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诗味诗韵,悟诗情诗境

2020-01-07彭碧祥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47期
关键词:浪淘沙诗情刘禹锡

一、教材分析

《浪淘沙(其一)》这首诗歌模仿淘金者的语气,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样的河边生活,生活在天河的牛郎织女恬静而美好,黄河边被迫谋生的淘金者却整天在狂风怒号、波浪滔天中讨生活。直上银河,造访牵牛织女,寄托了他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大胆而又浪漫的理想,诗人刘禹锡以乐观豪迈的语气表达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二、教学目标

第一,读懂《浪淘沙(其一)》,在词语与句子的联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感受诗境。

第二,提升想象、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第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地诵读诗歌,感悟诗情,感受诗境。

2.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1.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课前布置大家去收集关于黄河古往今来的图文资料,老师想问问大家,看了那些资料以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答,师随评)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以黄河之美抒发情感,同时又极富有想象和神话色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师:《浪淘沙》是什么意思?对于这个诗名,你们还了解什么

(生答,师随评)

师:来了解一下作者。

(课件出示)

2.读诗歌,品诗味

师: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师指名读诗,适时指导学习生字)

师:生字关过了,老师相信,再读本诗,你们会读得更好!注意,这次,老师不仅要求你们读通,还要读得有节奏感。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试试?

(生读,师指导,齐读)

3.释诗句,明诗意

师: 学好古诗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前提: 读通、读顺、读懂。 前两者我们做得很好!就差读懂!

师: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诗句,先来猜猜下列词语的意思:

九曲 浪涛风簸 天涯 直上 同到

师:“同到”是“一起去”的意思,那诗人是和谁一起去呢?如果要正确地理解,我们需要明白其中所用的典故,也就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

(师讲故事)

师:词的意思理解了。下面给你们一点时间,自己尝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生思考、讨论,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答,师随评)

4.想诗画,诵诗情

师: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他诗文俱佳。这首诗是他的传世经典之作。刚才,我们反复朗读,说说看,这首诗给你什么感受?

(生答,师随评)

师:就如大家说的那样,这首古诗给人气势磅礴之感。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为何能写得如此气势雄伟呢?

师: 我们一步步来,慢慢地解读。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这两句写了哪些景?(黄河、沙、大浪、狂风)

师:“九曲黄河”真的是九道弯吗?同样的道理,“万里沙”的“万”也是它本身的意思吗?

师:老师以前说过,古诗词中的数量词,一般是虚指,不是实指。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注意!

师:试想,你站在黄河边,向前远眺弯弯曲曲的黄河,能看得到头吗?你看到的“尽头”似乎就是什么的尽头?

师:为什么诗人不直接用看得见的地方名,而要用一个看不見、摸不着的“天涯”呢?

师:老师把这句诗改一改,你们再读一读,也许你们会有所发现。

师:自由地读读看,有什么感觉?(不押韵、少了雄伟壮阔之感)

师:我们再来读读原诗,对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师: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大量的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自天边奔腾而来。

(生读、分组读、齐读)

师:同一首诗,既有关于实写,又有虚写。这种手法叫什么?有何妙处?

(生答,师随评)

师:狂风中,黄河翻滚的巨浪,携带的泥沙向下奔涌,气势磅礴。是什么力量让作者仿佛可以迎风踏浪,溯游直上,上至银河?

(生答,师随评)

师:读到这里,你能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吗?

5.拓诗篇,感诗魂

师:同学们,刘禹锡的诗还有很多!我们来看其中的三首,请大家认真朗读,并思考从这些古诗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6.布置作业

(1)搜集描写黄河的古诗四句,抄写在书上,并且背诵。

(2)背诵《浪淘沙》,抄一次,默写。

五、板书设计

《浪淘沙(其一)》

写景  写实

虚实结合 (奋发向上)

想象  写虚

六、教学反思

1.反复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诵读是不断地反复地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诵读为情感的投入、语言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在《浪淘沙(其一)》的教学中,在学生读通、读顺、读懂的前提下,我让学生去猜词语的意思。不需要“告诉”,也不需要“启发”,知识的获取,情感的体验便自然生成,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构建意境

在《浪淘沙(其一)》中,就有这么美好的画面:大浪翻涌,狂风怒吼,大量的泥沙自天边奔涌而来。但见诗人乘着木筏追溯黄河的源头抵达了银河,见到了牛郎织女。读着读着,黄河的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起了整体的意境,产生了直接的画面,诗人的逆流而上、奋发有为便可感可知。

3.拓展延伸

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只是围绕着一首诗来进行教学,就会显得单薄。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黄河古往今来的图文资料并谈感受。然后,诵读赞美黄河的诗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眼前,便可见浩浩荡荡、气势雄伟的黄河,为下面的学习做了情感铺垫。在“拓诗篇,感诗魂”环节,我又拓展诵读了刘禹锡的《竹枝词》《望洞庭》《乌衣巷》,在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彭碧祥:本科学历,曾获广东省“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优秀指导老师”荣誉;参加4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主持1项市级重点课题;多个课例省市奖项;20多篇论文、课例、设计在省、市赛中获奖。

猜你喜欢

浪淘沙诗情刘禹锡
赏牡丹
浪淘沙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刘禹锡与《陋室铭》
赵学敏书法作品《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
诗情空间的创造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