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发展人工智能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2020-01-07邱小剑高波
邱小剑 高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军民融合六大新兴领域和新型基础设施的七大建设领域之一,人工智能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引领高质量发展、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我省应立足现有基础,聚集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康养、智慧政务等主攻方向,积极构建具有优势特色的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强化人才、政策、基础保障,汇聚动能,趁势而上,推动江西人工智能发展强势起跳。
【关键词】江西;人工智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路径;对策
1.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三次工业变革历史表明,无论机械技术、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都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标准化、自动化、模块化,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具有类似的特征,应用潜力巨大。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萬亿元。目前,信息环境与科技水平已取得了重大进步,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也已获得快速发展。在良好的技术基础上,人工智能技术将获得广泛运用,在医疗、教育、公共交通、制造业等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推动新兴业态的发展,实现经济形态变革。(1)人工智能可提供“虚拟劳动力”,社会各部门将借之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机器化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人工成本,社会生产力实现总体大幅跃升。(2)提高劳动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尤其是在法律诉讼、金融科技领域。(3)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从而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型工种和就业岗位,实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2.江西省人工智能发展主要成效
(1)政策推动,加强引导。①强化规划落实。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主动谋划作为,围绕政策引导、项目支持、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17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打造10个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特别强调支持打造南昌世界级VR中心、鹰潭全国物联网产业基地,并由省级财政对每个产业基地安排1000万元用于公共平台建设。②加强载体建设。2018年7月,江西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2019年1月,江西省人工智能学会成立。这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为推进江西省人工智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科研发力,提供支撑。江西省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发力,推动相关基础技术的研发,为产业应用夯实基础。①人工智能科研成效显著。“视频图像特征表达与智能分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图像处理分段学习研究”分别获得2019年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②高校积极发力人工智能研究。南昌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对智能医疗系统、工业/移动物联网系统和自主无人系统及应用领域已进行深入的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处理、信息安全等领域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华东交通大学联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着力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工智能平台,为物联网、车联网、无人驾驶、智慧交通等智能产业提供支撑。
(3)领域应用,加快落地。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推进,江西省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仅创造出了较大的产值,更拓展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应用领域。例如,欧菲生物、合力泰等公司生产的生物识别产品,产值已经突破百亿规模;赣州好朋友公司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选矿机;洪都航空公司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城管视频大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中的应用;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开发出了睡眠健康监测与干预人工智能平台; 赣江大数据公司基于人工智能的强大数据处理与精准服务供需匹配功能为政府及企业提供数据处理及分析服务等。
3.江西省人工智能发展三大“痛点”
目前我省人工智能发展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1)政策条款待细化。我省虽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集聚、推广应用、财政支持”等方面方向,但与浙江、湖南等省份相比,原则性条文较多,具体操作性条款少,亟待进一步细化,细化配套政策措施。(2)应用场景少。我省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场景分离比较严重。一方面,传统行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改造的需求尚不强烈。另一方面,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智能装备制造、汽车等领域,文旅、康养等行业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3)专业人才极其匮乏。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缺乏了解行业信息、掌握关键技术、能够进行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截止2019年,江西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10所,全国215家,占比4.65%。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刚刚兴起,在课程设置、教学规划、师资储备等问题上仍存难题。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专业学科背景的领军性人才、基础科研人才、应用人才极其匮乏。
4.加快江西省人工智能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开展优势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
(1)开展智能制造示范。紧抓中俄重型直升机项目落户江西的历史机遇,依托昌飞公司、602所等,开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广。提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的智能化水平,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支持制造业企业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处理生产数据,实现产品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深度学习和分析能力,优化产品个性化组合方式和设计能力。打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增强人工智能指引下的人机协作与企业间协作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
(2)提升红色旅游智能化水平。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承领域的应用,研发新型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提高博物馆、展览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开展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景区虚拟三维建模、虚拟展示、虚拟旅游中的应用,构建井冈山、上饶集中营、瑞金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群、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等红色景点三维模型资源库。开发以红色为基础、面向新时代红色文化与传承的智能化人机交互界面和交互设计系统。充分运用预判式自动推荐、模拟服务系统等技术在智慧出行、智慧导览、智慧环境管理等方面形成应用示范,实现全域全场景智慧旅游服务能力,体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3)打造智慧医疗康养新模式。依托江西省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比较优势,开展智能医疗新技术和新模式应用,研究人工智能与中医“治未病”相结合的智能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及智能医疗设备在病例筛查、疾病预测、疾病检测、诊疗辅助、辅助用药、健康管理和中医辩证施治中的应用,建立精准的智慧医疗体系。研发可穿戴智能监护、智能医养辅助设备、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构建安全便捷的智慧康养体系。
(4)优化再造智慧政务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和資源,统筹建设全省统一的党政机关网络、政务云计算基础设施、安全和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信息资源库。丰富完善“赣政通”“赣服通”平台建设,推进政务流程再造,全面打通汇聚政务数据资源,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战略决策方面的拓展应用,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整
合和公共需求的精准预测。畅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渠道,推广“邮寄办”“预约办”,加快推进“全程网办”。开展智慧安防技术应用示范,助力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5)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智能化发展。聚焦江西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构建以北斗定位导航、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建立低空空域通用航空智能管理系统、智能无人机交通管理平台、低空空域监视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创立高效合理的低空空域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不同时段、各层次空域资源的共享协同智能管理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从而构建起安全可靠的三维数字化智能化空中走廊体系,高效保障共享空域内有人/无人低空飞行的安全,实现低空空域资源智能化管理。
4.2探索人工智能政策制度环境
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探索“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培育引进独角兽、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的人工智能企业集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率先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规模。完善人工智能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购买及风险补偿政策,帮助人工智能企业加快创新产品推广。
4.3构建人工智能发展人才支撑
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技术突破需求,深入实施省“双千计划”等人才工程,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继续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及队伍。深化“双一流”建设,支持南昌大学等高校增设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强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群”,培养高水平研发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孵化器,举办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培育和发掘一批人工智能高等级人才。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奖补机制,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协同育人共同体,联合开展人工智能适用人才定制培训和员工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对人工智能人才实施“协议薪酬”,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推动生产生活要素融合,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构建“智能”和“技能”相结合的人才支撑体系。
4.4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高速宽带、融合、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全覆盖、高效能的人工智能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支持以智能发展需求为导向,向集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新一代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无缝覆盖。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的大数据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海量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