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和平观的继承与发展

2020-01-07刘一鸣赖燕茹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刘一鸣 赖燕茹

摘要: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平观的继承和发展。其继承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标与马克思实现永久和平的目标相一致;第二,其实现方法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立场;第三,在思维方式上,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平观的创造性发展,具体体现在: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提供了现实蓝图;第二,其时代观照是以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为大背景,充分考虑了世界和平的实现路径;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源泉扩大到无产阶级专政以外的国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和平观,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5-0034-05

在内政外交实践中,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平观,有力推动了我国外交和世界和平实现新跨越。从理论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剖析,在明确其思想源头基础上,分析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和平观的贡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而为世界的和平域发展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要包括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五个方面的核心内涵。其中伙伴关系、安全格局两方面的内涵都直接涉及当代世界的和平议题,其他内涵都间接与和平议题相关。因此,有必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有关和平议题的探讨进行专门研究,并探索其与马克思主义和平观的内在联系。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一脉相承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和平观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其基本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平观的合理继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在根本目标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现永久和平的理想

工人阶级自从作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诞生以来,一直渴望和平安宁的劳动生活,进行了各种尝试,但都未能与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达成和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深入理解了他们的夙愿,研究发现只有彻底破除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由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才能实现根本意义上的和平。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间的斗争,旨在解决人类发展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直接动力和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即《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为了实现持久和平理想,生产力必须得到极大发展,生产关系必须实现彻底变革——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变成无冲突无矛盾的和谐关系。这种转变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世界和平目标的实现与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是同步进行的,实现路径的指向也是基本一致的。只有通过积累经济基础和适时的武装斗争,最终剥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彻底摆脱战争的威胁。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和平的理解并非暂时的无战争状态,而是对战争根源的彻底消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这一思想的完整继承。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习主席强调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是维护当前世界和平、避免国与国之间冲突的可行方案。共同安全强调安全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意义,即在安全问题上,所有国家都是平等的、应该得到尊重的。同时,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要求所有国家的安全都应建立在其他国家也安全的基础上,而不能为追求某个国家的所谓绝对安全而去破坏其他国家的安全和地区整体安全。因此,各国在维护安全问题上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应在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本国安全发展的新动力。综合安全,就是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起来考虑。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和全球交往的深入,安全问题如今已经远超出传统的军事范畴,成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在处理事关世界安全的重大问题时,我们必须统筹考虑历史与现实情况、国内与国际、政治与经济等多种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为世界安全治理改革创造条件。正如习主席对核安全、互联网安全等的高度重视,综合安全是对各领域安全问题的整体性谋划。合作安全,就是以合作促安全,用对话的方式弥合分歧,用战略互信降低战略误判风险,促进双方和本地区安全。习主席着眼中国国内安全和世界安全两个大局,强调“要有效应对人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合作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可持续安全,即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安全与发展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体,互为前提条件。没有发展,安全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安全,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发展问题置于安全问题的范畴内进行考量,是对安全、发展及和平问题的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一环就是生产力的极大进步,即发展问题的彻底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和平观,就是为实现永续发展保驾护航的实践理念。

2.在实现方法上,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立场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不同阶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从当今各国的社会形态来看,显然人类正处在上述过渡时期中。立足这一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指引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合理吸收当代一切文明成果,为走向人类理想社会铺平道路。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理想世界的样子有着不同的思考,如孔子代表的儒家认为“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等特征能够代表“大同世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用公道正义的“理想国”描绘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向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理想社会,其核心主体都聚焦于人,描摹人过上幸福生活的状态。马克思在吸收前人社会理想的基础上,发现在其所处的时代占社会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处境十分悲惨,同时社会关系也因私有制的存在而普遍异化,想要达成理想社会的目标,必须彻底改变这种压迫与被压迫的生产关系。由此,实现人类最终梦想的历史任务就落在了无产阶级手中,个人的生存处境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了。人与共同体、国家与世界、当代实践与未来目标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此有了正确的理论说明,推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切努力也因此成为了实现上述梦想的必然途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旨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立场的基础上,为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从国内看,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意志未曾改变。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道路、理论和文化上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更加彰显,愈发证明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立场正确性和必要性。从国际看,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仍然不足,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各国人民对于更好的社会制度、更科学的发展方式、更可行的社会治理模式有着前所未有的渴望。中国的和平发展给那些渴望摆脱贫困和战争、走向富足和幸福的人民提供了一条除西方道路之外的良好借鉴,是社会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最佳例证。当更多国家认可和接受这种发展方式,与中国一道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的蓝图前进时,当代社会与理想社会的距离就会更近一步。

3.在思维方式上,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当代国际治理措施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现实,以崭新的国际交往理念和系统化的国际治理体系对现有不完善的国际秩序进行改革和重塑。这种改革重塑既直接反对了某些国家多年来赖以横行世界的零和博弈理论和霸权主义行径,也从理论上对西方脱离现实的“普世价值论”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性超越。在社会主义语境下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虽然在诞生之时就带有鲜明的革命性,并指向“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但从未主张超越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盲目革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革命理论方面的具体体现。

