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村”脱壳计
2020-01-07钟培源
钟培源
吴忠利通区,黄河流经宁夏时被格外宠爱的地方,平坦的地势、充沛的灌溉,造就了连片的沃土、丰饶的物产。
贫困似乎与这里无关。
但是,看似的完美,之下难免瑕玼。位于牛首山以东的扁担沟镇眼看离黄河很近,却不易用上黄河水,农业生产比其他灌区乡镇差了不少,自然条件的不足导致了贫困更容易发生。
30年前,就开始有人在扁担沟镇石家窑村开荒、落户,有本地人,也有外乡人。各家依田地而建,无序散落在这片土地上。虽然逐渐形成了一座自然村落,但一直以来没有编入行政村序列,各方面建设落后于利通区其他乡村。石家窑现有446户189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共198人。贫困人口多、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级民生改善没有自己的力量,被称为“空壳村”。
逐项不利因素使得这里的脱贫工作成了难啃的“硬骨头”。
重担还需铁肩挑。吴忠市委办公室驻村工作队来到石家窑村,挑起了这副重担。
驻村工作队首先熟悉石家窑村的各方面情况,认真分析,想办法、找方法,理清工作头绪,快速提出两个工作重点:发展村集体经济;帮扶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直至最后一户、最穷一户,让村民在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空壳壳”里生出牛宝宝
为村集体经济创建什么产业?资金在哪里?怎样快速见效?一系列的问题填满了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脑子。村里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条件?周边有什么可以借力的?在不断分析和努力下,他们和村民共同推出了“一拖三”肉牛养殖模式。
石家窑村有养殖的传统,几乎家家都从事养殖业,主要以牛、羊为主,但规模小、方式旧,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所谓“一拖三”肉牛养殖模式,是利用村民的技能和现有基础母牛9个月的哺乳期的条件,借助利通区几家大型奶牛牧场产出的雄性牛犊出生后不久便可投入市场这一情况。鼓励村民收购牧场的雄性牛犊,为自家产犊母牛再配2个“孩子”,让母牛同时喂养3头牛犊。在小牛长到2个多月后,开始吃饲料前把它们出栏销售,然后再购入3头刚初生的牛犊,接着让母牛喂养。这样一头母牛在哺乳期内可以喂养三茬小牛共9头。一头母牛3年2次哺乳期将带出18头小牛,以每头小牛出栏的利润在1500元左右计算,产生的利润就可以赚回母牛的成本。这样既节约了饲料成本,也提高了养殖结群的速度。使用此模式后,石家窑村存栏肉牛迅速增加,已达到人均4头。
对于刚接触养殖业的工作队来说,短时间内发现并推行适合当地的养殖方法,并被村民认可,背后付出了太多的心思和汗水。
工作队在大力推广“一拖三”肉牛养殖模式的同时,也开始了村集体经济的建设。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俊利用自己在政府工作,对各部门的业务熟悉的优势,高效对接相关部门,为村里跑来了难得的项目经费:投资95万元于2018年建成了石家窑村第一个村集体独资企业——宁夏恒沃农牧有限公司,通过“一拖三”肉牛养殖模式开展养殖业,一次购入11头基础母牛,经过2年发展,现今肉牛存栏113头,企业总资产140万元,实现收益18.69万元。“空壳壳”里如今生出了牛宝宝。
预期效果达到,石家窑村的民生改善有了自己的本钱,有了“家有余粮心里不慌”的踏实感觉。
古有阿斗扶不起,今有穷根被拔起
脱贫的最终胜利是不留一户、不留一人在贫困线上,所有人都在小康路上。脱贫工作越往后越接近胜利,也是最难最关键的时候。
30年前,马占文夫妻二人带着4个孩子从固原张易拾荒来到石家窑村,买了几亩薄田落户于此。那时的日子过得难,老马上山捡过发菜,因長时间的低头使得眼睛充血肿大;交不起公粮村里人帮他家分担;他甚至在自家门前的路上设置路障,车过1元、人过5角,当过“山大王”。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穷,所有这一切也都没能改变穷。随着3个孩子的出嫁,家里只留下一个有二级残疾的儿子,又娶了同样有二级残疾的媳妇,生的孩子被诊断为疑似尿毒症。这一切对于70岁的马占文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家成了村里最穷的一户。
马占文家的情况让驻村工作队队员急上了头,书记杨俊常说“一定要把老马扶起来”。马占文呢,偏偏不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他是一个不认“穷理”的人。杨俊和马占文,一个是不想让穷,一个是也不想穷下去。与诸葛和阿斗不同,他们的劲使到了一起。
一次,马占文从杨俊那里得知镇上在召募公益岗位,便找到镇长,镇长习惯性地以为他和一些建档立卡户一样是来要低保名额的,可马占文说:“我70岁了,但我还能干,听说镇上有公益岗位我想要一个干干。”老马没有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找活干的做法打动了镇长。考虑到他家的情况后,镇上给了他和残疾儿子每人一个护路员的岗位,每人每月1030元,含社保。
杨俊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想了很多致富办法,联系企业一对一帮扶,多方筹措资金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增强他们战胜贫困的斗志。现在全村建档立卡户都已经脱贫,最难的马占文家也已肉牛存栏13头,有羊40只、鸽子200只。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老马家的新房已平地而起。马占文有些动情地说,虽然目前自家仍是村里最穷的,但家中几辈子人里他又是最富的,“国家的优惠政策、社会保障,杨书记、村干部们让我家有了现在的样子。感谢党、感谢村干部让我家拔掉了穷根。”
(部分图片由石家窑驻村工作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