实践,而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支持,可以将每个具体的证据分解为各个要素,参与者根据需要,共同参与组合。
区块链从技术手段将社会工作的平等尊重等价值理念操作化体现,在建立循证数据库的过程中,大家集体参与,共同建设区块节点,参与者不仅有专家学者,也有一线的实务社会工作者,甚至还有案主本身,他们共同对构建循证数据库努力。从区块链的本质来看,每个人都是“数据库”。
首先,区块链式结构,区块链内的数据区块由“区块头”与“区块体”组成,“区块头”存储着前一区块的认证信息以及新生成的区块内容,而“区块体”则存放数据交易信息,并通过随机生成的认证标记与下一区块头形成互证链接。如此往复,区块间环环相接,构成一条历时性数据存储链。区块链的这一结构特征,使所有信息从生成到交换都被记录备案。加之其强大的检索运算,可以极其方便而可靠地回溯取证。也就是说,在区块链技术下建立的循证社会工作证据库,所有的实践经历会永久保存,成为循证素材,并且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循证素材加入,成为新的证据库,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14]。
其次,开源集体参与。尽管区块链具有链式特征,但各节点之间依然具备开放互联的基本特点,并且它们之间是真正的平等互联,即构成节点对等互联模式。也就是说,区块链上各节点具备同样的数据内容生产权利,共同参与区块链的整体建构,实现数据生产的“平权化”。不仅如此,面对诸多节点所产生的数据源,区块链还具有一种工作证明共识机制,即在当前区块链的所有参与节点中集体合议,产生的数据信息结果通过所有节点共同认证确定,并将其平等分发广播至所有节点区块,形成一张共识网络,从而实现数据生成的集体化。在循证证据库的建立过程中,集体参与开源,每个人具有相同的节点,整个数据库建立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平等尊重等社会工作的基本伦理价值。
最后,自主验证机制。区块链具备一个特有的时间数据标签,当区块数据信息取得共识后,该标签即由系统自动生成并存储于相应区块中。这一技术特性为数据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时间证明,当全国各地浩如烟海的循证数据扑面而来时,总会有一些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之辈糅杂其中,在传统的数据库手段中,在甄别和筛选的过程中无疑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做不到精准的筛选。因为作为对人的“处方证据库”不同于医学处方,很难用一堆数据作为量化的指标精准衡量。每个人都有其特殊性,有其独立主体性。而区块链技术下的循证数据库,在基于某个证据达成共识后,自动生成时间戳记录,当新的证据想要加入或改变此类问题或情境时,需要反复验证并再次达成共识,并建立新的时间戳,由此保障了循证数据库建立的高效性以及准确性。
区块链式结构、开源集体参与、自助验证机制及时间戳这一系列的区块链自自身的特性与循证社会工作发展紧密联系,其自身特性与循证社会工作证据库建立的内在要求实现了有机结合,在交互碰撞中的一个个链接的节点成为了二者相契合的现实基础。
四、分布式循证证据库建立之可行性
区块链的本质就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将循证社会工作证据库设置为分布式证据库,一方面将极大地节约算力资源,较少中心数据库的负担;另一方面,共同参与协作的新型分布式数据库入门门槛较低,具有可行性。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循证证据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可行性:
第一,放权于案主,使循证证据库成本集约化。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专业干预结果回馈进一步促进科学的研究,通过整合的方式应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各类复杂的问题。而目前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服务系统缺乏必要的项目分析评估数据和框架,导致整个过程中都缺乏标准性和操作化。传统的社会工作依靠一对一线下干预模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搜集资料,面对不同的群体的不同干预模式。传统的研究范式基于问题导向收集数据,数据采集范围往往是局限于小范围的抽样调研,数据虽然针对研究问题但规模有限,难以达成庞大循证证据库的建立。而原有的数据库技术虽然可以批量处理大量数据,但是很难将所有服务对象的特性数据化。在中心化网络体系下,系统的维护和经营依赖于数据中心等平台的运行维护和经营,成本不可省略。區块链的节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每一个节点在参与记录的同时也来验证其他节点记录结果的正确性,维护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第二,分布式共识使循证证据库建立共同参与。区块联系统的底层技术是开源软件,对任何人都是公开的,都可以查看这些代码,但是如果他们想要对这些代码进行修改,就得通过开源社区上其他人的审核。循证数据库中的每个证据生成一串代码,所有人都可以查阅,若遇到谬误或新的证据需要修改,则需要形成共识,共同进行。在前文有提到的区块链四大特点中,分布式的、自治且共同约定的、按照合约执行的和可追溯的正好对应着分享、透明、公开、公平四大核心观点。当我们的循证数据库基于区块链的时候,我们不用担心数据被篡改或丢失,也不用担心数据库中的谬误,所有的操作都是系统自动完成。数据是公开的并不等于所有人可以随意访问基于区块链的循证数据库的数据,而是有着严格的权限设置。在一个共同约定的协议被写入之后,系统的特性使得只有确定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加密后的数据库。
第三,时间戳使循证证据库去中心。在区块链上允许交易的确认和写入,基于区块链的循证数据库的每一次证据变动就是改变所在区块数据状态的一个操作,而这个操作的时间节点会予以保存。旧的记录保持不变,与此同时生成新的记录,并由新的记录改变过去的数据状态。传统的数据库相对私密,而区块链数据公开且可验证,保持完整、透明。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可以确认自己检索的和查阅的区块链数据是完整的,没有被篡改的。从这一方面来看,传统数据库就很难保证,唯有区块链的时间戳验证机制可以完成。
第四,智能合约保障循证证据库的安全性。智能合约最早是尼克·萨博提出的概念:“一个智能合约就是能够执行合约条款的计算机化的交易协议”。从安全性上,区块链技术也为证据库的保存提供了支撑。传统数据库使用CS(client-server)网络结构,用户可以修改数据,数据库的控制权也在一个中心机构,比如公司或机构,它们对客户端身份验证之后,就会提供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这个中心机构(公司或组织等)负责数据库等管理,是明确的主体,如果黑客对数据感兴趣,一旦机构遭到攻击,安全受到威胁,数据就有可能被改变甚至被删除。除此之外,机构内具有权限的管理人的风险也同样存在。传统的数据库有明显中心化服务的痕迹,区块链数据库则不同,它由多个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节点组成,所有节点都参与数据管理,在账本数据库增加任何数据,都得到节点确认,这些账本对于所有节点都是公开和透明的。
