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0-01-07闫佳坤孙逸达张传英
闫佳坤 孙逸达 张传英
[摘 要] 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和关键。教师职业能力是胜任教师岗位的核心要素,是区别于其他职业领域的能力表现,是其求职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在各高校实际培养中还普遍存在问题,为了突破困境,应该做到:培养目标坚持能力导向和实践取向;积极组织校内教学实践活动;制定系统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制度;增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程以及合理安排实习见习时间。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018-02
随着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社会整体大环境对教师职业素质要求的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卓越教师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卓越教师逐渐成为当前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之前的基本达标逐渐走向追求卓越,就需要把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然而,在现实中,应用型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频繁出现无法适应一线教学工作,缺乏从师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追根溯源,主要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中就存在问题。可见,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师范生职业能力训练,培养能教、会教、善教的小学准教师成为解决当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主要方向。
一、应用型高校小教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概况
(一)应用型高校小教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特点
区别于其他职业能力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基于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专门性提出的,学生需要具备顺利完成小学教育学习任务和要求的能力以及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其特点是:(1)专业性。小学教育专业无论何种类型学校,究其根本是为小学培养师资,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2)综合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一种能力。必须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3)实践性。“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主要渠道的教学则更有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其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1]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小学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相比强调实践性、应用性。以岗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更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高校小教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
根据《标准》《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师教育課程标准》及《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政策文件的规定,本研究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由以下两大方面构成。
1.基础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应包含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组织能力、教育沟通合作能力、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等。这些也是小学教师的核心能力。
2.高级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中的高级能力应主要为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相辅相成,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促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同时,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也会反哺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应用型高校小教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体系不够系统和完善
国家对要培养什么规格的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以及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但是落实到学校层面,人才规格培养目标确实是模糊的,不够完整和系统,同时其具体的操作实施细则也存在遗漏的地方。如,在人才培养规格中有表明小学教育学生应具备教学设计和说课等方面技能,但是在量化方面却没有具体的细则,以及在如何实施方面也没有明确表述。此外,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技能应该达到何种程度、何种目标了解不多。
(二)实践课程仍旧偏向理论化
应用型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更偏向实践取向,这是由小学教育专业本身的专业性质决定的,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也有明确的表述。但是在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一些偏向实践类的课程如班队管理等,仍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深入一线中,与小学的连接并不十分紧密。此外,对于一些三笔字的训练,学生存在应付的心态,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校内课外实践活动有待丰富
应用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践活动有微格教学等,但是校内的微格教学有教师指导,但是校外却缺乏有效指导,不利于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且校外缺乏微格教学等提升学生教学技能的活动。校内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居多,专题讲座、名校专家学者进校开展讲座数量有限,一线的优秀教师传授上课、管理班级的经验较少,都限制了学生提升教学技能和拓宽视野的机会。
(四)学生一线实践机会较少
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包含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方面,见习与实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职业能力实践机会较少且缺乏专业的指导。部分学生在一线小学中得到教师职业能力锻炼的机会较少,能够参与的多数为协助管理班级秩序、批改作业、看管自习等简单易行的工作,对真正参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教学工作的机会还是十分有限,同时学生也较少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教研等活动中。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工作安排在学生大三、大四时期,时间较晚,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比较迷茫。
三、应用型高校小教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培养目标坚持能力导向和实践取向
培养目标坚持能力导向和实践取向。在该目标理念的指导下,改变理论与实践割裂的现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取实践性知识。学生对知识的习得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学生放到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去感受,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不仅改变学生理论知识无用论的思想,同时也为学生今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集聚了能量。小学教育专业应组织学生定期到小学观摩学习。
(二)积极组织校内教学实践活动
小学教育专业应将学生职业能力细化,并融入校内实践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举办“说课大赛”“技能大赛”“讲课大赛”“三笔字大赛”“教学设计大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比赛形式还可延伸至小学,真实管理班级和学生。
(三)制定系统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制度
实践环节是促进未来教师职业能力成长的重要环节,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为此各大应用型高校应制定一系列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因此,学校应制定具有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规章制度,确保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进行。
(四)增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程
目前国内的一些应用型高校是位于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區,针对这样的情况,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既要具备一线教师的毕业要求,同时最好结合本地区的自身民族特色,培养出符合本地区情况的小学教师。处于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专业应关注到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挥高校传承文化的功能。可以开设一些双语课程、乡土课程和校本课程、多元文化教育、教育人类学等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有关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使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以期在职后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应用和传承本民族文化。
(五)合理安排实习见习时间
教育实习见习和研习活动可以让师范生身处真实的小学教育实际情景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小学,如果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体验,他们则会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主动积极地摄取教育理论知识,验证他们对一些教育问题的假设或解决在实际教育情景中、活动中产生的困惑[2]。小学教育专业应改变以往的教育实习见习时间安排,实行全浸入式教育实践方式,与课程相结合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渐掌握教师职业能力。每次实习见习都与所开设的课程相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广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 冯永霞