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赋能 打造公共资源交易新未来

2020-01-07费之茵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20年48期
关键词:信息库交易中心公共资源

费之茵

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下简称中心)大数据研究工作起步较早,2007年创建首份年度交易报告,2012年第1版“e路数据”上线,2015年打造“交易慧眼”,2017年发布“阳光指数”,这些为后续的“大数据应用分析及可视化系统——e路数据”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海量的数据基础。

大数据在过去几年里快速发展,并跨越了从概念提出到实际应用的技术引入阶段。它使得快速高效处理大量(非结构化)数据成为可能。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大数据有四大特性, 即4V——Volume(体量大)、Velocity(速度快)、Variety(多样化)、Value(密度价值低)。

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现状

整合公共资源平台体系 使数据洞察成为可能 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于2015年开始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交易市场,经过四年的实践,现已初步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搭建起以“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云服务平台”为中心、对接各类主体依法建设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电子监管系统的“1+5+N”信息化建设模式。全流程、电子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的建立使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搭建互联互通数据中心 为大数据分析提供基础 2018年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始建设“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云服务平台”,该平台使用统一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汇集交易系统异构数据,改变交易系统自带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模式,建立起以项目信息库、主体信息库、专家信息库、信用信息库、监察信息库、价格信息库、日志信息库、大数据仓库为基础,省市共用的数据中心,为市场主体开展交易活动提供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服务,为省、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部门和行政监督部门对各地交易活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提供支持,同时也为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来源。数据中心自2019年10月正式运行以来,现有数据量1500多万条,日均数据增量超过1万条。

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应用

经过多年的积累,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累了大量的交易数据,包含各类市场主体的信息、业务交易的信息、项目的信息等。各类信息只展现了基础信息的价值,对行业进步、政府转型等未起到促进作用。只有对积累了大量的交易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从海量的历史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发挥平台数据总枢纽的核心定位功能,为交易各方提供大数据分析应用并增强服务质量,才能实现从“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的转变。

挖掘交易数据价值 辅助宏观经济决策 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如何让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增值,提供有意义的增值服务或政府决策,需要具备有效整合、分析、提炼数据的能力。否则,再多再大的数据也只是数据而已。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用全新一代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公共资源交易认知计算平台,它将数据处理、信息分析、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大量技术进行整合构建,从而使交易各方从大量数据中获得数据洞察成为可能。

宏观经济投资指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示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投资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是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主要是因為它对政策变化反应敏感,特别在基建和房地产这两个分项。固定资产投资按结构成分,可分为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等。其中其他费用包含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前期工程费用、施工工作费用和建设单位其他费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建设工程成交额、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费用与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强的相关性,具备预测基础。

运用大数据思维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建设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将大数据与公共资源交易有机结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政府效率和质量。

第一,不见面开标,大数据优化营商环境应用之一。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放、管、服”要求,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结合大数据云处理、云计算技术,自2017年开始建设“远程不见面开标”系统,至2019年11月,已覆盖工程施工、监理、货物、水利、勘察设计等多个专业类别项目的不见面开标,累计完成开标项目超过8000宗。据初步估算,“不见面开标”近年来已为广大投标人节约成本约1.7亿元,同时有效解决了传统开标模式下场地、见证人员受限问题,减少企业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公共资源交易“从有形到无形”创造现实可能。

2018年采用“不见面开标”的项目为1195宗,占全年项目宗数的27%;当年“不见面开标”项目交易金额达241亿元,占全年交易总额的20%。2019年采用“不见面开标”项目为3889宗,占全年项目宗数的64%,同比上升225%;当年“不见面开标”项目交易金额达856亿元,占全年交易总额的39%,同比上升255%。“不见面开标”使平均开标时长缩短一半以上,2020年共有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投标人参与了“不见面”交易活动,投标人总数近25万家次,其中南京地区以外的就超过7 万家次,为投标人直接节约投标成本近30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交易环节网上通办,大数据优化营商环境应用之二。首次注册企业申请CA加密锁、项目登记注册、缴纳交易服务费、打印中标通知书、打印进场交易证明等交易流程中的关键业务,之前企业均需到中心办事窗口现场办理,费时费事,给企业带来不便。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在信息处理上的优势,以用户为导向对关键交易环节进行重点梳理,精简申报材料,简化操作流程,结合自助导引,引导企业登录相应业务的平台端口,进行相应业务的办理,极大节省了时间,实现了交易关键节点业务网上通办。

第三,交易数据共享共通,大数据优化营商环境应用之三。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用大数据打造互联互通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系统,解决各交易系统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打破各交易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业务办理过程中横向和纵向系统数据共享共通。目前与省级、国家公共资源电子交易服务系统实现纵向互通,与市电子监管系统、行业部门业务系统实现横向互通、并与省电子证照库、信用江苏实现数据对接,同时将公示公告信息向江苏省建设工程招标监管网、江苏省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南京市政府采购网等3家法定媒体推送。

打造可视化平台 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竞争力 大数据应用遵循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展示五个基本过程。为打通大数据应用与用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用户思维为导向,建立智能可视化平台,以展示数据为核心,把看不见摸不到的大数据,经可视化后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同时将视觉设计与大数据相结合,以数、馆、图、链形式,打造“永远新鲜”的交易环境,便于交易各方主体、监管部门监督,最终实现网上虚拟交易中心。

利用大数据汇聚分析各类敏感操作记录,判断工作人员是否有异常操作行为。如投标文件、评委抽取等敏感数据点。通过行为分析模型将交易过程中的活动目标的特征进行结构化描述,通过融合、碰撞、分析,提供事前解析积累、事中实时追踪、事后线索提取等场景化的应用功能。

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应用展望

利用大数据打造智慧交易,提高公共资源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众服务水平。大数据是公共品,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各类交易主体以及普通公众开放,开放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了使用,受众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充分挖掘交易数据资源“宝矿”,展现对社会宏观经济有价值的信息,将交易数据价值发挥至最大效益。

猜你喜欢

信息库交易中心公共资源
民政部启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2版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借助BIM构建动态造价信息库的新思路
英国天然气交易中心启示
云南省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工作
江蘇省蘇中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云南省搭建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
天津的“5+1”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