这种共识算法保证了网络的安全,也让它不可篡改。传统的数据库中,可以对数据进行创建、读取、修改和删除操作。区块链设计更为简化,把对数据修改和删除操作去掉。用户只能在区块上增加数据,所有进入区块的确认数据将不能更改。也就是它只有读和写的操作:可以从区块链中查询和检索数据,可以写入增加更多的数据到区块链上。但无法对数据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所有历史记录数据永久保留。如若依托于传统的数据库手段,费尽人力物力的循证证据库一方面可能成为部分个体或团体的谋利工具,另一方面可能会被恶意冲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具有智能合约算法的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库则规避了上述风险,其分布式共识及不可篡改性保证了循证数据库持续性和稳定性。
五、总结和展望
区块链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无疑为循证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一丝曙光。传统的数据库技术难以解决循证社会工作发展的伦理价值冲突以及证据库建立困难的问题,依托于新技术的发展,将对上述问题做出妥善处理,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分布式记账的新型数据库将打破传统数据库技术的壁垒和不足,参与者集体行动共同参与,为循证证据库的建立共同协作。
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其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数据库等天然优势为循证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一丝曙光,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探究了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循证社会工作领域的循证数据库的建立,通过共同参与,共治共享建立合理有效的证据库,通过智能合约保证其安全性,通过时间戳保证过往数据的存储。
当然,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些挑战,这些挑战既有来源于区块链本身的,也有源自两者结合后的部分制约因素。首先,当循证数据库推广使用之后,数据量会急剧增加,导致后续更新效率降低,在公有链上的原始循证证据库冗杂堆积,造成整体的算力下降。其次,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用,国内形势目前尚不明朗,具体落地实施仍存在问题,本文中的循证证据库建立仅存在于理论设想阶段,接下来应进行下一步的小范围试点,并对整体观点进行修正。最后,去中心化及匿名化必然会带来监管难题,目前法学界已着手研究区块链与未来法治及监管,这也将是未来长期的发展诉求。但是作为技术本身,进一步提高算法效率,推进循证数据库的落地将是未来几年关注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拜争刚,吴淑婷,齐铱.循证理念和方法在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J].社会建设,2017,4(4):57-66.
[2] 何雪松.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18.
[3] 何雪松.社会工作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学海,2015(3):41-46.
[4] 彭少峰,张昱.循证社会工作的本土模式、实践限度与可能价值——以南通循证矫正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5(2):99-106.
[5] Bellamy J L, Bledsoe S E, Shlonsky A,et al. From concept to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facing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J].Evidence & Policy A Journal of Research Debate & Practice,2005, 1(1):61-84.
[6] 戴昕.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循证实践实习模式对社会工作学院实习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4):88-91.
[7] 张昱,彭少峰.走向适度循证的中国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本土实践探索及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60-166.
[8] 范斌,方琦.社会工作证据为本的实践:演进脉络与发展趋向[J].学海,2017(6):79-84.
[9] Nakamoto S.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EB/OL].(2008-10-31)[2020-11-11].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jsessionid=051480446BB56691DB1BBA726F21AA37?doi=10.1.1.221.9986&rep=rep1&type=pdf.
[10] 韩秋明,王革.区块链技术国外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2):154-160.
[11] 长铗,韩锋.区块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47-61.
[12] 王珍珍,陈婷.区块链真的可以颠覆世界吗——内涵、应用场景、改革与挑战[J].中国科技论坛,2018(2):112-119.
[13] 谭磊, 陈刚. 区块链 2.0[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9-12.
[14] 李晶晶,王志剛.区块链技术推动下的数字版权保护新探[J].新闻知识,2017(10):25-28.
[责任编辑:卢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