恩格斯说:“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当然,这并非是对废除私有制目标的放弃,也不是向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的妥协,而是基于生产力发展阶段采取的科学策略。如果革命目标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不但如此,“他们很清楚,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

纵观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资本主义无论在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科技实力,还是在文化传播力、舆论占有率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社会主义力量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上仍存在不小差距。更重要的是,如今无论是哪种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经济上相互融合、文化上相互借鉴、制度上相互补充的情况,简单地以经济总量来评判高低、以文化差异来制造隔阂、以社会制度来区分敌友的行为都是幼稚甚至危险的,也不会真正助力国家和世界的长久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所以强调和坚持求同存异、包容并蓄的国际交往理念,正是因为只有充分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生产力发展要素,最大限度地优化生产关系的制度保障,为壮大社会主义力量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长期的发展不断积累社会形态变革的积极因素,才能促成共产主义目标的最终实现。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当代实践并指引发展方向的思维理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主義和平观的创造性飞跃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结合当代世界经济、军事发展情况,给马克思主义和平观带来了新的飞跃。

1.从现实路径上,为过渡时期的和平追求提供了蓝图

所谓“过渡时期”,指的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中间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必然漫长,但现在已经具备开始实现的现实基础。这一时期与共产主义具有天然的连续,是对前人社会理想的扬弃——无论是古希腊的“理想国”,还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提出的永久和平论、世界秩序论、文明冲突论等,都不能提供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行路径和连续进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共产主义理想对当代人类实践的具体指引,是一个更加具体、更加现实的蓝图。

以“五位一体”布局为基本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针对性地解决当前人类发展和各国交往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共同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挑战,以实现生产力的更大进步,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作为指导性战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首先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中不利于生产力进步的部分,改善当代各国交往中的不合理因素。在事关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是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以实现持久和平。正如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立足共同利益,着眼长远发展,致力于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繁荣、各国人民安居乐业,避免因一时短视犯下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从整个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联通当代与未来,给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一个可感、可知、可行的现实着力点。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整体进程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准备阶段,是从当代社会向理想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这一阶段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人类整体生产力水平由不平衡不充分逐步向极大释放、均衡发展转变;阶级力量对比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逐步向普遍性消灭压迫转变;全球交往的程度由以国家为单位的相互竞争与合作逐步向联系紧密的真正共同体转变。

2.从时代观照上,合理扬弃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资产阶级的压迫力量,给社会主义运动积累相应的积极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次资本主义的危机都能直接促成人类社会形态的普遍变化,而推动人类历史的飞跃性进步需要多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综合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充分认识当今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行性方案,既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种种顽疾的建设性解决,也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充分利用和必要借鉴,体现出对当今时代的现实观照。

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似乎已经酝酿了非常多的消极因素,但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却未能到来。在此之后,资产阶级又通过对生产关系中的个别要素进行调整,使资本主义社会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使得其在保留和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形式的前提下,仍能依靠策略性调整来延缓全面危机的发生。进入21世纪后,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波及全球,使得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发展减缓。即便如此,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存量巨大,并通过贸易壁垒、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军事外交等手段将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当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社会主义道路依然没有作为可以直接替代资本主义道路的选项被广泛接受。

在这种将长期存在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中,我国提出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适应新情况进行的合理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理论基点,主张与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建立伙伴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现阶段,实现持久和平目标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随着各国交往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安全边界逐渐扩大,和平作为一种国际共同利益也逐步被国际法律文件所保护,成为当今国际体系的制度基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方面肯定现有国际法律体系的历史价值,维护其权威性和有效性,将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始终置于国际法的框架内;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指导着中国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改革现有国际法律体系中不合理成分,积极促成国际法向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使新时代条件下的国际法更能适应当代世界交往形式的新变化,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更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3.从力量来源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

在事关历史前进方向的重大问题上,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无产阶级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只有他们才代表人民的立场。而当今世界,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发展,“总体工人”普遍化现象已成定势。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来源不只局限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工人阶级,而是充分发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民的能动性,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的与时俱进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大胆创新。

虽然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大体一致的,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与此相对应,带来了劳动力结构的历史性演变,即农民和工人比重逐步依次减少,服务业人员比重逐步增大。从实际劳动形式和阶层属性来看,大部分处在雇佣关系中为社会提供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劳动者都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处境相似,而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也由于资本主义对阶层矛盾的策略性调整而有所改善。传统意义上成分较为单一的工人阶级,如今已经演变成多种社会分工的集合体。尤其在发达国家,这种产业人口结构的变化已经持续多年,形成了以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总体工人群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和平问题的考量中,已经将热爱和平、维护和平、践行和平发展理念的总体工人群体视为力量源泉,同时将那些忽视人民的和平诉求、破坏和平大局的力量视为批判和反对的对象。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依靠辩证统一的人民立场,解决了维护当代世界和平的力量来源问题,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同时在涉及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公平正义等原则性问题上坚定立场,稳步推进着世界和平进程。

结语

立足本国的和平发展,中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平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致力于与各国建立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正如习主席指出:“中國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和平愈加珍贵的当代,只有顺应人民期待和时代潮流,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的路线前进,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和平构想,永久解决和平问题。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