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贫困村里的“扶贫车间”
2020-01-07崔继鹏
崔继鹏
当你深入宁夏山区的贫困村走一走、看一看,会被坐落在村庄中间的现代化小工厂所吸引止步。进入工厂,培训中心、加工车间、包装车间、仓库、现代化的流水线等一应俱全。工人熟练有序地操作、生产、制作,管理人员和技术员巡回指导、检查、服务,一件件产品随着流水线加工而出,成件成组的加工物品静静地等待包装。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厂没有烟囱冒烟,也没有机器轰鸣噪音四起,只见原料从这边进入,经过道道工序,成品从另一端出来。
过去人们提起工业、工厂,多数时候是与城市、城镇相连接的,是与农民生产生活距离遥远,甚至无关的事物。如今,随着脱贫富民战略的实施,一座座被群众亲切称为“扶贫车间”的“无烟工厂”建立在村落,解决了许许多多贫困群众打工难、就业难的问题,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扶贫车间”借鉴了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大批工厂,从西部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立足于贫苦地区存在的大量劳动力,如留守妇女、残疾人、年龄偏大等群体的现实,在贫困村、乡(镇)、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以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为平台,以产业扶贫为载体,以解决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为宗旨进行建设。
在六盘山地区深度贫困村,已经建设、投入使用的有服装加工、皮鞋生产、人造花、刺绣、沙棘茶制作、中药材加工等扶贫车间。有的以农产品初加工、来料加工制造等生产型经营活动为主,建设厂房式扶贫车间;有的依托企业和生产定单,在闲置的农家庭院、民居民宅进行分散加工式的手工制作,以订单形式推广的居家式扶贫车间;还有的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吸收贫困群众到种植或养殖基地打工,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主开展的田间式扶贫车间。
政府不失时机地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实施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县(区)提供培训场地、招收培训学员、补助培训费用,企业负责培训、解决就业岗位。这些农村长期不能外出打工的人,经过扶贫培训和岗前培训,成为产业工人,从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来料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城市工人一样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正常上下班,实现了生活工作“两不误”、相促进,在脱贫致富路上比翼双飞。
在山区农村建成的一家刺绣扶贫车间里,我们被展厅墙上挂满的精美刺绣作品深深吸引。也被穿着工作服,低头专心工作的农村妇女所感动。领班的几位妇女,每天都会早早赶到绣花房打理针线布料,等到姐妹们来齐就开始一天的绣花工作。熟练工一天能绣好七八件,手慢的、不熟练的一天也能绣三四件,绣品由企业统一验收、统一销售,按月计件发工资,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不难看到她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与满足。
把企业引到村里发展,让移民在家門口有活干、有钱赚,实现了就地培训、就近就业、家门口增收的目标。在家门口打工,贫困人口的创业能力素质得到提高,破解了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等、靠、要落后意识较重的难题,激发了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愿望,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脱了贫的群众也让农村面貌发生了变化,昔日的村庄穿上了“新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000元升至近万元,村子也从“空壳村”变为村集体收入万元的“活力村”。
扶贫车间的兴旺,还带动了一些村的黄花菜、枸杞、蔬菜、肉牛、肉羊以及肉兔、肉鸽等特色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被搬上了城里的餐桌,也让群众的钱袋子变得更满、更鼓。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