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立而不倚”

2020-01-07白子超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盔甲南北子路

白子超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过去读《论语·公冶长》讲“刚”时,专文介绍过此章。文中之“强”,指人的刚强、坚韧。

孔子首先反问子路: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或者是你那样的强呢?“抑”,连词,表选择。“而强”,即“尔强”,指子路的强勇。

接着孔子自言自语,说南方的强:用宽厚温柔的态度和方法教化他人,对无理蛮横之人也不报复。“无道”,不讲道理,没有规矩,粗暴骄横。显然,这种强是以柔克刚,内在而不外扬。内心强大与坚韧,缘于有文化,有修养,有智慧,有自信,亦有原则,所以是“君子居之”。“居”,处于,占据。

孔子又说北方的强:枕着兵器盔甲睡觉,到死也不满足(用俗语说就是做鬼也还要战斗)。“衽”,床席。“金革”,金属武器和皮革盔甲。“厌”,义为满足,如学而不厌;“死而不厌”即至死不休。北方多战事,故北方的强以战争中的勇敢、剽悍、坚韧最为突出。

可以说,孔子开创了论述南北地域群體性格差异之先河。不同环境、不同现实,形成了人们不同的生存方式,进而造就了人们不同的群体性格。不能简单地说谁优谁劣,实际是各有长短。近代由艺术领域“海派”“京派”之分,到社会层面南人、北人之辨,即是相关思路的生动延续。不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反复说明,南北融合的话题远盛于南北差异的比较。

孔子既肯定南方之强,又肯定北方之强,但他有更超脱的关于强的认知。其含义十分丰富,分为两类四种。第一类从做人的原则说,一是“和而不流”,二是“中立而不倚”。第二类从人生环境说,一是“国有道,不变塞”,二是“国无道,至死不变”。

“和”,和平、和睦、和谐;“流”,随波逐流,无原则地附合、顺从。“和而不流”与孔子另一句名言“和而不同”异曲同工,其要义是和以待人处事,同时坚守自己的立场、原则。

“中立”,即立于中,立于中庸之道。今之中立一词由此而来,但两者形同而实不同。《现代汉语词典》是通俗的中型词典,只将中立作为政治词汇加以说明,大概有意避开了它的哲学属性。而孔子的“中立”恰恰是哲学概念,已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文中作过说明。“倚”,偏,在事物两端之间偏向一端;这种偏向使矛盾不能平衡,使问题不得解决。“中立而不倚”,或“不偏不倚”,是对中庸之道的又一个经典概括。

“国有道”,国家处于正轨,政治清明。“变塞”,《古汉语大词典》未收,似不好懂,但若与“变通”对照,则可知是因变而塞,而不通。那么,“不变塞”就是不改变。“国无道,至死不变”,十分明白。总之,不管国家形势如何,都不改变自己的信仰、志向和操守。

孔子推举四种强,用了四个感叹短句“强哉矫”。“矫”,词典解释是“强貌”。所以,孔子的感叹就是“强啊强”,一般译成“这才是真的强啊”,或“这样的强真是卓越”。真正的坚强,在于心,在于精神。

子思著《中庸》,主旨自然是中庸,因此读此章应注意“中立而不倚”。请特别记住,中庸之道“强哉矫”!

(常朔摘自新民网)

猜你喜欢

盔甲南北子路
身体的盔甲——皮肤
奥拉夫的盔甲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穿盔甲的大蟀哥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南北冰雪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